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慧慧
[摘 要] 針對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存在的缺乏完善的風險管理理念、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基礎較為薄弱、管理方法與措施有待提高等問題,商業銀行應加強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更新,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建立全面風險防范管理模式和測評模型,調整全面風險管理的組織結構,加強風險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培養,從而實現全面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 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現狀分析;優化措施
[中圖分類號] F830.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4-0047-02
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主要是指在銀行的運營過程中存在不確定的影響因素下造成銀行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之間差異較大,銀行可能會在這些因素影響下收獲額外效益,也有可能會承受巨大的損失。我國商業銀行針對風險因素已經初步制定了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并涉及到銀行的信用風險、利率風險、操作風險以及匯率風險等多個方面。但是由于該管理體系在我國銀行建設中的發展起步較晚,所以較之國外商業銀行的管理水平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一、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現狀
(一)缺乏完善的全面風險管理理念
我國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工作,其發展起步時間晚且發展時間較短,在全面風向管理觀念方面還較為陳舊。在這樣的管理現狀下,我國商業銀行難以充分滿足當前銀行業快速發展以及風險管理的不斷變化。管理理念的缺失首先表現在在當前的全面風險管理工作中,銀行將管理重點放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忽視其他風險管理。另外,在銀行內部,對于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從高層管理人員到普通職員之間呈現遞減趨勢,沒有實現管理理念的不斷深入。此外,銀行內職員缺乏對全面風險管理的正確認識與理解,忽略其與銀行利潤增長之間的關系,難以將管理工作與業務發展進行融合。
(二)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基礎較為薄弱
我國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工作水平的難以提高,歸根結底還是由于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基礎較為薄弱。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我國的大多數商業銀行中都沒有設立專門的全面風險管理部門,也沒有專門的崗位設立。在進行該管理工作時,往往都是銀行內部的各個部門進行分頭管理,各自為政,以致于管理工作較為分散。同時,商業銀行內部也沒有針對全面風險管理制定相關的防范控制體系,導致管理工作難以落實到實際業務發展當中。另外,由于商業銀行本身的性質原因受到多種外界因素的影響與限制,在推進全面風險管理工作時難以實現獨立自主的貫徹落實,導致管理工作的發展受到限制。管理薄弱還表現在參與管理的工作人員往往專業素質較低,不具備專業的管理理論以及優異的風險計量等相關專業技術,風險管理隊伍不具備職業化特征,以致于管理水平難以得到優化提升。
(三)全面風險管理方法與措施有待提高
相比較國外的商業銀行來說,我國的全面風險管理在管理方法與實現措施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為實現我國商業銀行的不斷發展,有必要進行方法措施的不斷優化。其管理方式的缺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我國商業銀行在進行風險評估與分析工作時,往往是采用傳統的定性分析,而忽略了定量分析方式在風險分析工作中的重要意義。同時與匯豐銀行等發展較好的銀行所采用的高級數理統計模型等現代化的先進方式相比較,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缺乏對于相關風險因素的識別、分析與監管工作的科學性建設。另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還應當進一步實現優化與提高。對于商業銀行的資產組合管理模型的建設來說,構建完善的管理業務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該部門工作缺失或缺乏完整性,都會導致風險敞口的難以確認和把握。同時,信息系統建設的完善性缺失還將導致相關的管理決策失去科學準確性,加大了管理難度。
二、商業銀行實現全面風險管理水平提高的有效措施
(一)加強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更新
要實現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水平的不斷上升,首先要從轉變傳統的管理理念做起,這是實現管理轉型的根本,是保證風險管理水平不斷上升和優化的重要保障。商業銀行在運營過程中,不僅要強化對全面風險管理的管理與控制手段,還要積極將管理理念貫徹到整個銀行的部門業務工作中,將實際的管理工作責任落實到人頭上。要實現管理理念的轉變與深入,商業銀行應當加強對全面風險管理理念的不斷宣傳,加強員工培訓。同時,商業銀行還應當就管理工作的執行建立相關的獎懲體系來督促職員在日常業務工作中將相關的管理工作進行落實。
(二)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
為促進我國商業銀行的不斷發展,有必要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商業銀行應實現運作自律體系的不斷優化與完善,并明確該體系中的管理方向以及防范措施。在實際管理機制建設中,銀行可以通過以下幾點方法實現該機制的科學完善化發展。
首先,銀行應當在內部進行客戶經理與業務經理的分別設立。這是由于在當前的商業銀行內部的部門設立,往往是存在于總行與分行的層次劃分當中,各部門對于利潤計劃的責任承擔劃分不明,難以實現總行利潤計劃的切實傳達,導致銀行層次體系中的利潤計劃出現脫節。另外由于多個部門的職責劃分不明,還會導致職能重復的現象發生。所以應當獨立出相關部門,實現客戶經理與市場經理的分開設立,避免利潤計劃出現脫節,也避免了實際工作操作中的職能重復與脫節。在這基礎上,還應當實現業務風險經理與職能風險經理之間的分開設立,在實際建立過程中可以將信貸風險管理部門中負責信貸評估與審批的工作人員轉變為業務風險經理。而該部門中對風險進行監控與管理的工作人員提出并創建銀行的專門全面風險管理部門。
另外,銀行還應當在當前信息披露的基礎上,從國外先進管理水平中吸取經驗,實現信息披露標準的不斷改進。在進行制度改進時,可以將核心披露方式與附加披露方式進行有機結合,同時在強制條件下鼓勵資源披露方法的開展。另外,在進行相關制度的制定時,要對信息披露的權利進行限制,合理選擇披露對象,并制定科學合理的內控運作流程,依從相關規定對該工作進行合理監督,避免虛假披露的現象出現。
(三)加強分階段全面風險防范管理模式的建立
對于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工作來說,應當從管理工作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階段進行展開,并且在進行事前管理與事后管理工作時應當以風險防范作為工作重點。首先銀行應當建立相關的風險預警機制,對預警信號進行準確界定,并在數量經濟模型的基礎上對相關風險信息進行實時預報。同時,還應當建立專門的事前防范工作崗位,并進行專業人員培養。除此之外,建立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也是實現全面風險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只有通過對事前與事中階段的風險評估與預防工作的加強,才能對風險因素的不確定性進行明確化。
(四)建立全面風險管理的測評模型
在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工作中設立相關的信息收集系統與決策支持系統,是有利于風險管理工作順利推進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是將來自于銀行內部信貸部門、風險管理部門等所提供的數據信息進行自動化的分類與整理,并將相關信息傳遞給相關信貸審批與風險評估人員以數據支持。該系統的建立為銀行業務開展與管理提供了優良的傳遞渠道,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在這基礎上,商業銀行有必要建立全面風險管理的測評模型,由于國外的相關模型的建立已經獲得較好成效,所以我國商業銀行也可充分吸取國外的綜合計量模型以及量化計算方法,實現科學的測評模型的建立。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管理決策水平。
(五)調整全面風險管理的組織結構
對于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工作來說,管理理念的更新與執行是保證管理水平的第一重保障,而管理組織結構的不斷調整則是其第二重優化保障。首先,銀行應當不斷實現股份制度的完善,在業務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銀行分支結構的科學調整,實現分支機構在實際工作中經濟高效的推進。并就當前的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職能重疊、投入高以及控制力度缺失的現象進行改善。商業銀行可以在總行與分行內進行風險控制委員會的建立,并有委員會主席進行總體管理,在各個銀行分行與部門中都設立相關的控制人員。并由上至下進行分層管理,實現全面風險管理的組織結構獨立化。
(六)加強商業銀行內風險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培養
就我國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來說,參與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員往往不具備專業的素養,專業人員缺乏且管理能力低下,這對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來說造成巨大的發展阻礙。商業銀行應當就該現象采取相應的措施,實現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能力的提升。首先,銀行應當加大管理培訓力度,從專業理論以及現代化管理技術方面實現人員素質的切實提高。同時為促進人員素質提高,銀行還應當建立相應的競爭機制,加強風險管理考核制度的不斷完善,切實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以人為本的實現管理人才培養,保證全面風險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斷提高。
三、結束語
為實現我國商業銀行的不斷發展,全面風險評估管理是其發展的必經道路。但是就當前的管理工作現狀來說,管理水平還有待提高。商業銀行的相關工作人員應當不斷對當前現狀以及其所面臨的風險進行深入分析,并參考國外的管理水平與管理措施,積極樹立正確的管理觀念,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系統,從多個管理方面入手對風險因素進行控制,從而實現對銀行運營中的風險因素進行有效規避。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量,實現商業銀行的不斷發展與進步。
[參 考 文 獻]
[1]王國琛,許春培,華建棟.農村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現狀與路徑探討——以江南農村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為例[J].金融縱橫,2012(3):38-40+72
[2]劉亦聰.我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建構與實施[J].科學與管理,2012(3):46-51
[3]周新發.完善中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26):15-16
[4]田遠,劉寧.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下商業銀行風險預警機制的構建[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08-113
[5]周巧男,王一珂.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4(11):124-126
[6]劉天旭.對國有商業銀行實行全面風險管理的思考[J].商業研究,2005(9):14-17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