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奮飛
(安徽新華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088)
基于“互聯網+”理念的《動態網站建設》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研究
古奮飛
(安徽新華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088)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理念的教學模式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本文結合《動態網站建設》課程實際教學需求,基于“互聯網+”理念將從課程內容組織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并提出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對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創新.通過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互聯網+;動態網站建設;翻轉課堂;教學改革
隨著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全面推進,教育教學全面引進信息化,“電子書包”、“MOOC”、“微課”、“翻轉課堂”等學習形式不斷涌現,正改變著高校教育中傳統受教育的模式.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1].該計劃的提出對社會各行各業來說又是一個機遇和挑戰,各行各業都在尋求基于“互聯網+”的一種創新模式,其中作為教育行業,很多研究學者利用“互聯網+”的教學理念對課程改革進改革研究與創新.“互聯網+”的教學理念是一種新領域、新形態的教育方式,其實質是在當今互聯網如此發達的條件下,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優勢,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相結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宗旨.通過改革,將“互聯網+”的理念應用到實際的教學之中,極大限度地滿足了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的很多課程在教學手段上都有了很大變革,如從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個黑板的教學模式演成了多媒體教學形式.但是目前的教學過程中只是在教學手段做了改進,并沒有從內容的組織形式、學生的學習形式以及教師的教學形式等方面進行實質性的改革.
1.1 單純的多媒體教學不適應學生學習的需求
信息技術目前在高校教育教學中已非常成熟,但很多的信息化教學只是將原來的傳統教學變成利用多媒體等手段進行教學,多數教師只是將多媒體作為傳輸的知識一種方式,因此出現了“照屏宣書“的現象,并沒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課程教學進行設計.因此,目前多媒體教學在日常教學中的效果是甚微的.因此如何加強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成為研究熱點問題.
1.2 課程實踐性較強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挑戰
《動態網站建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學習此門課程要有多門課程作為先驅課程,比如程序語言、數據庫、網頁設計與制作以及軟件工程等課程.學生在學習前驅課程中,相關課程的理論知識,實踐動手能力等基礎參差不齊,因此如何學好《動態網站建設》課程,對課堂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本文通過當今發達“互聯網+”的教學理念來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和完成人才的培養任務.
1.3 單一的考核方式無法展現學生的全面能力
在高校教學中,目前很多課程仍然采用筆試形式考核,但是作為應用型高校,培養的是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因此對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此時繼續采用筆試進行考核,特別是針對應用型較強的課程,顯然不合適.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勢在必行.課程考核的改革要以課程教學目標為根本依據,結合課程的性質和特點,科學設計課程考核的內容、方式、方法以及采用的手段,便于全面檢測和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行為和學習成果.
“互聯網+”教育是一個用互聯網思維及行為模式重塑教育教學模式、內容、工具、方法的過程[2],從教師、學生、課程、知識點以及教學組織形式等多方面對傳統教育重新演繹.
2.1 “互聯網+”促進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宗旨的成熟
在“互聯網+”的教學理念的驅動下,學生必須要從“被動學”真正轉變為為“主動學”,每一次課前要預習內容,課堂要帶著任務學,課后要利用所有內容進行創造性學習,真正體現課堂“學生為主體”的地位.
隨著“互聯網+”的教學理念的應用,要求教師要對傳統教學形式進行轉變,要具備“互聯網+“思維[3],掌握相應的互聯網使用技巧,合理地利用互聯網提供的資源和通過互聯網的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教學資源.使教師通過新型的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教學智慧和教學技能.因此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宗旨.
2.2 “互聯網+”促進了教學內容組織形式的多樣化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每堂課的內容多,教師基本以講授為主,即是教師為主體.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接受能力,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單一.在“互聯網+“的教學理念下,新型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更加符合當今學生的學習特點,采用”微課堂“,以”任務驅動式“進行教學,因此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非常明確,充分體現“互聯網+“優勢.
2.3 “互聯網+“促進了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手段也誕生了很多新形式.從早期的單純的多媒體教學,發展到今天以“MOOC“、”電子白板“、”翻轉課堂“等多樣化的新型的教學形式.充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充分地利用了學生的碎片化時間.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果.
為了更好培養應用型人才,結合多年的課堂教學經驗和 “互聯網+“的教學理念的啟發.同時為了更好地解決《動態網站建設》課程授課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利用“翻轉課堂”的形式進行教學[4],并對該課程進行內容、組織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
3.1 搭建MOOC平臺,合理利用學生“課前“,”課中“,”課下“三個環節
教學環節的設計是如何上好一門課以及如何上好一堂課中最基本的環節,也是最核心的環節.《動態網站建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在準備過程中,首先做好教學環節設計,在實際教學中采用“項目案例、任務驅動”教學,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將整個教學環節設計成“課前”,“課中”,“課下”三個環節.所有學生做到課前預習,此處借助于“MOOC”平臺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預習,并做好筆記.“課中”主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與學生進行互動式教學,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通過“課中”的集中的授課互動環節,布置思考題,學生可以在“課下“利用碎片時間繼續通過“MOOC”等網絡平臺進行鞏固,并拓展學生的學習方向.具體如圖所示:

3.2 強化內容組織,采用“項目任務驅動式”教學形式
《動態網站建設》課程的學習要有多門課程作為先驅課程,比如程序語言、數據庫、網頁設計與制作以及軟件工程等課程.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應按照學生的知識需求分模塊進行知識歸納總結,讓學生學習更具有針對性.具體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第一,教材建設.為了適應“互聯網+教學“模式,教材內容要以項目案例、任務驅動的形式為主.每一個項目的任務明確,簡潔并且突出重點;精選案例,緊扣知識點.同時利用互聯網的特點,將相應內容進行網絡分享.
第二,網站平臺的建設.“互聯網+“核心就是利用網絡平臺.《動態網站建設》課程內容按照項目任務式教學進行編排.將每一個案例制作相應的視頻,通過網站平臺進行分享,讓所有學生充分利用課下的碎片時間進行預習、復習和交流.
第三,課程內容的改革.結合項目任務式教學,《動態網站建設》課程可以分為前臺網頁技術、動態網頁技術、數據庫以及綜合項目四個大部分.每一個部分,以任務形式進行編排知識點,并且進行“微課“制作,從內容角度編排,更加符合學生學習的特點.
3.3 創新考核,制定多元化的考試標準
《動態網站建設》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利用所學技術策劃并開發相應網站項目,在實際教學中主要采用項目案例式教學方法,因此在考核方面應加強應用型考核環節.目前該門課程的考核方式為平時成績占30%,期末成績占70%來計算的.因此改革后,在實際考核中引用了作品與答辯的形式進行考核,具體評分標準為平時成績占30%、作品占50%、答辯占20%,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對該門課程進行學習、測試,并且這部分評價也可以納入課程的平時成績中.
隨著“互聯網+“的提出,本文提出結合“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從課程內容組織、教學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對《動態網站建設》課程進行具體的改革.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將課程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保證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上盡可能大程度上的受益.通過本課程的改革,在實際教學中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希望今后對其它課程的教改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李克強.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李克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J].共產黨人,2015(5):6-9.
〔2〕楊秀生,李挺.”互聯網+“背景下的WEB前端開發課程教學模式思考[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04):428.
〔3〕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4(7):5-16.
〔4〕馮芝麗,范雙南,周南.基于MOOC的計算機基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8):181-182.
〔5〕王繼紅.陳焰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高職院校計算機類課程教學模式探究—以《基于ASP.NET的動態網站建設》課程為例[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3):301-302.
〔6〕魏靜,張功學.基于“互聯網+”理念的高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6(3):42-43.
〔7〕夏威.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動態網站》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39).
〔8〕李艷麗,李瑋.“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教師培訓課程建設[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35(5).
G642
A
1673-260X(2017)03-0208-02
2016-12-12
安徽省級質量工程項目:網絡與通信虛擬仿真教學中心(2015xnzx024);安徽新華學院校級質量工程項目:網絡綜合實驗實訓示范中心(2015sysxs01);安徽新華學院校級教研項目:基于“互聯網+”動態網站開發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2015jy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