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興 文
(山西省路橋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臨汾 041000)
?
公路建設臨時用地環保措施探析
韓 興 文
(山西省路橋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臨汾 041000)
介紹了公路建設臨時用地取棄土與復墾方案,從土地資源、農田環境、植被、熟土及土地復墾方面,闡述基本農田保護措施,并提出了施工期間臨時用地的生態環境保護策略,實現了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公路建設,臨時用地,農田,生態環境
土地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的戰略資源,耕地更是廣大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我國土地資源緊缺,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公路建設應嚴格的執行土地環境保護措施,實現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1 取棄土方案
公路建設用土將改變公路用地范圍內的原有地形地貌、破壞地表植被,改變原有地面坡度,使原來穩定的地表受到擾動,并且中短期內不能得到徹底恢復,從而改變土地的使用功能和生態功能,同時受降水影響不可避免的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在運輸過程中揚塵對周圍環境和農作物也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為了盡可能少占農田和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對路基填料、取棄土方案應作詳細研究,使該項目取棄土方案更加科學合理。
1.1.1 路基填料
采用多種材料作為路基填料,盡可能減少借土數量,從而減少用地數量。
1)除前后調配路塹路段挖方外,盡可能利用隧道棄渣作為路基填料。
2)充分利用河道內的砂礫料作為路基填料。
3)在技術指標滿足要求的前提下,盡量選取山前沖洪積物和堆積物構成的山坡等作為取土場,但應對其進行穩定性評價,并在取土結束后整平防止水土流失。
1.1.2 取土方案
取土場的設置不僅是公路建設本身關注的問題,還涉及公路建設、環境保護和地方經濟協調發展。該項目取土場的設置結合當地政府和群眾的意見及公路建成后的整體規劃,根據當地地形地貌確定取土厚度和深度,取土后盡可能復墾為耕地,并采取切實可行的環保措施減緩和消除取土場對周邊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
1)取土場為耕地時,取土前應先將地表15 cm~20 cm腐殖土清理后集中堆放,取土完畢后回填覆蓋以盡快恢復耕地。
2)選擇貧瘠耕地或荒山、荒坡集中取土,取土結束后進行整平、恢復表土,以利復墾和植被恢復,并采取相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3)為減少取土場對基本農田的占用,結合當地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規劃采取設置規模較大取土場集中取土,在同樣取土面積的情況下,加大取土深度,達到取土數量最大化。
1.1.3 棄土方案
項目棄土場盡量利用沖溝、荒地和劣地,盡可能不占耕地、河道。全線的挖方、隧道棄渣、清表土等棄方,在技術指標滿足要求的前提下,原則上均考慮利用,具體如下:
1)路塹路段挖方、短隧道棄渣全部作為路基填料利用。
2)對于特長、長隧道的棄渣,由于出渣速度較慢且各工區相互銜接等問題,可按30%棄渣數量考慮,剩余部分選擇合理棄土場棄掉并采取相應環保措施。
3)沿線的清表土、路基刷坡和邊坡整修棄土可回填于取土場以還田復耕,或作為中分帶和互通立交場地綠化平整用土。
1.2 復墾方案
項目設置的取、棄土場、臨時便道、施工場地等臨時用地,應結合地方的土地整治,考慮復耕還農。復耕方案如下。
1.2.1 表土采集
表土是覆蓋于土壤表面的重要土層,通常厚度為15 cm~20 cm,是土壤資源的精華。表層土的土壤生物多樣性最富活力,是土壤營養的精華和源泉所在。在施工場地、便道、取棄土場以及永久占地整平階段,均應保存表層約15 cm~20 cm適宜農作物生長的耕植土,在工程竣工后,作為臨時用地或未利用地的復耕表土。
1.2.2 工程復耕
在工程結束后,對臨時設施進行拆除,清理建筑垃圾,對于取棄土場進行必要的回填,復耕前根據相關要求進行場地整平、翻松,之后將原先采集的表層土均勻鋪筑在整平層上,以盡早恢復土地種植功能。
取棄土場應進行必要的邊坡整形,建立排水系統,并采取相應的環保措施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同時也有利于植被的生長、恢復。
1.2.3 生態復耕
生態復耕是在工程復耕之后根據土壤狀況和肥力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對復耕后的土地進行土壤熟化和植被恢復,并根據土壤的熟化程度采取不同的種植類別,宜耕則耕、宜林則林,避免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
2.1 保護土地資源
應征求地方政府和沿線群眾意見,在充分論證路基工程土石方平衡,以及取棄土場、臨時用地復墾方案的基礎上,合理確定取棄土場的位置、數量和取土方式,并結合當地農田、水利工程的規劃及治理,盡量少占耕地多利用荒地或低產田,從而減輕因工程占地而造成的土地資源壓力。
2.2 基本農田環境保護方案
基本農田的保護首先是數量和質量上的保護,而質量保護與環境保護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設計圖設計過程中應優化占地方案盡可能減少占用耕地,施工期間可通過取棄土與土地整治造田相結合,復墾后形成農田。對基本農田的保護方案包括以下兩方面:
1)公路工程的環保功能。在施工過程中,對路基土石方工程,包括取棄土場、路基上下邊坡等都明確規定,不容許隨意擴大規定的征地范圍,同時要對取棄土場、路基上下邊坡采取防護、環保措施,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這些措施在保護工程本身的同時也能減緩因公路建設對沿線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從而起到保護沿線基本農田的功能。
2)公路沿線設施的環保功能。公路建設雖然對原有的農田造成一定的阻隔,但沿線足夠數量的涵洞、通道既保證農田的灌溉系統不受影響,也保證群眾對基本農田的正常管理,從而保證基本農田的質量不降低。交通安全設施在對交通運營起著安全保障作用的同時,也對沿線基本農田起到保護功能。
2.3 保護熟土及土地復墾
施工組織設計中應明確對主體工程、取土場及臨時工程所占耕地的表層15 cm~20 cm熟土的剝離、臨時堆放及水土流失預防措施進行設計,確保肥力較高的表層土用于工程結束后的復墾或綠化工程。同時在設計圖設計過程中,應體現取棄土場等臨時用地進行復墾的內容,以確保當地農副業用地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2.4 植被的保護和恢復
在設計圖設計中,應結合地方生態規劃及綠色通道建設的要求,對所有因工程開挖取土場地或裸地及時建植綠化,盡量降低環境的人為破壞及新增的水土流失。
3.1 臨時用地的設置要求及恢復措施
1)施工時將臨時占用農田的表層土約15 cm~20 cm剝離、堆放,并進行臨時防護,以便后期的綠化和土地復墾。
2)預制場、拌和站以及材料堆放場等臨時用地盡量少占耕地,盡可能布設在荒山荒坡或公路永久占地范圍內。
3)施工營地應盡可能的租用當地民房或公共用房,若必須修建時應盡量少占耕地,同時做好生活污水、垃圾的處理工作。
4)工程結束后,施工便道除留給地方用作農用便道外,其余便道均應進行復墾,或及時進行植被恢復。
5)所有的臨時占地工程結束后,應盡早進行土地整平和植被、耕地的恢復工作。
3.2 植被保護和恢復措施
1)應嚴格控制路基填筑、開挖作業面,避免超越線位作業破壞周圍植被或耕地。
2)路線通過耕地時,應采取工程措施盡量收縮路基邊坡,減少占用耕地或破壞原有植被,同時對路基邊坡應采取防護措施,減少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
3)施工營地的各種臨時建筑盡量采用簡易拼裝房屋,盡量減少對土壤和植被的破壞。
4)嚴格規定施工機械的行駛便道,防止任意行駛破壞原有植被。
5)施工時將臨時占用農田的表層土約15 cm~20 cm剝離、堆放,并進行臨時防護,以便后期的植被恢復和土地復墾。
3.3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1)排水工程應盡量與土石方工程同步施工,若受條件限制不能同步進行時,必須采取有效的臨時排水措施,防止雨季地表形成徑流沖刷坡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同時也防止淹沒、沖毀周邊農田。
2)雨季施工要做好施工現場及取棄土場的排水設計,保證排水溝、渠的暢通,同時路基上下邊坡、取棄土場應采取必要的臨時防護措施,防止邊坡坍塌造成水土流失。
公路建設在臨時用地涉及的建設取棄土,基本農田保護、施工期臨時用地等方面制定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既保護了原有公路沿線土地資源的生態環境,又確保了公路建設的有序進行,積累了同類施工的經驗。
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temporary land for road construction
Han Xingwen
(ShanxiRoadandBridgeNo.2EngineeringCo.,Ltd,Linfen041000,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borrowed and disposed soil and reclamation schemes for the temporary land of road construction, illustrates the basic agricultural land protection measures from the land resources, farm environment, plants, mellow soil, and land reclam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protection strategies f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temporary land of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so a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road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road construction, temporary land, far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1009-6825(2017)13-0208-03
2017-02-24
韓興文(1978- ),男,工程師
X3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