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摘 要】真人秀節目在國外的成功引起了中國媒體的注意,國內引進節目形式后也取得了良好的收視反響,各個媒體爭相推出真人秀節目。然而在高收視率的大條件下,節目是否做到了將購進的節目形式加以創新改進?節目的價值取向該指向何方?這篇論文將對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在本土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進行淺析。
【關鍵詞】真人秀節目 創新性 本土化
近幾年,隨著《爸爸去哪兒》《花樣姐姐》《歡樂喜劇人》等一系列節目的收視火爆,中國的電視娛樂類節目進入到了真人秀的時代,盡管真人秀娛樂類節目在中國大陸發展得風生水起、如火如荼,但從創作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真人秀節目還是“舶來品”。真人秀節目的發源地是歐美,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所創辦的節目形式,在國外具有很高的收視率。
一、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發展趨勢
1.結合傳統進行創新。在電視節目的發展歷史上,節目的形式與本國的政治文化要求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各種節目形式在經歷了時間的大浪淘沙之后,一些優秀的節目形式如同珍珠般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從而在眾多節目形式中固定下來。真人秀節目就是這樣一類節目。
真人秀這類節目就是抓住人類對于別人隱私有窺探欲這一心理,節目中充斥著大量人性的自私與黑暗,就像電影《楚門的世界》,楚門活在一個別人為之構建的世界中,活在別人的視線里,活在別人的茶余飯后,他的生活就是看客用來娛樂的方式,而現在流行的真人秀節目一般請明星為嘉賓,節目對其日常生活的揭露就是在對方允許的情況下對隱私的揭露。不過自廣電總局對真人秀節目進行規范以后,真人秀節目逐漸走向本土化,一批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進行設計的真人秀節目在國內取得了極大的好評,如東方衛視的《歡樂喜劇人》,湖南衛視的《我們都愛笑》等,將真人秀節目與傳統的小品和相聲進行結合,以比賽的形式激勵選手做出更好的參賽作品,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更是對其的傳承與保護。
2.節目形式呈現多樣化。自國內第一個真人秀節目開播以來,我國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在經歷了大規模的模仿階段后,各大媒體意識到盲目跟風,沒有自己的特色是很難取得成功的,于是節目逐步走向理性,開始注重創新性和多樣性。在注重形式的同時,在內容上也做出了許多改變和突破。
現在,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已經擺脫了之前的單調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眾多的種類為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帶來無與倫比的生機與活力,精彩的節目也讓觀眾目不暇接。
3.節目產業品牌化和鏈條化。一系列真人秀節目在取得成功的同時不僅僅局限于節目收視率所帶來的效益,而是致力于建立一條以節目為中心的產業鏈,例如現在很多選秀類節目都會讓觀眾進行微信或短信投票,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進行整合,從而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就充分實現了產業品牌化和鏈條化,在電視節目取得成功的同時,節目不僅發行了配套手游,還拍攝了電影在春節期間播出,并獲得良好的票房,可謂充分發揮了品牌和鏈條的價值。這些周邊的衍生附屬品,都是產業品牌化所帶來的價值。
二、真人秀本土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已經在每家每戶得到普及,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電視娛樂節目經歷了一個又一個階段性的發展,時至今日,盡管當下電視娛樂節目百花齊放,各個類型的娛樂節目爭奇斗艷、大放異彩,但近年來《中國好聲音》和《爸爸去哪兒》引領的真人秀節目之風迅速掃遍大江南北,真人秀節目在各大媒體爭相推出,然而不論是《中國好聲音》還是《爸爸去哪兒》,其節目的版權都是引進于國外的真人秀節目,中國真人秀節目創新性的缺乏由此可見一斑。而無論處在什么情況什么背景下,引進都不是長久之計,唯有結合中國的本土特色進行創新才是中國真人秀節目發展的良性道路。在目前看似已經成型的中國真人秀節目背后,還有很多問題和不足。
1.過度購買版權導致缺乏創新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國的娛樂節目起步較晚,而歐美和韓國的娛樂節目相對于我國來說更加完善,所以國內會學習和引進外國優秀節目,向更為先進的事物進行學習和模仿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要過程,但是如果長此以往地只進行模仿而不進行創新,沒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那么就只是一個優秀的模仿者,而且多年之后不會有人記得你的名字。唯有創新,以屬于自己的東西進行主打,不僅僅著眼于現在,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才能擺脫復制和缺乏創新性的瓶頸。
2.節目導向消極。真人秀節目成功的一大特點就是利用了人們對于別人隱私的好奇,故而真人秀節目的興起一直伴隨著人們的質疑。而有些真人秀節目為了吸引觀眾眼球,不惜展現低俗的言論,如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節目中,女嘉賓為了出名發表一些諸如“寧愿在寶馬車里哭,也不在自行車上笑”的拜金言論,節目中充斥著大量唯利益至上的思想,輿論導向不良,在違背社會所弘揚的高尚道德的同時,容易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3.文化背景不同導致的水土不服。在真人秀引進我國之后,很多的電視臺對于購買來的節目版權都是照搬照抄,缺少了本土化的文化理念創新。西方與中國由于歷史發展的不同,因此文化的理念也就造成了差異,因此在引進西方真人秀節目理念時,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產生了沖突。在西方真人秀節目中,很多時候都將人性中的缺點暴露無遺,但是在中國這樣的方式是不可行的,中國的真人秀講求的是倡導人們在寓教于樂中學會積極向上的心態,因此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導致了西方真人秀在中國的“水土不服”。
電視真人秀節目作為從國外引進的一種節目形式,其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創新性的缺乏和節目導向的消極使得真人秀類節目為觀眾所詬病。但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國的真人秀節目漸趨于理性,無論是節目形式的多樣化呈現還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創新,或是節目產業意識的建立,中國的真人秀節目已經可以看到前途的一片光明。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對節目的成本進行控制,著眼于品牌的打造和產業鏈條的建立,同時發揮新媒體的優勢,這樣才能在節目競爭激烈的時代不被潮流所拋棄,才能始終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陸揚,王毅.《人眾文化研究》[M].上海二聯IS店,2001年;[2]約翰·菲斯克.《解讀大眾文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3]大衛·麥克奎恩.《理解電視》[M],人民出版社,2003年; [4]杜敏.《多媒體時代與大眾傳播》[M],新華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