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油殘渣氣化制氫或發電概況
Stratas Advisors咨詢公司在一篇關于合成氣方面的報告中概述了全球以煉油殘渣作為氣化原料發電和制氫的情況。煉油殘渣包括渣油燃料油、重質船用燃料油、廢油、減黏裂化殘渣、減壓渣油、石油焦等。與煉油殘渣的常規燃燒相比,用先產合成氣再燃燒的方式,CO2排放量較低。在天然氣(常規氫源)價格較高時或天然氣有其它用途的地方以及原油價格較高的地方,都可以用煉油殘渣替代其它氣化原料生產合成氣并發電,合成氣中的氫氣可以分離,通過選擇性變換還能生產更多氫氣,用以滿足煉油廠對氫氣的需求。這類煉油殘渣的氣化設施在逐步增多,但用于發電和制氫的比例還有待于市場條件決定。
目前全球有8個大型采用IGCC技術的煉油殘渣應用設施正在運轉,用于發電和/或制氫,其中意大利有4個,西班牙、美國、捷克和荷蘭各1個。另外還有3個煉油殘渣氣化項目正在建設中,將于2019年投產,包括西北改質公司的加拿大項目、沙特阿拉伯的吉贊(Jazan)煉油廠IGCC一體化項目、印度的賈姆納格爾(Jamnagar)煉油項目。此外,2016年底,印度的芒格洛爾(Mangalore)石化和煉油有限公司和印度石油公司也宣布了各自以石油焦為原料的煉油廠氣化項目,正在印度進行設計。煉油殘渣氣化的投資相對較高,新的提議在持續低油價和低氣價的環境下更難通過。在已經規劃和運營的氣化項目中,加拿大投資為112.9億美元、德國34.7億美元、印度96.4億美元、中國30億美元、沙特阿拉伯40億美元、西班牙40億美元、美國64.9億美元。規劃的投資共254.1億美元,包括在加拿大(87億美元)、印度(40億美元)和沙特阿拉伯(40億美元)的3個在建項目,還有美國以石油焦為原料的原有設施開發(42.4億美元)以及印度兩個正在設計的項目(46.7億美元)。
預計增加的合成氣熱量輸出約為382.3GW,19.92%用作氣體燃料、45.76%用于石油化工(包括為煉油廠補充氫氣)、34.31%用于煉油廠內發電。
[程薇摘譯自Downstream Business,2017-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