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求同存異、和諧共生的分布式語言觀

2017-04-07 21:47:08斯蒂芬·考利周文娟
鄱陽湖學刊 2017年2期

斯蒂芬·考利+周文娟

[摘 要]分布式語言觀將語言看作多層級協調機制,并對語言學主流觀點提出質疑:一方面反對主流語言學的語言“符號觀”,即言語結構在心智大腦內部表述;另一方面承認語言既具有集體性和個體性,同時具有思維感知性。語言分布于人類活動中。持語言分布觀的研究者,對語言科學發展做出兩大貢獻:首先,語言不再歸為大腦神經機理,而是互動性發展史;其次,人類彼此之間缺乏了解,可借助“間距”概念解決困境。因此,這些進展可為兼收并蓄的生態語言學議題提供豐富的意義內涵。同時,語言學家可致力于生物生態共存觀研究,并受益無窮。

[關鍵詞]分布式語言;生態心理學;生態語言學;分布式認知;認知生成主義;生物符號學;語言學

一、呆子,問題出在生態

自從比爾·克林頓1992年競選以來,美國政治就與“呆子,問題出在經濟”(“Its the economy, stupid”)這一口號息息相關。我的關注當然既非美國競選或文化,也絕非全球經濟,而是全球共同居住的星球所面對的生態危機:環境日益惡化,棲息地逐漸破壞,生物多樣性開始減弱。我們都知道,生態危機源自人類對生物世界(the living world)的改造,然而可悲的是,人類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甚至一些自命不凡的國際社團將生態惡化的解決之道歸為精心管理經濟增長、全新培訓形式和數據創新的聯合努力,很少有人考慮這些科技手段對于解決危機的有效性。毫無疑問,他們認為生態環境與語言和社會生活毫無關系,語言學家們只是處理文本、言談和媒體,很少真正提出有效方案。

我真心期望我們可以轉變思路。我認為,生態災難不僅會減弱生物多樣性,也會減小人類的發展空間。如格雷戈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①所預見的,當今世界的許多問題都是因為沒有把握好心智和自然的必然統一(the necessary unity of mind and nature)。貝特森認為,人們需要以一種因差生異(differences that make differences)的觀點看待問題,超越以連篇累牘的事實和普遍認可的觀點看待意義。因此,基于生態惡化的重要性,我也轉向心智和自然的統一,強調二者的依存關系。然而,我所理解的意義比貝特森的范圍更大一些,即語言可以促使人類創造差異和意義,達到和諧共生(language enables people to create differences and human meaning)。因此,語言學家可以培養生物生態共存觀(bio-ecological awareness),從而闡明語言對世界的改變。這樣的理念沒有使用科學或者批判方法,而是和我對于中國和諧生態觀(Chinese idea of harmony)①的理解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一和諧共生觀為生態語言學的統一發展(a unified ecolinguistics)開辟道路,探討人類、人類生命、社會和語言如何促使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并成就人性。

二、生物生態中的語言

智人(h.sapiens)如果沒有語言,就只會是靈長類動物(primate)。達爾文(Darwin)將其定義為“兼具人文性和自然性”(part art, part instinct)②。語言賦予人類可以改變棲息地和生活世界(the lived world)的軌跡。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語言,就沒有農業發展、政治宗教體系甚至科技發明。這些因素都在語言時空分布(language is distributed in space and time)中改變語言③。然而自從索緒爾(Saussure)以來,語言經常被看作是共時的封閉客觀系統(closed object-system)。語言學家不考慮語言的改造作用,而是研究人類如何“表達”所知,即所謂隱藏的客觀語言系統的“語言使用”。西方哲學傳統認為,語言就是深層認知的征兆(language is a symptom of “deep”knowing)。這種語言觀不管在休謨(Hume)還是笛卡兒(Descartes)的外衣下,都奉行割裂認知(knowing)和已知(the known)的心智觀。人們若想對此提出質疑,可以假設知識同人類思維、人類本性和人類活動一樣都在發展變化。如果不這樣想的話,人們注定會把生態危機的根源歸為人類理性(reason)。因此,要擺脫這種偏見,人們應該摒棄語言學的舊論來研究語言和人類生命。

語言遠非封閉的客觀系統,包括語種(languages),而是進化世界即生物生態(bio-ecology)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這一生物生態共存觀,語言可以隨著人類能動性(agency)在與諸如宗教儀式、寫作系統、社會制度、印刷體系以及數碼科技等人類實踐融合的過程中,擴展人類的發音協調活動。當然,這些社會實踐影響人類感知、思考、行為和合作模式。隨著人類及其社會實踐發生變化,人類語言也會改變,這就是巴赫金(Bakhtin)所說的“未完成性”(unfinalisable)④。然而,人類生命世界的發展變化越來越依賴大范圍適應或者死亡的生物系統,這是因為許多物種不像人類生命世界具有文化適應的自然性(encultured nature),所以人造性較差(less plastic)。通常人類世界對于生物系統的主宰易被忽略:人類個體及社會群體使用包括計算機和文本在內的語言資源創造新的控制協調模式。按此邏輯,分布式語言觀轉向語言的多層級協調(multi-scalar coordination)如何改變人類、生態系統以及共同居住的棲息地。語言對生物體的影響力日益蔓延至人類所期望的變化世界,成為地球生物量(biomass)的變時過程(chronotopic process)。這一變時過程觀至關重要,將世界帶入人類世時代(the epoch of the Anthropocene)。

分布式語言觀是基于一種視角(a perspective),而非理論(a theory)或者范式(a paradigm)提出的。這一分布觀反對后索緒爾語言學(post-Saussurean linguistics),而采納奈杰爾·拉芬(Nigel Love)的開創性研究,即語言統一兩種秩序,即 “第一秩序活動”(first-order activity)和“第二秩序文化建構”(second-order cultural construct)⑤。語言既源于情景性(situated)的第一秩序身體活動(first-order bodily activities),也組織利用未在場的第二秩序資源(absent or second-order resources)。因此,正如現實無法解釋歷史,歷史也無法解釋現實,沒有生命體,語言的言語性只是空中樓閣。語言通過生命體(living beings)分布,實現其生態性(ecological)、對話性(dialogical)和部分非定位性(non-local)。概括語言的分布性(distributed nature)后,我進一步闡釋其理論框架:首先,語言與其他人類認知形式通過互動性(interactivity)產生。這種互動性就是意義充盈的身體與世界的協調活動(sense-saturated bodily world coordination);其次,個人遠非依賴心智,而是在社會互動活動中填補理解上的空白,并就此在間距上延展(range in time)①。分布觀以語言在時間、空間和物質上的擴展為基礎,為生態語言學的新發展提供可能性②。因此,我認為,既然生命體求同存異、共創新生(use differences to create differences),那么語言學家可以采用拉帕波特(Rappaport)的意義觀③來培養生態意識(ecological awareness)。語言學家也可以探索人類、語言和生物生態的相互關系,發揮其在解決生態危機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為什么我們需要一種視角

自從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出版《科學革命的結構》④以來,許多人致力于提出自己的研究范式,或者所謂的理論和方法(approaches)。從理論上來說,人們取得了一些成功,例如人們所熟知的喬姆斯基(Chomsky)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他創建的以理論自居的革命性成果。同樣,生成主義(enaction)⑤最近在認知科學領域自稱建立了自己的范式。然而,談到“范式”,既含糊其辭,又因人而異。如果說物理學范式源自數學,那么生物學或者語言學范式絕非如此,因為在這些領域提出范式變革,通常會涉及一種形式、功能或者意義觀。所以,相關范式從變革本質上來說只是涉及分析方法的新模式(a new mode of analysis)產生而已。因此,生成主義不是提出一種新的語言觀,而是延續美國描寫主義傳統(American descriptivist traditions)的形式主義(formalism)⑥。而且,20世紀60年代成千上萬的語言分析如雨后春筍出現,與生成主義分庭抗禮。而生成主義的研究重點,雖然不是分析方法的新模式,但也僅僅是跟傳統認知心智機械論(the classic cognitive view that mind is like a machine)針鋒相對。許多理論就此隨波逐流,對生成主義興趣盎然。然而,通過與各類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就會發現它們只是在反對形式主義和心智計算論(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贊成生命和心智的連續性(life-mind continuity)兩方面達成一致。

新視角(A new perspective)的確挑戰研究領域的固有假設,如同一種“開創性視野”(a creative vision)對某一領域的傳統觀念提出質疑。因此,語言在語言學領域不再具有符號性(symbolic)和個人中心性(individual centered)。從巴赫金(Bakhtin)的角度看,拉芬(Nigel Love)提出了一種視角,以人們理解的“必然、一致和真實”⑦的方式(necessary, consistent, and true),聯系歷史和個人。既然視角可以展示作家的頂梁之作,視角也同樣會提出新名稱,并產生連鎖反應(ripple effects)。因此,視角會通過“另立門戶”,質疑甚至瓦解某一研究領域的研究對象,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達爾文(Darwin)、弗洛伊德(Freud)和索緒爾(Saussure)等如雷貫耳的名家都代表各自領域的視角。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提出分布式語言觀,可以為語言生成兩種秩序提供重要啟示①。因此,拉芬提出的相關理論不是范式,而是視角:他對普遍認可的語言符號觀(the received “idea of language” as a system-object)提出疑惑。這樣的啟示至少對語言的整合觀(integrationalist)、對話觀(dialogical)、生物認知觀(bio-cognitive)、認知生成觀(enactive)和生態觀(ecological)意義重大。既然這樣的視角對語言的民間觀(folk view of language)提出挑戰,那么我認為它依靠的是一種循環往復(tautology),即學者必須在學術探索過程中求同存異、共創新生。

當然提到拉芬研究的影響力,并不是就可以胸有成竹地說其理論帶來新視角。然而,語言學家似乎都在尋找心智計算論的解決之道。這種心智觀不管是從心理裝置(mental deices)還是從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s)的角度來看,都假定形式系統(formal systems)毫無目的的運作機理,并將語言與生物體割裂開來。簡言之,運用計算機模式探索心智或者生命體本質簡直是無稽之談。因此,認知科學領域情景式(situated)、具身式(embodied)和嵌入式(embedded)研究方法日漸盛行。以人類為例,所有的研究方法都認可身體互動(bodily interaction)促使生命體行動和感知世界;同時,人類通過文本、談話與計算機彼此互動。哈金斯(Hutchins)選取廣闊的視野,運用認知模式來探索社會群體進行航海活動:具有文化特色的人工制品和航海敘事在公共領域傳播,并在社區間產生有趣變化②。認知具有文化性(culturally specific)和具身性:雖然大腦舉足輕重,但是事件在梅洛-龐蒂(Merleau-Ponty)所說的共有世界(a common world)③中產生。這點不僅在認知科學領域廣為人知,社會行為(social behavior)行動體網絡(actor networks)理論也與之相輔相成。在這樣的世界中,人們需要一種視角,將語言看作是文化適應的自然(encultured nature)的重要組成部分,達爾文稱之為“兼具人文性和自然性”(“half-art and half-instinct”)。一旦時機成熟,語言學家便可開始個人、社會以及生物生態的重大變革。拉芬的思想精髓開創了新的語言觀:當身體持續生成第一秩序活動時,語言便可穿越時空,融入人類驅動事件;同時,人類作為自我(as Selves),也向固有的歷史模式(historically established patterns)發展。

四、分布觀

不言而喻,語言連接生命體、計算機和文本,并在時空中擴展。強調語言分布觀,不是要發展一種理論,而是要提出一種變革人文科學的立場(a viewpoint),重中之重是激發人們思考語言和意義如何改變人類和生物世界(the living world)。這種分布觀具有變革的力量。既然人類可以使思想具體化,那么語言就具有動態性,并且能改造社會制度和個人理解。后索緒爾(post-Saussurean)思想的詬病在于將語言與行為分割,并將語言系統(a verbal system)與特定語言(a language)等同。這一隔離觀是不堪一擊的。本質上來說,語言結構(verbal patterns)具有第二秩序性(secondary)或者派生性(derived)。人們在從事改造世界和自我的合作或者個人活動時協調日常事務(coordinate their doings),同時他們逐步改變語言結構對于身體活動和思維感知的限制。這一點便可以對甚囂塵上的語言形式(linguistic form)功能(function)觀提出反駁。因此,協調活動(coordination)使思維具體化,或者如下所述,語言具有生態性(ecological)、對話性(dialogical)和非定位性(non-local)。

語言在生命體與世界的協調過程中應運而生。它遠非封閉或者“共時”系統(a“synchronic”system),而是可以使人類與外部資源和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人類在言語(wordings)發聲、協調手臉、發揮想象、處理事件、貫徹制度等過程中,協同言語(speech)、思維、態勢語和行動。因此,語言作為整體身體活動(whole-bodied activity),塑造社會實踐。一旦技巧得以養成,思維和行為模式形成,就可通過他人信仰、文本、制度和科技得以豐富。語言不再是封閉系統,而是維持社會網絡的多層級(multi-scalar)語言之流(language flow)①。語言動態機制融合不同時段(time-scales)的事件,并使用行動資源聯系多方力量。語言經驗(linguistics experience)改變社區和人類與他人的互動。正如我與我想象的讀者進行協調,讀者也依靠閱讀期望、瀏覽材料,回憶過去經歷,并展望未來;甚至在閱讀時,語言活動將眼腦活動與書面文字和感知言語事件(perceived wordings, i.e. events)聯系起來。我們可以讓那些只關注結果的人,思考當人類創造和建構語言時所發生的事情以及人類對于行動的管理。語言聯系現在、過去和關乎命運的未來。從這個角度講,語言是一種具有分布性的現象(a distributed phenomenon)。

雖然語言及其組成部分限制意義建構(sense-making),但是人類既依賴語言結構,也與態勢語、聲音和人工制品的使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我們關注多層級動態機制(multi-scalar dynamics)時,對先驗語言能指(a priori linguistic signifier)或者語言客體(language object)就關注較少。在論述語言動態機制前,我將闡明為何語言符號或語詞(words)不能優先考慮。首先,對于語言抽象形式(abstractions or forms)的關注會將語言與具身社會活動(embodied social activity)撕扯開來,這樣言語行為(acts of utterances)運動就會與語言結構結果描述混淆對待。這不僅掩蓋了聲音、態勢語和人工制品的相互依賴關系,語言也會被錯誤地物化(reified)為由字母式結構、更大的單位和語言形式組成的語言系統。這就陷入了佩爾·里奈爾(Per Linell)所描述的“書面語言歧視觀念”(written language bias)②的危險境地。雖然意義需要界定,但是語詞、語法對于語言系統客體的執著是無法厘清人類行為活動的。簡單說來,人類所言所思以及思維的具體化,都是文化適應的自然的一部分。符號優先觀(symbol-first)指導下的方法論關注有機體及其部分,從而將人類活動邊緣化。因此,不能再將人類技巧歸為經驗,而應從心智、大腦、語篇運作、社會習俗知識角度去解讀。對語言系統的執迷將實時動態機制(real-time dynamics)排除開來,認為大腦或者心智建構意義,組織由某種有機物生成的言語,這種系統觀源自索緒爾的理念,即語言規則性(regularities)具有強制性(imposed),而非自然選擇性(freely chosen)。因此,人類對于語言形式或者功能“別無選擇”,只能“接受”③。所以,很多語言觀都認為語言符號事先設定,人類言語活動(human languaging)隨著“系統”操縱語言結構而產生。分布式語言運動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符號優先觀的解決之道。

五、分布式語言運動的歷史背景

語言運用擴展群體、人工制品和時段的多層級動態機制,這一分布觀來源于整合語言學對主流傳統的批判①與分布式認知(distributed cognition)②的緊密聯系。這一理論進展對語言符號觀(code views of language)提出質疑,同時對心智符號觀(the symbolic view of mind)提出挑戰③。人類語言與人類認知一樣,具有具身性、嵌入性,并與文化世界休戚與共。按照拉芬的視角觀④,第一秩序聽說活動圍繞第二秩序文化建構為人類所感知、描述和闡釋。這是因為人類通過運用經驗,也賦予人類行為“符號意義”(semiotic significance)。說話習得通過生物體能動者(living agents)的互動性活動(inter-subjective activity)進行⑤。情景化的身體(contextualizing bodies)促使嬰兒發聲,與他人互動,最終與語言結構相關的限制條件互動⑥。嬰兒學習發出正確的聲音態勢語,從而建構明確的信息。這為言語語言標本(verbal exemplars)的意愿行動(willful action)提供形式基礎。因此,兒童通過語言立場(a language stance)⑦獲得基于言語選詞的使用技巧。這一研究成果同樣適用于人類與萬事萬物與所思所想的互動中出現的即興談話。但是,數碼符號(digital signaling)⑧同樣與身體表達、音質和韻律(prosody)如影隨形。因此,在言語活動中,聲音與非聲音表達能讓身體運用事件形成文化世界的社會實踐。羅斯(Ross)⑨追隨丹尼特(Dennett)⑩,一致認為人類將自我描述為存在(being)。生物體能動者承認人類融合不同事件、個體發生學(ontogenesis)結構、學習活動、歷史發展和人類顯型(human phenotypes)的不爭事實。

一些學者試圖探索語言和人性(humanity)的雙重聯系進而變革語言科學。因此,分布式語言協會(Distributed Language Group)在劍橋大學悉尼蘇塞克斯學院(Sydney Sussex College)的第一次會晤?輥?輯?訛中提出了一系列強調認知動態、第一秩序語言(first-order language)和個人形成(individual becoming)的重要觀點。然而,在介紹近期研究多層級復雜性(multi-scalar complexity)的研究轉向之前,有必要先解釋一下語言的生態性、對話性和非定位性。

六、語言的生態性、對話性和非定位性

(一)語言的生態性

雖然后索緒爾主義者將語言與心智和社會割裂看待,但拉芬的視角觀可以引導人們聯系現實和歷史,因為語言作為社會網絡的一部分,與生物世界或者生物生態休戚與共。語言本質會隨社會事件與人類身體、物理環境、文化傳統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語言不可以定位(localized)到某一特定的個人或者社會事件屬性,它是一種無法停止的情景化循環(a never-ending round of re-contextualizing)。這一生態觀是對有機物中心論(organism-centered models)的正面挑戰,是以“有機物與環境不可分割、自成一體”①為基本理念的。身體協調活動支撐人類技巧和社會實踐史,這當中語言擴展并與人工制品、技巧和科學技術相融合。因此,人類在生存發展的同時,受社區運用語言和技術資源的影響,體驗自我和他人。據此,語言是一種言語發揮重要作用的人類活動(language is activity in which wordings play a part):人類依靠言語和源自歷史的即時事件(nonce events)。而語言結構運用過去事件只剩雪泥鴻爪。對于語言的重新界定,就把言語、言語活動、第一秩序語言、對話(dialogue)②、會話(colloquy)③和具身嵌入式語言使用(embodied and embedded language use)④等重要概念加以融會貫通。

并非個人產生并處理言語類型,而將眾多協調活動歸為生態資源的具體化運用(embodied use)。人類與語言互動,做夢、思考、談話、閱讀、通話,不一而足。這一理念也把生態心理學納入研究范圍。更重要的是,語言通過有機物—環境系統(Organism-environment Systems)⑤,與持續活動的多重結果保持一致。因此,語言、行動和感知(perception)這三大概念適用于同一事件。例如,閱讀就是感知;同樣,超越已知信息,才可建構文本。人類在對話中,聲音動態機制塑造所聽、所聞和所思,甚至寫作行為也源自監控實時編輯行動。語言作為行動、想象和意識的一部分,塑造無聲語言(endophasia)和共有世界的認識:語言隨著重復性聲音態勢語(reiterated phonetic gestures)與人類聽說史縱橫交錯而融入生命經驗,并且與感知融合。言語活動隨著人類發聲并追溯言語類型產生。豐富語言記憶,運用不同時段激發經驗,賦予言語活動特定意義。我們報告和描述的言語類型也是協調聲音動態機制。對話活動受聲音態勢語和言語雙重限制:言語隨著人類協調神經肌肉活動(neuromuscular activities)而產生。人們說話、感知自我、與他人交會、豐富情感⑥,并且作為生物體培養意識⑦。那么,經驗就兼具與人類共同談話、水乳交融的主體性和公共觀察性(publicly observable)。據此,經驗既沒有內在性,也沒有有機物中心性:人類情感促使行動和感知產生,或者就是貝爾托(Berthoz)所說的“感知行動”(percaction)①。因此,各要素漸漸融入一個共有世界。

(二)語言的對話性

語言在本質上具有對話性。語言的生態性源自其語音,其“數碼性”或語言結構改變人類彼此不可分割的自我認知。某種程度上,我們通過與他人交談成就自我。如巴赫金和米德(Mead)所述,對話經驗(dialogical experience)逐漸將生命自我(a living Self)與身體感知、行動和思考融合,能力與行動融合。我們同自我一起,探索縱橫交錯的各種意義。這些意義隨言語塑造重復性事件產生,但是這樣的重復并非簡單復制:我們的自我很大一部分被描述為存在②,甚至語義(semantics)都頗具對話性。如果這一對話性沒有如期而至,那肯定是“書面語言歧視觀念”③遮蔽了人類實踐的“他者取向”(the other orientation)④。說話總是伴隨著對他人回應的期待,同樣,行動總是伴隨著對社會準則的認可。因此,說話和行動就會驅使靈活適應性行為(adaptive behavior)產生。語言雖然與認知密不可分,但是能統一社會行動、語言結構和意義,以及至關重要的實時理解(real-time understanding)。而且,人腦自我簡化機制通過協調活動而實現個性造就(individuate)。人類學習說話,監控說話內容和期望表現。不測事件(contingencies)促進語言繁榮發展。因此,探索語言的復雜性,就要實現對話與行動同生,形成有力表達,或者生成關系經驗。

也許有人就會疑惑不解:對于有機物—環境關系的關注如何將言語和對話實踐合二為一?語言如何生成(enact)控制力、感知力和思維力,從而進一步促進人們言語說話?里奈爾選取現象學視角(a phenomenological view),強調社會情景對于傳統、聲音和環境變化等表達方式的激發作用。雖然語言具有情景性,但是通過聯系人類生活事件(lived events)、物質和密不可分的無聲或者“第三方”現象(“third-party” phenomena),典型地體現了雙重對話性(double dialogicality)⑤。巴赫金認為,“世界并非二重唱或三重唱,而是三方參演的獨角戲”⑥。社會制度充斥的世界絕非要轉向語言符號化(linguistic signification),而是指導人們以有意義的方式關注未在場的他人(absent others)。拉帕波特認為,人們共同感受這種共享(sames),偶爾會與他人和諧統一(feel at one with non-self )⑦。人類將活動、所聽、所望融合起來,通過說話,運用互動規則(interactional regularities)、不同類型文本(genres)、語域(register)和語言變體(language varieties),就促使高夫曼(Goffman)所說的“自我的公眾展示”(“public presentation of self”)⑧應運而生。因此,語言是以對話塑造制度和社會行動為基礎的。分布式語言運動的挑戰在于如何將人類對話天性與文化屬性和人類原始譜系(a primate lineage)協調。

(三)語言的非定位性

融合時段之難事可以借助非定位本體論(non-local ontology)①迎刃而解。語言絕不像數學那樣從“0”開始發展壯大,語言依賴“未在場物”(the absent),即拉芬所說的第二秩序。意義基于重復,從共享重復(the repetition of the “same”)收聽的即時事件中產生。人類將語詞和意義看作是共享世界的一部分。然而,不像傳統語言觀,語詞和意義沒有決定作用:它們隨人類鏈接語音、現象和其他第一秩序活動產生。語言作為人類行為也具有歷史結構性(history-based patterns),其共生性聯系觀察主體和可觀察現象客體。因此,認為包括語言事件的社會事件有“定位”的決定作用(a localized “cause”),這是錯上加錯。換句話說,人們絕對不能對懷特海德(Whitehead)所提到的“簡單定位論”(assumptions of simple location)②盲目頂禮膜拜。他指出,石頭不管變化多么緩慢,總是處在變化狀態中。縱使千言萬語可以描述這一觀點,但是要強調意義與生物譜系的聯系還是要謹小慎微。生物系統并不“占據”時空,因為生物譜系在萬事萬物間通過持續不斷地復制蛋白質結構(protein structures)即DNA結構而得以維系,即使簡單的觀察和行動都聯系進化、發展和集合史。對于實時語言的解釋,需要探討非定位性時空區域(non-local “regions of space-time”)。既然語言狀態或者語言過程聯系歷史和非在場物,斯特芬森(Steffensen)和我就提出了“非定位原理”(principle of non-localizability),認知動態激發非定位事件:語言既是可測量的第一秩序活動(measurable first-order activity),又是維系傳統的組織結構;語言既有動態性,又有符號性。簡言之,語言具有共生性(symbiotic)。一些研究者將這種交流二重性(communicative duality)追溯到虛擬結構(virtual structures)的運用③,另外一些則將生物動態(biological dynamics)歸為物理限制(physical constraints)④。他們認為,人類使用物理結構生成言語類型。雖然辯論仍在繼續,但是前提已經十分明確了。雖然人類建構非定位,但是語言聯系人類、聲音活動、言語和歷史。雖然語言在時間里活動,但是通過兼具現象性和生物性的情景性結構進行協調。

七、分布式語言觀十年歷程

人類生命和語言密不可分,都具有生態性、對話性和非定位性。我認為這一觀點已經展示了其在變革語言科學的關鍵性進展。從2005年以來,分布式語言運動的倡導者提出兩大主張:互動性和間距(time-ranging)。由此引發的重要啟發油然而生,關鍵在于分布觀基于人類與世界的雙重聯系將語言看作是活動。所有語言活動都與運動和遷移(moves about movements)有關。溫貝托·馬圖拉納(Humberto Maturana)認為,言語促使人類利用語言的遞歸性(recursiveness)成為觀察者⑤。而且,第一秩序活動和微量級(pico-scale)態勢語研究可以用來闡明許多現象。長久以來,語言能促使人類談論未在場的或者想象的事物,人們對此娓娓不倦。分布觀持有者不再轉向語言表征(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或者語言習慣,而是將回憶過去、投射未來歸為人類如何融合言語和人類實踐。與結構主義和認知主義理論(cognitivist theory)相比,對黑猩猩和鸚鵡亞歷克斯(Alex)的文化馴養促使動物產生相關力量,這太引人注目了。這種能力與人類生命方式熟練度(familiarities with human ways of life)有關而非表征有關的論斷,為其提供了有力證據。人類運用面對面交流活動進行文化實踐,每一個社區依靠過去培養新方式。據此觀點,個人和群體獲得技巧而實現個性化,賦予人類蘊含有機體中心性的“身份”,回顧過去并設想未來。人類也可使用外部資源建構可能世界和迷宮世界。間距雖然依靠語言限制和人類身體,但是既沒有語言性也沒有心靈性(mental)。相反地,人類在社會情景里利用環境、回憶過去、產生新知,從而挖掘有意識經驗(conscious experience)。一句話,他們依靠自身的生態狀況(ecological status)。

(一)互動性

許多語言學家仍然執迷于語言形式描述和語言形式使用的功能描述。如果采納分布觀,就要關注第一秩序活動以及認知和身體動態方面的力量。現在許多人認可嬰兒在與他人協調過程中學習說話,而且很多嬰兒在兩歲時所進行的活動已經遠非行為流(behavioral flow)。拉芬認為,嬰兒開始學習言語或者言語類似物,他們開始自發地運用第二秩序語言結構即未在場物,賦予人類行為以符號意義。我認為,這些嬰兒選取一種語言立場,即重復性經驗,(repeated experience),并與言語結合,促使新的熟練性語言行動(skillful linguistic action)①產生。因此,考慮到語言立場與新生兒的語言能力(nascent capacities),一兩歲的小孩按照意愿行動(willful action),并在拒絕做事時言行一致,這與第一秩序動態和語言、非語言結構運用緊密聯系。學會拒絕、否認或者反對,是證明語言共生性的人類能動性的一部分。今天,大量研究都在探討語言活動動態機制以及人類如何通過身體活動彼此互動去協調行為,而且這種人際互動促使活動多種多樣,例如兒童游戲、緊急救治、實驗難題解決、制作珠寶等。這一概念首先將感覺運動(sensorimotor)綜效(synergies)與動態系統理論(dynamics systems theory)聯系起來。從哲學意義上講,互動性與認知超越人腦論如出一轍,這當中協調活動便是認知的潤滑劑。而且,一旦人們將語言資源看作是語言的限制,就可以將動態機制歸為人類運用能力預測未來。例如,賈勒斯托(Jrvilehto)等人②研究表明,大聲朗讀具有預期性(anticipatory)。人們在解決難題時充分利用實驗循環,實現物質化過程并采取行動③。通常尋找難題解決之道涉及語言與世界的聯系,并領會問題的關鍵所在。一旦人類活動被看作是反應和預期,就會發現動態機制處于人類實現價值的核心位置④。所有復雜性活動,包括科學活動,在人類生命體中都負載價值(value laden)。斯特芬森則認為,人類協調史改變人類生態(human ecology),或者破壞許多非人類生命形式的生存機會⑤。因此,語言聯系集合資源和歷史價值,影響行動和生命如何生存。

第一秩序活動研究具有重要啟示:語言和非語言活動運用相同微量級身體協調活動。言語態勢和其他復雜人類行為產生意義充盈的協調活動,連接感知和語言內涵或者言外之意(overtones)。的確,這種微量級可以描述為互動性的參與和運用①。根據假設,身體通過有意識經驗,協調被感知物以及活動的真實意義和感知。例如在做煎蛋時,互動性觸發無聲言語。人類活動雖然負載價值,但是連接諸如煎蛋等實際效果和諸如思考煎蛋過程等認識論方法(epistemic means)。因此,互動性這一概念在不同場合不斷使用,并日益發展壯大。2012年,一群學者使用這一概念建立起國際互動性、語言與認知協會。兩年一次的第四屆會議將于2018年在美國夏威夷舉行。認知和語言動態機制如果不將語言的兩種秩序納入研究范圍,行動的語言模式和非語言模式將會就此天各一方。

(二)間距

拉芬的視角觀指出,語言具有多層級性(multi-scalar),或者行為性和歷史性。但早期分布式運動研究者考慮到傳統語言學的結構理念,轉而探討第一秩序,即語言和非語言任務(non-linguistic tasks)如何在生命體時間層級(lived time-scales)發揮作用。這一早期發展頗具微發生學(micriogenetic)特色。當然,隨著伊芙琳·特里布爾(Evelyn Tribble)運用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伊麗莎白式表演形式(Elizabethan performance)展示演員互動性和文化資源的聯系②,研究發生轉向。表演公司股份持有者和雇員一起運用物質資源和特別規程提高劇目質量。演員沒有唯劇本是從,而是冥思苦想,即興發揮,共同想象。他們聯系語言結構、態勢語、特定場景使用的韻律結構以及特殊敘事結構進行表演,成了活生生的分布式認知系統(distributed cognitive systems)。斯特芬森和佩德森(Pedersen)③則認為,演員們實質在使用間距。2009年,分布式語言協會在華沙(Warsaw)召開語言與進化(language and evolution)學術會議,將語言的多層級性提上議事日程;2013年在倫敦戈德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College in London)召開了“時間級”主題論壇(symposium on time-scales)④。就此,研究重點轉向了拉芬的視角觀,即語言的歷史秩序不可將第一秩序簡化(the historical order of language is irreducible to the first)。進而強調隨著人類感知言語,種群持續使用語詞,信息將如何被壓縮。人類使用間距也許微不足道。霍凱特(Hockett)提出語言的區別性特征(design feature of language)⑤,托爾文(Tulving)則將心理時間之旅(mental time travel)歸為斷續記憶(episodic memory)⑥。霍凱特認為,諸如時態等語言資源促使人們回想過去,展望未來;托爾文則認為,記憶系統使回憶和想象成為可能。二人都認為,人們運用大腦或者習慣,沒有理會客觀現在(an objective present)。然而這些觀點都未考慮間距運作方式、其重要性以及賦予個人或者社區的重要意義。相比之下,引入兩種秩序則開辟了一種即時觀(a view of temporality),即人們在過去與無限可能共鳴的主世界(a subjective world)中生存發展,而非一種客觀時間(objective moment)。特里布爾認為,我們可共享當下(presence),例如觀眾可以感受到語無倫次的李爾王(King Lear)。非定位本體論提供各要素在協調彼此資源時參與共同歷史的渠道。人類通曉社會實踐,將過去帶到現在,同造共享經驗。通常這一點會追溯到聲音的形成發展,或者上帝對摩西(Moses)的談話,或者經典著作如何流芳百世、歷久彌新,或者中國傳統世界觀(a Chinese worldview)①。這些方法與分布觀有異曲同工之妙,認可人們在時間中擴展開來②:人類雖然使用語言和人腦資源,但是他們依賴環境激發技巧,依賴過去投射無限可能。這一點托爾(Torre)的研究③提供了有力的例證:博主利用之前談話內容將各條對話編輯成網頁標志或者物質資源,從而改變其未來活動。因此,人們運用“個人和集體意愿、靈感和期望”“詮釋過去事件,展望未來事件”④。這一觀點厘清了問題的解決之道:雖然解決者必須“理解”問題,然后尋找出路,這樣的狀況看似“不言自明”,然而其出發點具有明顯的心智主義色彩(mentalist logic)。事實上,解決問題需要技巧活動(skilled activity),這樣人們可以融合經驗、語言和其他社會實踐⑤。運用經驗將包括無聲語言的熟練性語言行動與和人工制品運用齊頭并進,人們便可以變革情景,外化參數,找到解決之道。這樣的探索來源于間距的延展。因此,間距遠非依賴已有資源(a priori resource),而是變革人類理解。根據假設,群體也會達到同樣效果:種群齊心協力,尋找不明難題的出路。然而,要發揮語言的變革作用,我們需要將自我看作生物生態的一部分。

八、“伊布巴”與生物生態共存觀

西方傳統中許多描述世界的術語都深受二元主義(dualism)毒害,這典型體現在這些概念要么關注諸如環境、生態和生態系統等非生命體(the non-living)范疇,要么假定例如生物創造體(creatura)、符號圈(semiosphere)、客觀世界(umwelt)、生物群系(biome)等物理學與生物學的二分法(dichotomy);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是關注物種和棲息地、生態位(niche)、風景(landscape)等領域(domains)。為抵制這種舊有概念,我重新使用并擴展了克萊門茨和謝爾福德的生物生態觀⑥:生物系統和能量及其他資源共同構成生物生態,包括考古菌、細菌和真核細菌,以及它們存活的環境。今天,人類制度、科技發展、文本信息和語言已經對生物生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甚至要大聲疾呼:人類不是存在于世界中,而是世界的一部分(humans are not in the world, but of the world)。雖然這一觀點可以推而廣之,但是我要重點論述經驗意義(experience of meaning)如何增強我們在與自然的統一中發揮的作用。而要貫徹這一理念,就要培養生物生態共存觀。

拉芬教誨人們,語言并非民間或者語言學家所描述的那樣。如斯特芬森和菲爾⑦所指,將語言和語言描述(linguistic descriptions)同日而語,只會給語言冠以純隱喻(purely metaphorical)的虛名。事實上,說話是一種意義充盈的方式,變革人類及其居住的世界。說話是以社會動態、共同行動(coaction)和所說內容對合作的影響為基礎的。雖然意義具有語言結構性(verbal aspect),但是更多包含意義(inclusive meaning)的種類占據人類行為活動。拉帕波特指明,人們應該超越語義,依賴中級隱喻意義(middle-level meaning),或者在其他情況下賦予他人高級意義(high-level meaning)的統一性。雖然拉帕波特重點從宗教儀式角度論述這一點,但許多現代人提出它包含意義的多種方式。雖然人類大多數情況下依靠言語、人工制品和非定位現象(non-local phenomena)(例如交換順序、人情、金錢、教育資源),但生命遠比差異意義重大。我們對于隱喻(metaphors)、類比(analogies)和共享的關切出現在臉書(Facebook)的點贊(“likes”)上。雖然這一點還未深入討論,但是人們的確在藝術、體育、音樂和戶外活動中與他人交流。意義將技巧活動與維持生存和發展的語言跟其他結構聯系起來。雖然英語中并未有一詞去描述活動對于包含意義的基礎作用,但是人們對這種行動價值十分重視。在祖魯(isizulu)文化里,就有這樣一個詞,叫“伊布巴”(Imbumba)。這一詞雖然強調共同行動和勞作,但是將“團結就是力量”(unity is strength)和“和諧共處”(working together in harmony)兩大理念聯系起來。

“伊布巴”塑造歷史和諸多共享實踐、語言、社團和文化。克拉夫琴科(Kravchenko)認為,由此產生的社會網絡將技巧、相關力量、科技和社會制度聯系起來①。通過伊布巴,我們開始改變自我和他人,進而擴展開來,改變生物生態。同時,我們可以運用語言可供性(vernal affordances)“反思社會偏執和所謂的生態旨趣”(“reflect social preoccupations and ecological interests”)②。生物限制激發人類構建提供意義渠道的文化制度。間距者(time-rangers)可利用伊布巴理念依賴過去,創造未來。人類在包含意義的時間范圍內掌握語言之流,領會共享真諦,與他人以及世間混沌和平共處。總而言之,我們慢慢開始以別樣的眼光看待萬事萬物,包含意義隨人類重塑行動思維動態機制應運而生。雖然語言結構簡化論可以促進永無止境的學術探索,但是非定位資源可以使生物體跟決不雷同的內涵結構互動起來。我們在社會系統中和諧共生③。隨著人們共同行動,言語活動和科學技術創造新意義。在伊布巴思維中,人類說、聽、思考,閱讀并創造文本,將顯而易見的思想、情感、習慣和行動聯系起來并從中尋找合適方法、實現價值。

這些理念雖然反對心智主義,但是仍然對生物生態輕描淡寫。同樣,語言也會通過說話、文本和科技等手段限制社會群體控制和協調行動。由此產生的意義充盈的協調活動絕非立場中立,而是使語言意義歷久彌新,超越對應理論(correspondence theory)所能描述的范疇。因此,生態語言學必須謹慎對待類似環境、生態系統、氣候變暖等概念。這些術語都假定第三人稱中立觀察者(neutral third person observers)視角,都堂而皇之地將生態危機外化了。它們雖然對于科學以及海平面上升、人口增長、野生環境惡化等現象至關重要,但對于經驗而言同樣如此。當現代人對園藝或者養寵物等生命體互動方式樂在其中時,這只是局限于個體和社區層級。如果我們關注全球問題,包含意義就需要擴展到生物生態。既然這種全球關懷依靠人類情感和他人的統一,生態危機的解決之道當然不能僅僅局限在技術層面。我們要追求與生物生態其他部分的和諧統一,每一分子都要肩負責任,從生命經驗中學習。

語言學家就可以培養生物生態共存觀,設法向人類展示人性的過去(what we were)、現在(what we are)和未來(what we can become),依靠與自然的相互依存。我們可以思考價值和美學問題,但是首要的是探討環境破壞如何剝奪生命的豐富多樣性。斯特芬森和菲爾就建議人們不要再考慮傳統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傳統,應將語言擴展到生物生態,并進一步詢問語言及其擴展內容如何生成包含意義模式①。這一解決之道需要集中考慮生命及其資源如何豐富人類譜系。問題在于如何在各個領域培養這種共存觀,這樣至少人類可以保護地球生物生態遺產的一小部分。

九、未來前景

語言促使人類聯系生態資源、對話資源和部分非定位資源。人類需要超越傳統意義,求同存異,以敏銳的洞察力使用間距和互動性等概念改造自我、重塑世界。生物生態包括進化的共同棲息地(co-habitants)——考古菌、細菌和真核細菌。因此,氣候變暖的科學模式或迫在眉睫的物種滅絕需要與生命體研究交相輝映。行動和感知理念反對語言符號優先觀,引導人們擴展包含意義。人類可以利用語言,通過感知差異,和諧共生,這樣方可將語言及其動態與符號視角(dynamic and symbolic perspectives)緊密相連:

兩大視角實則看待一種現象。最大挑戰來自對彼此相互依存的逐步領會。通過動態言語機制,我們才可能慢慢明白產生形式模式的聲音結構。這樣的話,聲音秩序系統就和豐富動態機制水乳交融。②

身體維持語義和包含意義。概念具有自我強制性③,所以生物生態轉向意義非凡。如海德格爾(Heidegger)所說④,語言一言九鼎(language speaks)。將包含意義納入生物生態共存觀,是跟非洲智慧和中國哲學殊途同歸的。生物生態觀概念的提出,不僅是對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t)和基因神經中心觀(gene/neuro-centric views)的重大質疑,也是對人性問題的全新思考。人們可以探索生命經驗對思考文化適應以及語言的自然依存性,這的確也是心智和自然和諧統一的真諦所在。既然經驗如此緊要,學術研究也該隨之轉變。生態語言學家需要創造新知,逐步共享包含意義:他們可以運用語言求同存異,同時提升他人自然性(the natural aspects of the non-self)的交流領悟。因此,讀者也許會領悟以下要旨:經濟重要性實則可以和生態一樣被有意夸大其詞。如果這種反向觀循環往復,對于應對全球危機來說,恐怕只會是杯水車薪、紙上談兵。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国产在线小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久久青草热|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 婷婷色婷婷|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久久6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AV毛片| 毛片网站观看|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久久综合干| 久久婷婷六月| aⅴ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午夜丁香婷婷|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久一在线视频|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免费一极毛片| 免费在线视频a|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亚洲成人免费看|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综合网久久| 亚洲综合色吧| 在线观看视频99|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99热免费在线|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国产精品xxx|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日本三区视频|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99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四虎综合网|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六月婷婷综合|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