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穎琴
課前的預習是學習新知識的重要學習方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預習這種方式究竟是繼續保持還是摒棄不用成為了老師們爭論的一個話題。預習可以提高學習效益,問題的關鍵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進行課前預習。
新課程課堂學習學習效益有效預習一、引言
新課程改革提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促使我們在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上要有一個較大的變革,以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化學是一門以實踐為基礎,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及其應用的學科。它包括大量關于反應機理、變化過程、分子空間結構等微觀世界的抽象描述,而這些知識恰是中學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瓶頸”。若不進行課前預習,上課是時往往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以,甚至可能引發厭學情緒。為此,本文就有效預習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得到有效應用,服務化學教學作初步的探討,深刻認識預習中應注意的問題,以改變目前化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狀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整體提高化學教學的質量。
二、預習的重要性
1.預習對傳統教學的促進作用
預習在整個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人講究“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也要備學,這就是預習。預習,是學生在課堂學習前對要學知識進行大體了解,找疑點、提問題的課前學習,所以,它并不是閱讀課本進行變相的灌輸學習。其主要任務是復習、鞏固有關的舊知識,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難點,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比如,對于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就可以先復習初中學習過的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四種反應類型等相關知識,然后閱讀課本對氧化還原反應的新的定義,知道不僅有O2參加的反應叫氧化還原反應,某些沒有O2參加的反應也是氧化還原反應,從而自行找出判斷是否氧化還原反應的依據,或者雖然沒總結出,但是在老師講課的時候會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現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預習:“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功課。”顯然,預習是學生從被動轉向主動的學習行為。如果學生課前有準備,那么上課的時候就會心中有數,課堂記錄也有了重點,不會“胡子眉毛一把抓”,對教師啟發性問題的反應就快,這樣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而且還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新課改下信息課堂預習更為必要
應用信息技術輔助化學課堂的教學,可充分發揮其容量大、省時省力的優勢,這也是傳統教學所無法比擬的。若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多媒體課件來輔助復習教學,則不但能增大化學教學容量,加大訓練密度,還能減輕教師的負擔,開拓學生視野,極大地提高了化學課的復習效率。平時教學中也能使學生沿著自己的思路,適應自己的需要去發展學習的過程,及時反饋教學信息,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必能極大地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但是多媒體課件信息含量大的特點也會成為學生學習的一大困擾:他們不清楚那么多的信息哪個是重點,哪個是必須記得,那些只是了解的。這個固然是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考慮的問題,同時更需要學生課前進行有效預習,若能先在課前進行預習,那么上課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不會因為忙著做筆記而忽略了老師的講解。
三、學生不愛預習的原因
1.沒有新意,缺乏預習動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學生不喜歡預習往往是因為老師規定的預習項目總是老一套,枯燥乏味,或不適合自己,而想按自己的方式預習。不同的學生,其生活經歷、知識結構、學習能力、內在需求都不相同,不顧這些差異,要求參差不齊的學生達到統一要求,必然不能激起學生預習的興趣。因此,有針對性的設計適合于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項目,或者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自主確定自己的預習目標,就十分重要。
學生不積極主動地參與預習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老師課堂教學設計與學生預習脫節,老師往往不了解他們在預習中產生的疑問和其他需求,從而產生“老師根本不在意,預習了也無用”的想法,挫傷了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因此,對于學生預習的情況,教師應及時了解,并據此設計教學,或講課之前布置與要講內容相關的作業,使得學生明確下一步學習內容,據此進行預習就能使教學目標更合適,教學流程更合理,教學策略更富有針對性。這樣學生才會覺得自己被充分重視,從而激發參與預習的積極性。根據預習結果,設計或調整教學,是“以學定教”的具體化,凸顯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是“教”必須為“學”服務的現代教學思想的體現。
2.學習任務繁重沒有預習時間
眾所皆知,高中課程多,競爭大,很多學生往往在學習過程顧此失彼,缺乏計劃,導致學習過程中不知所措,無法有條理的進行學科學習與預習。高中學習階段,很多同學每天都為繁重的作業焦頭爛額,每天都埋頭學習,但是學習效率卻并不高,學過的知識仍然沒有清晰的思路和脈絡,如何擺脫這種狀況,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學習?抓好預習環節。初步理解內容,是上課做好接受新知識的準備過程。有些學生由于沒有預習習慣,對老師一堂課要講的內容一無所知,坐等教師講課。有些學生雖能預習,但看起書來似走馬觀花,不動腦、不分析。這種預習一點也達不到效果。有效預習應該規劃好什么時間進行什么科目的預習,然后帶著目的進行閱讀課本以明確困住自己的問題是什么,然后上課就能目的性明確,從而提高學習效益。
四、如何進行有效預習
1.預習要妥善安排時間
最好前一天晚上預習第二天要上的新課,這樣印象較深。新課難度大,就多預習一些時間,難度小就少預習一些時間。應選擇那些自己學起來吃力,又輪到講新課的內容進行重點預習,自己掌握較好的方面大致翻翻即可。對于化學這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來說,也可以利用周末,集中預習下一周要講的課程,以減輕每天預習的負擔。
2.預習要明確預習任務
預習的任務是先感知教材,初步處理加工,為新課的順利進行掃清障礙。具體任務,要根據不同內容來確定。一般有:①鞏固復習舊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記下來。②初步理解新課的這部分基本內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識結構上向前跨進了多遠?③找出書中重點、難點和自己感到費解的地方④把本課后面的練習嘗試性地做一做,不會做可以再預習,也可記下來,等教師授課時注意聽講或提出。
3.預習要做到看、做、思結合
看,一般是把新課通讀一遍,然后用筆劃出書上重要的內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記的就記。尤其是一些化學實驗裝置圖,可以在重點強調的地方做標志或者畫圈圈,以后復習的時候就一目了然知道需要重點看和記的地方。
做,是在看的過程中需要動手做的準備工作以及做做本課后的練習題,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先通過做化學實驗得到一些直觀的認識,再通過書本獲得知識的內涵。
思,指看的時候要想,做到低頭看書,抬頭思考,手在寫題,腦在思考。預習以后,還要合上書本,小結一下,從而使自己對新教材的“初步加工”有深刻印象。
四、結論
“預習是合理的搶跑”,它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給了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體驗成功,減輕了學生面臨新課的心理負擔。有效的預習是課堂成功的開始,經過了有效地預習,學生帶著自信、期待和激情投入到課堂中,這正是所有老師的共同心愿。
參考文獻:
[1]董前榮.信息技術與中學化學教學的整合研究[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9,(02):38.
[2]代利偉.小學語文素質教育點滴[J].新課程,2009,(04):51.
[3]高力.信息技術在化學教學中的利與弊.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