年初,國產動畫《斗破蒼穹》登錄騰訊視頻,截至目前,播出9集,播放量突破6億。在劇中有著出色聲音表現的“聲優”陳奕雯、黑石稔、鬼月成為二次元受眾的熱門話題人物。“聲優”原是日本對配音演員的稱呼,后來逐漸用來專指在動畫片里用聲音表演的人。近年來,隨著中國動漫產業的快速增長,“中國聲優”行業呈現出產業化發展的趨勢,但其商業化程度目前還處在起步階段,潛力有待挖掘。
國產動漫回春帶來機遇
中國動漫業曾有過《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小蝌蚪找媽媽》《九色鹿》等早期經典動畫的輝煌歷史,也經歷過低潮。近幾年,由于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大力扶持,動漫產業增速明顯加快,制作優良的原創作品頻現。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動漫產業產值突破1100億元,2017年有望突破1400億元。動漫產量的增加為中國聲優提供了更多工作機會,得益于此,不少聲優公司已不再滿足于動漫配音這一產業鏈末端的定位,逐漸向產業鏈前端轉移。
上海音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音熊聯萌”)成立于2013年,與日本聲優公司有多次合作。公司聯合創始人夏磊認為,目前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現狀有了日本動漫行業極盛時期的雛形,處于動畫產業鏈末端的聲優企業和平臺開始在動畫制作層面發力,這最終會反哺配音行業。“音熊聯萌正在制作的原創動畫《啪!羽流》未來也將與觀眾見面。”
音熊聯萌另一位創始人謝添天認為,隨著日本人口下降,中國二胎政策放開,中國動漫市場需求會越來越旺盛。音熊聯萌在開發原創動漫時,借助日本已有優勢,雙方分工協作,相互促進。2014年,音熊聯萌推出廣播劇《言靈童話》,在制作階段,音熊聯萌與日本相關企業進行廣泛溝通、合作。“日本在原創內容上已經進入瓶頸期,也在向外尋找機會。動漫行業的未來在中國。”謝添天說。
北斗企鵝工作室(以下簡稱“北斗企鵝”)2014年實現公司化運營,主攻動漫、游戲配音,代表作有《十萬個冷笑話》《雛蜂》《魔晶獵人》《尸兄》《古劍奇譚2》《龍之谷》等。其配音工作大致保持周更動畫6~7部,2015年流水為600多萬元,2016年預計能實現整體翻一番。北斗企鵝在完成配音工作的同時,積極嘗試推出自有IP,生產自制廣播劇、可視動畫等。如不定期更新月度“北斗新番導視”,推出廣播劇《怒放》,以求作品的多元化和可塑性。該公司目前已獲得由磐谷創投領投、樂游資本跟投的共計10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
聲優偶像化模式萌芽
在日本,聲優除完成傳統配音工作外,還通過塑造角色、凸顯個性,實現偶像化發展。這一職業路徑得益于成熟的專業培訓機制和事務所制度。在日本,立志成為聲優的高中畢業生會進入聲優專門學校完成至少2年的專業訓練,之后加入聲優事務所,成為簽約聲優,參與動畫試音。聲優在擁有幾年工作經驗后,開始發行角色CD、參加見面會、出席LIVE(現場)活動等。如果聲優在某方面表現突出,未來也會向其他娛樂方向發展。
這樣的商業模式在中國并不普遍。國內的聲優大多出自各大高校配音專業,完成學業后,如果打算繼續從事配音工作,一般都是作為自由職業者單打獨斗。近年 ,類似日本聲優事務所制度的公司在國內開始出現。主營動漫游戲配音和聲優演藝的音熊聯萌就是其中之一。據夏磊介紹,公司依據語言基礎、配音能力、表演水平等標準嚴格篩選有志于進入這一行業的新人。通過兩輪篩選后,新人將接受公司提供的為期1年的培訓,之后被推薦參與動漫、游戲、廣告、影視劇配音,參加見面會,為動漫演唱主題曲等。
在動漫粉絲中具有一定熱度的聲優“醋醋”就來自該公司。醋醋除了具備良好的外形、個性化的蘿莉音外,還擅長宅舞。B站與之相關的視頻有1000多個,全網宅舞點擊播放量超過2000萬,微博粉絲超過10萬。公司為醋醋安排舞臺劇表演、漫展代言、三次元廠商(如可口可樂)視頻植入廣告等,這是音熊聯萌在聲優偶像化方面的初次探索。
北斗企鵝創始人之一山新除參與傳統配音外,也會出演娛樂節目,并參加商業演出、見面會。公司也以其為原型制作產品周邊,探索聲優偶像化發展路徑。去年,北京舍魚文化傳媒公司推出“聲優男團8234”,該男團由在配音界頗有知名度的邊江、敖磊、凌振赫組成,“嘗試在國內配音行業開辟新的市場機會和消費空間。”
尋求互聯網時代新空間
近年來,幾位業內知名聲優紛紛組建公司,嘗試商業化運營。如姜廣濤組建的光合積木、季冠霖創建的冠聲學院、張杰成立的729聲工廠等。公司組織多種類型的培訓課程,為不同基礎的人士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光合積木主要成員之一張凱認為,目前配音行業存在青黃不接、缺少專業過硬的新生力量等問題,發掘和培養配音人才非常關鍵。自媒體帳號@配音那點事、配音邦聯合創始人韓朝賓告訴《綜藝報》,“業內人士開展不同形式的培訓,幫助行業培養新鮮血液,傳承配音技術,同時也能降低成本。”
在韓朝賓看來,知名聲優組建公司或團體為的是將已有力量團結起來,投入互聯網浪潮。“聲優要有改變身份的意識,不要僅僅把自己定位為配音演員,還要朝創作者的方向努力。聲優要了解市場和行業,提升影響力,才能有更多議價權。”張凱表示,不少社團或企業仍處于初創階段,未來還要經過實驗、探索等一系列過程。“成立企業是必然趨勢,配音行業進入市場就要遵守市場規則。未來,這個行業一定會更加規范,實現健康發展。”
作為另一類不可忽視的聲優團體,“網配”(“網絡配音”簡稱,指配音公司或錄音棚與配音員合作,為各地配音需求者提供配音服務,并以互聯網為橋梁開展業務)以興趣為導向,通過互聯網實現隔空協作,在網絡上形成較為廣泛的影響力,部分網配也在朝商業化轉型。“有些網配團體內容創作能力比較強,如果能找到平臺孵化,從網配轉向商配也是該群體實現商業化的有效途徑。”網配團體“月玲瓏”創始人魔月告訴《綜藝報》,“我所知道的網配社團就有三四十個,每個社團本身又有幾十到幾百名成員。少數幾個社團也在尋求與騰訊、網易、愛奇藝等平臺的合作。國內動畫、游戲行業的繁榮,對網配社團而言是一次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