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研究當代特定環境下,當代民族聲樂作品具有某種普遍意義和代表性的演唱風格。本文以施光南創作的三首民族聲樂作品為例,分別分析和探究了這三首歌曲的音樂特征,以及演唱這些作品較為成功的演唱家的演唱風格。以此來論證當代民族聲樂歌曲風格多樣性特征。
關鍵詞:民族聲樂歌曲;演唱風格;多樣性;施光南
中國音樂文化自古就與外界進行著不斷的交流,而至今依然在世界音樂文化中特征鮮明、一枝獨秀。本文所謂的當代民族聲樂作品便是指在這種社會歷史背景下新創作的,吸收、運用外來的、傳統的等多種作曲技法,挖掘我們民族的音樂語言,來表現我們民族的音樂精神、氣質,表現新時期的中國人民的生活風貌的聲樂作品。
一、施光南三首作品的音樂形象、創作特點與演唱風格
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是個性鮮明的一個人,他身后有扎實的民族民間音樂功底和頗深的文學藝術素養,他的聲樂作品,不拘一格的采用我國民間曲調、戲曲、曲藝曲調、傳統作曲技法和西洋作曲技法,使之完美的融合在自己的聲樂作品中,形神兼備的塑造出富有時代性的民族音樂形象。民族性和時代性為其聲樂作品的顯著風格,他的民族聲樂作品分別被風格不同的歌唱家詮釋,成功的塑造出具有時代性的不同的民族音樂形象。本文選取他三首風格各異的作品,以此為代表來分析它們的音樂形象、創作特點與演唱風格。
(一)李光羲《祝酒歌》
1.《祝酒歌》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及創作特點
《祝酒歌》創作于1977年,表現了打倒“四人幫”后,全國上下一片歡騰,經過壓抑的歲月后的人們的深沉而又喜悅的感情。本曲開始的前奏吸收北方漢族吹打樂鑼鼓點的節奏,喧染出節日里鑼鼓喧天、一派歡騰的熱鬧氣氛。主題旋律中分別出現有維吾兒族、漢族、藏族等民族音調,曲作者特別注意樂曲旋律與歌詞音調的結合,其中運用有很多我國戲曲、曲藝的潤腔手法。
2.由李光羲成功詮釋的《祝酒歌》所體現出來的演唱風格
1979年,由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歡快的節奏,嶄新的時代氣息。他聲音明亮,有一定的厚度,氣息適中,運轉自如、流暢,使全曲明朗、一氣呵成。他又對我國傳統的咬字、吐字、運腔有很好的掌握,歌曲吐字清晰,字頭、字腹、字尾轉換自然,使之從頭至尾如口語一般,運腔的良好運用使歌曲增添一種親切感,如第一句中的“酒……飄……香……”等字。力度在這個作品中前一部分基本適中,在歌曲的后一部分“今天暢飲勝利酒,明日上陣勁百倍”處力度加強,加上戲曲類唱腔的運用,一種豪邁、爽朗之氣便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接下來的“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甘灑熱血和汗水”力度弱下漸強,和前一句形成對比,一種對祖國深深的情感便凸現出來。
(二)關牧村《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1.《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的音樂形象及創作特點
關牧村所演唱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音色渾厚、甜美。歌曲以抒情見長,發音甜美、行腔委婉、情真意深、吐字清晰、語法講究、音色變化豐富而富有韻味的羅天禪,通過女中音的聲音,又送來令人心醉的葡萄,使人沉醉在祖國情、生活情、愛情之中。
2.由關牧村成功詮釋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所體現出來的演唱風格
關牧村始終堅持以民族唱法為基礎,將西洋唱法的精華自然地融入民族音樂之中,實現了民族音樂藝術的升華。她的演唱除了注重聲樂技巧,更追求內心情感的體現,曾經的創傷、經歷、感悟給她的歌曲注入了豐富的內涵與靈魂,使歌曲煥發出藝術的靈氣和感人的力量。她的歌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之所以深受大眾喜愛,與她在歌唱方面獨有的嗓音和唱法,獨有的個性特點,獨到的藝術見解及優秀的藝術修養密不可分。
(三)彭麗媛《在希望的田野上》
1.《在希望的田野上》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及創作特點
《在希望的田野上》音調清新、活潑、熱情、親切,富有新的生活氣息和青春激情。歌曲的前奏吸取北方民間吹打樂的典型節奏,運用重復、模進的手法發展起來,簡潔明快,為全曲的歡快、熱情的情緒做了一個鋪墊。主體旋律吸取多種地方民歌的音調而又流暢、協調,富有濃厚、清新的泥土氣息。
2.由彭麗媛成功詮釋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所體現出來的演唱風格
由彭麗媛成功詮釋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音色明亮、運轉靈巧、吐字清晰。在氣息運用上,頭聲共鳴、聲區的轉換、真假聲的糅合等又明顯借鑒西洋發聲法。演唱者在歌的音樂形象的塑造、咬字、吐字、歸韻、運腔等方面充分地表現出深厚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修養。舉例,“孩子們歡笑”的“笑”她都做了精巧、細致的處理,從而表現出一種親切感和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又能引起人們惟妙惟肖的聯想。其中“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樣”中的“生”字,作者則是借鑒通俗歌曲演唱通常運用的吐字方式。在氣息運用與音色處理上,歌曲每段的前一部分較后一部分為稍淺,音色也較后一部分柔和,正好適合前一部分輕快、跳躍的旋律特征,顯得非常親切。后一部分從“哎……嗨……喲……”開始,氣息較深,聲音明亮、高亢,適合于不斷出現的高音區的長音和這種爽朗、熱情的情感需要。
二、結語
作為一個聲樂學習者,我們應該放開手腳廣泛涉獵多種歌唱唱法,只有精通才能自如地為我所用。一方面應該深入挖掘民族精神實質,了解我國的審美體系和哲學體系等,向戲曲、曲藝等民間藝術學習。另一方面,民族聲樂的發展離不開不斷涌現的極富時代性和民族性的優秀民族聲樂作品,作品的創作和聲樂藝術的發展永遠是同步的,我們期望有利用新的手段表現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優秀作品,不斷拓展對民族精神的挖掘。我們應該善于總結幾代音樂家的實踐經驗,為我國音樂文化的不斷繁榮發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施光南.我怎樣寫歌[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1991.
[2]金鐵林.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性——彭麗媛音樂會之后[J].北京:人民音樂,1998(06).
[3]王玄邁.尋求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的新路——記男高音歌唱家吳雁澤[J]北京:人民音樂,1982(09).
[4]李凌.音樂藝術隨談[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荀雅丹(1987,07-),女,河南鄭州人,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助教。專業: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