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4月5日文章,原題:向中國施壓或許幫不上美國工人,以下方法可能會奏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總統特朗普對中美關系的直覺或許是對的——坦誠說,中國并非總是在國際經濟關系中開展公平競爭。盡管外界對于中國的一些做法——并不完全尊重知識產權、利用低息貸款和出口信貸補貼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通過政府采購權偏袒其本土企業等——頗有意見,但數落中國與阻止中國并不是一碼事。
從廣義上來說,有兩種影響中國的途徑。第一種是直接施加壓力:美國宣布中國的某些行為方式不可接受。眾所周知,(前總統)克林頓曾在上臺伊始就嘗試將中國人權與貿易準入掛鉤,但在這個方向上,他并沒能取得任何進展。而在去年的總統大選期間,特朗普也說出過類似狠話:他將在“上任頭一天”就宣布中國為匯率操縱國。顯然,特朗普已經很知趣地從那種虛張聲勢中退出。因為,在大多數時間里,在大多數問題上,強大的中國都不會任人擺布。
相對而言,第二種途徑更有可能奏效:歡迎中國成為國際體系的座上賓,然后再要求中國按規則行事。當克林頓的壓力試驗失敗后,他將中國“帶進”世貿組織。此后,中國對世貿組織信守承諾的程度遠超西方評論家們的預期。2001年至2016年,中國曾在39起世貿組織爭端裁決案中成為被告并基本遵守該組織做出的有關不利裁決。
如果過去已經表明國際規則通常比施壓對中國更有效,那么規則在未來甚至會更有效。隨著中國經濟實力逐漸追趕美國,其領導層將更不可能理會美國的威嚇行為。在另一方面,隨著北京自豪地接過全球領導者的衣缽,中國將更在乎其在全世界的形象。
其實,中國近年來經常宣稱其推動各方遵守國際法并為之做貢獻。鑒于中國渴望被視為值得尊敬的超級大國,那么“約束”中國的最好方式莫過于弘揚國際規則。但特朗普的第一直覺卻背道而馳:他貶損世貿組織,堅稱施壓更管用。不過,有跡象表明特朗普的立場正在軟化,他或將選擇更好的途徑。除非特朗普團隊摒棄其施壓的做法,否則其對華政策就將因令人感覺沒頭沒腦而喪失信用。本周舉行的美中元首會晤將是特朗普改弦易轍的好時機。▲
(作者塞巴斯蒂安·馬拉比,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7-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