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摘要:在侵犯知識產權犯罪中,證據是否調查全面、準確和充分直接關系到犯罪人能否受到應有的懲罰、知識產權能否得到有效的保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產權刑事犯罪也表現出專業化、隱蔽化的特征,這使得司法機關在調查、認定證據方面面臨很大挑戰。結合我國的司法實踐,應明確知識產權刑事案件證據調查與認定的基本要求,進一步規范電子證據的取得和認定方式、規范證據轉化機制與規范誘惑偵查等難題,提高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證據的收集與認定水平。
關鍵詞:知識產權犯罪;證據;調查;認定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8-0196-02
一、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證據調查與認定的基本要求
證據的調查與認定是查明案件事實,定罪與否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合法的證據收集方式,規范的程序機制,也就談不上對犯罪證據的保護問題。具體來講,知識產權犯罪證據的收集與認定規則應符合以下原則:
(一)按照法定程序進行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重實體輕程序”的法律傳統,很多問題開始慢慢的顯現了出來。我們逐漸認識到程序的重要性,如培根所說,犯罪好比污染水流,但是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卻污染了整個水源。程序的非法往往導致結果的不公正,因此,在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證據調查與認定的過程中,首要前提是保證符合法定程序。我國相關的刑事法律、司法解釋都對證據的調查與認定程序作了相關規定,新刑訴法中的一個亮點就是規定了非法證據的排除規則。
(二)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
鑒于新型知識產權犯罪的“高能性”、隱蔽性強,犯罪分子專業化水平高,犯罪證據極易滅失,且難以再次取得與認定等難題,一般偵查人員往往束手無策。我們應該培養偵查人員科技辦案的意識,培養一批受過專門技能培訓的應用型人才,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調查犯罪證據。
(三)與相關部門加強協作
知識產權特有的性質與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所呈現出的犯罪分子專業性、組織性強等特點,決定了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證據調查任務的艱巨性。取證范圍涉及面廣,跨國、跨區域犯罪活動也是屢見不鮮,且經常面臨突發狀況,加劇了偵查機關收集犯罪證據難度。因此,加強與相關單位的交流合作,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在信息共享、人力物力資源分配、分工負責等方面建立多方聯動機制,多管齊下,編織成一個捕捉犯罪信息的巨網,形成打擊的合力。同時,也要加強國內外的交流協作,拓寬證據收集的渠道和空間。
二、規范和提高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證據的調查與認定水平
司法機關在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時,就犯罪證據的收集方面存在很多難題。進一步規范和提高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證據的調查與認定水平,包括規范電子證據的收集與運用,完善證據轉化機制,規范專家證人制度和提高機會提供型誘惑偵查的運用水平等證明難題,是加強知識產權刑事保護的應有之義。
(一)規范電子證據的收集與運用
法律應當明確規定電子證據的收集范圍,偵查機關調取證據時應保證電子證據的一致性、完整性與連續性,孤證不能定案,取得的證據應該要求偵查機關補強才能加以認定。偵查機關在收集電子證據時,應做到以下幾點:1.全面調取,即偵查機關在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罪重或者罪輕的證據時,不能僅調取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罪重的證據。2.持證調取,即偵查機關要想調取相關電子證據,需要先向上級機關提出書面申請,經上級機關審查批準,并開具調取電子證據的證明文件。持證調取證據經過此合法程序,有利于證明偵查行為的合法性,同時也有利于保護公民的隱私權。3.加強證據固定,即對于那些可能滅失或者難以再次收集的證據,可以用錄像或者錄音等方式及時固定證據內容和取證的過程,有利于證明證據的來源和收集的合法性,排除合理懷疑。
(二)完善證據轉化機制
刑事訴訟法重在限制公權力和保障個人自由,行政執法沒有這樣的特點,言詞證據由于其主觀性很強,如果不加以規范就轉化為刑事證據,甚至可能導致冤假錯案的發生。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證據的收集往往非常困難,如果將行政機關辛辛苦苦收集來的證據束之高閣,由偵查機關重新進行收集,這會造成資源的重復浪費,更嚴重的后果是導致證據的滅失,得不償失。就實物證據的收集方式而言,行政機關與偵查機關之間并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只要嚴格遵守行政執法程序,就不會出現侵犯公民個人權益的后果,因此對這些證據的采納不會縱容行政機關的非法取證行為。因此,首先法律應當明文規定哪些證據可以進行轉化。然后,應當考慮行政機關經過上級或者同級公安機關的明確授權,所收集的犯罪證據或經事后追認取得的言詞證據,經檢察機關審查認定程序合法的,可以轉化為刑事證據在刑事訴訟中使用。所以,在現有的證據轉化機制基礎上,加以完善是必有之義。
(三)提高機會提供型誘惑偵查的運用水平
從犯罪學的角度來看,機會提供型誘惑偵查合乎法理的正當性。在機會提供型誘惑偵查中,就算沒有偵查機關的行為,犯罪活動一樣會發生,偵查人員并沒有誘使和強化行為人犯罪的故意。由于具體案件的多樣性與靈活性,法律規定具體的操作程序對偵查行為進行規制是必然之舉。首先,應該規定一個嚴格的審批程序,由偵查人員先向主管機關提出書面申請,獲得允許后才可以啟動誘惑偵查,并且要備案。然后,可以由檢察機關對誘惑偵查的啟動、過程和結果進行全面監督,當偵查機關有危害公民合法權利的危險時,檢察機關可以向偵查機關書面建議終止誘惑偵查。偵查機關如果不服此決定,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由于偵察活動的特殊需要,或者不及時采取措施,證據極可能滅失的,偵查機關可以簡化操作程序。但是,事后要向上級機關寫出書面偵查報告,說明情況的緊迫性,如違反程序規定且沒有正當理由的,應承擔法律責任。機會提供型誘惑偵查不僅僅是對偵查機關獲取證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考驗,謹慎合理使用,并且提高機會提供型誘惑偵查的運用水平,更是對國家和公民利益的保護。
[參考文獻]
[1]李麗英.淺談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證據收集的幾個問題[J].政法研究,2012(4).
[2]王敏遠,祁建建.電子數據的收集、固定和運用的程序規范問題研究[J].法律適用,2014(3).
[3]馬婷婷,何國強,陳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證據調查與認定[J].政法學刊,2013(2).
[4]李昌林.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5]孫茂利.新刑事訴訟法釋義與公安實務指南[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