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善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始終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因此,數學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溝通,創新教學方式,采用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從而實現數學課的教學目標,實現小學生的自主發展、持續發展。
小學數學主動創新發展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就沒有數學的發展。要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地得到發展,就必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究新知的過程,把課堂還給學生,為他們創造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看來,教的課堂轉變為學的課堂、師生互動的課堂,是新課程下的大形勢。怎樣拓寬學生的視野,把課堂真正教還學生,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已經成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法寶。怎樣真正達到以生為本?其實,這不光要在教學設計中體現,還要在教學流程中充分利用學生資源,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數學。因此,在教學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賞識教育,贊美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心中最深刻的稟賦,是被人賞識的渴望。”今天的課堂,今天的老師要學會贊美、要舍得贊美學生。贊美學生是教師發自內心的對學生的尊重;它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教師對他的關注和關懷;還可以幫助教師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喜愛,讓學生愿意和喜歡學習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欣賞學生,又要注意贊美的技巧。小學生年齡雖小,內心卻是豐富而又敏感。聽了二年級一節數學課,教學《6的乘法口訣》時,在比一比誰的記憶力較好(背“6的乘法口訣”)。某老師點了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背,而且給他們很高的評價“他們幾個同學背的非常好,你們那些背不出的同學要向他們學習。”而排在第三組最后一桌的女孩的小手舉了又舉,可是某老師沒有點到她的名字,她干脆站起來把手舉得最高。“你真得能背出來?那你背吧。”這位女孩背到四六二十四讀成四六二十六,再重復讀一遍。“我知道你膽量很大,但是你要想清楚自己會不會再舉手。”到了拓展練習,我很注意這女孩,看了她的計算過程完全正確。別的同學都爭著到黑板上板演,但這女孩卻不理不睬。課后,我問她:“你剛才為什么不上去和同學一起分享快樂呢?”她兩眼含著淚,哽咽地說:“老師不相信我,因我平時很調皮。”之后,我與某老師談話。她的看法與學生的說法不謀而合。從這事例中可以看出,教師贊美學生是何等的重要。因為老師贊美不夠真誠,方法不恰當,而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進而影響到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與學生交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在課堂上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教師要善于在知識的生長處提示,思維的轉折處設問,理解的疑難處探求,知識的關鍵處啟發,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時,我先讓學生說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然后拿出一個三角形,提問:你們會求它的面積嗎?無人會回答。接著,我讓學生拿出兩個形狀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標好底和高,然后讓學生自己隨意拼一拼,結果有不少學生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或一個長方形。通過邊操作,邊觀察、邊思考,發現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積就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因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以高,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接著教師在知識的關鍵處進一步啟發:你知道三角形面積為什么要除以2?強化學生掌握三角形面積與它的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系,進一步理解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學生不但學到了三角形面積公式,還理解了公式的來源,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在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交流也就是師生的對話正逐漸代替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對話是一種師生相互作用、共同活動、教學相長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親和力的語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靈的門扉,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氣氛,能讓學生在自然放松的狀態下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一節課40分鐘時間的教學過程中滲透不同的交流方式,如教學一年級教材《解決問題》時,觀察掛圖,讓學生給大家介紹圖中有幾種小動物?它們在做什么?猜一猜,他們將在哪里舉行音樂會呢?參加音樂會共有多少只?你是怎樣算出來呢?能把你的快樂和朋友一起分享嗎?通過交流,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有了展示個性的舞臺,表現自我的天地。學生回答每一個問題,我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進行評價,如:“你觀察很仔細!你很認真!你真聰明!你真會猜!你非常有愛心!你的聲音真好聽!”
不斷提升對學生的評價,促進和激發他們語言能力的表達。
三、讓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
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學到知識,還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培養和提高的。教學時應著重突出:概念的形成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方法的思考過程。
例如,在教學倍數和約數時,我首先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大小相等的8個正方形,按教師的要求拼一拼。
1.分別以1個小正方形、2個、3個、4個、5個、6個、7個、8個小正方形為單位拼一拼,看能拼成幾個什么圖形。
2.要求把8個圖形分成兩類(長方形和不是長形)
3.問:分別以幾個單位可拼成長方形(1個、2個、4個、8個)說明8能被哪幾個數整除,8是哪幾個數的倍數,學生很快說出教師提出的問題,老師板書:
4.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上面的算式,能抽象出8能被1、2、4、8整除,我們就說8是1、2、4、8的倍數;1、2、4、8是8的約數。通過動手、動腦觀察,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5.如果用數a和數b表示兩個自然數的約數和倍數關系,應怎樣說?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很快概括出:數a能被數b整除,a就叫b的倍數,b就叫a的約數。
三、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多種形式教學,活躍課堂氣氛,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
小學數學有很多需要運用學生的抽象思維。而小學生自制力有限,精神不能始終集中在一點。所以數學課的靜坐對小學生來說是最難熬的。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創新教學方法,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如小品表演、做游戲、說兒歌、小表演唱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的注意力張弛有度,卻始終圍繞著教師的教學來轉換,愉快的學習。比如,學生板演完,我指名一個同學當老師,模仿老師說的話,組織學生集體批閱板演的題,幫助同學糾正錯題,又提醒大家注意。這樣,學生容易理解錯誤的原因。一次,我出了一道填大于號小于號的題,其中有一個題是7()6,一個叫高琨的同學板演時在()中填了小于號,當老師的那個同學糾正時說:“7比6大,應填大于號,我7歲,高琨他才6歲,他叫我哥,高琨對不對?”高琨說“對著呢。”逗得全班同學都笑出聲來。開始,有的同學上了講臺不知道怎么說,我就教他們,逐漸地,好多同學都能大膽地上講臺當“小老師”了。
總之,“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而是發展”。在數學課上,如果老師精心教學設計、重視學生的所有,放手讓學生說話,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猜想、討論、交流、合作,參與研究、體驗成功。我們必須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地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和創新精神,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效率,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