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楊開山
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的雛形是青少年宮等,隨著我國對中小學課文活動及實踐能力重視程度的提高,200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明確提出了建立和發展校外實踐活動場所的建議,之后通過多種文件對如何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在各地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成為校內教育的有益延伸,素質教育的重要場所。在新的歷史發展形勢下,如何優化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課程建設,已經成為實踐基地必需認真解決的重要課題。
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概述課程建設策略一、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概述
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是在我國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建設和發展起來的校外學生活動的場所。主要以中小學生為教育對象,是為了更好的滿足和促進青少年學生社會化發展需要而設置的,以加強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為建設及發展的根本宗旨。
作為中小學生的校外活動及實踐場地,和常規的學校教育有著很大的區別,同時也是密不可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社會實踐基地所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主要有社會活動、社會生產勞動和科技創新活動等,是學校教育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進一步延伸。在教育教學方式及組織形式方面和學校的課堂教育教學有很大的區別,因此,使得基地的教育與校內教育形成了有益的補充關系。科學合理的實踐基地建設及管理將有利于更好的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體教育目標的實現。
社會實踐基地的課程設置應改變傳統的設置觀念,打破千篇一律及永恒不變的課程設置觀念,在教育理念、內容設置、學生評價等方面進程創新和發展,形成新的舉措和思路。做好實踐基地的課程建設和發展對于促進學生素質教育更好的開展和實施有著非常重要意義,直接影響學生素質教育的整體發展。
二、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課程性質、功能定位
1.基地課程性質
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課程是為了提升中小學生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為重點,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及場地,有效整合實踐活動資源,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體驗性的教育活動。
2.基地課程功能定位
首先,是教育功能,基地開展實踐教育活動的目的是開展中小學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其次,是實踐功能。基地的課程重視通過實踐活動的參與及開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實踐,通過親身經歷,獲得實踐經驗,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更好的學好理論知識。再次,是探究性功能,基地的課程開設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動手和實踐,引導學生關注自然及社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探究精神。再有,是實用性功能,課程學習傾向基本的生活和勞動技能及操作技能,有著很強的實用性,如陶藝課程、手工課程、實驗課、生活勞動課等都有著很強的實用色彩。最后,是創新性功能,實踐活動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鍛煉和培養,通過親身、親手實踐,發揮學生的無限創造性,促進創新能力的養成,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三、如何優化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課程建設
1.滿足新課改的需要
新課改后的中小學教材中,增加了130多個探究實驗內容,需要用到大量各類探究器材,這些器材在學校常規儀器中無法找到或不能全部找到,因此很多學校主動到實踐基地來,完成各種無法完成的科學探究實驗課程。實踐基地的課程不同于學校的實驗室,以學生發展為主導,堅持綜合、探究、創新、學會的設計理念,以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為目的,促進學生團體合作精神的養成,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提高。通過實踐基地的操作及實踐,通過動手、動腦讓思維活躍起來,實現求知、求真、求實。通過教師演示及學生親身實踐操作,發展學生個性與特長,培養創新能力。因此,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需要根據新課改,適當增設相關的設施,做好硬件方面的準備,同時在教學模式上區別義務教育學校,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激發和培養。
2.優化課程培養目標,重視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培養
盡管實踐基地是以培養實踐能力為根本目標的,但是在培養方式及目標方面需要對培養方式進行優化,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以德育教育為先的原則。因為學生到實踐基地的學習時間相對較短,有的只有兩三天,多的也就四五天,因此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是無法實現所有實踐技能的養成的,因此課程目標不能盯住知識及技能訓練為主不放,要轉變到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培養上來,通過引導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追求上進的價值觀,從而為其他能力的養成提供源源不動的學習動力。如在基地素質拓展訓練活動《擊鼓顛球》中,傳統教學是告訴學生如何做的更好,重視技術教學,或者是看哪一組顛球最多。轉變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方式,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和交流、溝通來實現小組共同進步,讓學生體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學會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優化課程培養內容,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基地課程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知識背景及個性需求進行恰當的課程設置及安排,形成有梯度的、有針對性地安排。如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開設的課程要側重手工操作和科學探索方面的內容;對于初中學生可以增加勞動體驗類、初等實驗類的內容。高中階段的可以增加一些社會實踐類的、高等技能實驗操作類的課程等。如同樣是家政類實踐課,小學低年級的安排做簡單的糕點,中高年級的安排包混沌,初中提供半成品菜肴,高中階段的學生盡管也是制作農業菜肴,但是他們還需要從材料準備入手并進行菜肴的搭配,所有事情都自己全部解決。又如,小木工操作室開展工藝課程教學時,小學階段安排簡單的木板彩泥畫,初中階段的學生安排簡單的收納盒制作,高中階段的學生指導做書報架等,形成不同層次和等級的任務梯度,體現活動的難度及廣度,在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基礎上,優化培養內容。
4.建立科學的基地課程評價標準
中小學學校開展的素質教育與實踐基地開展的素質教育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前者是一種常態下的素質教育,后者是一種非常態的素質教育開展模式。實踐基地以活動教學法為主要的教學開展形式,重視加強學生的親身體驗,重視中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參與提高學生在動手、觀察、動腦、分析、解決問題等的能力,使其通過體驗和感受真正接觸生活,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在對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實踐基地的學習評價標準不能以僵化的軍事訓練是否達標以及單一的學生參加拓展訓練的項目數量來進行定量、定性評價,應該從中小學生在活動參加的積極性、參與度等方面進行評價,從中小學生自身的橫向來進行比較,創新評判標準和評判機制,使其更加適合和貼近中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需要,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符合培養人才的評價標準。在具體的評價中,要靈活操作和安排,使其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而促進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實踐活動的可持續性發展。
總之,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要立足實踐、著眼長遠,不斷完善和優化課程體系建設,豐富課程教學內容,完善評價體系,不斷推動實踐基地教學教育水平的提高,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紅梅.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內蒙古教育,2016,(07).
[2]傅強.對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功能定位的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3,(26).
[3]朱英.淺談綜合實踐活動對學生的生命教育[J].讀與寫,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