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的本質可概括為一定地域為基礎的、居民之間相互關懷、相互認同的共同體。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社區的本質特征不斷的弱化和缺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疏遠和淡漠,整個社區的凝聚力正在逐漸的降低。在這一大背景下,本文以傳統節慶文化活動為切入點,運用哈皮特和戈沙爾提出的“三維度”社會資本理論模型為框架,考察社區中傳統節慶活動組織的運行對于社區內居民的價值觀、行為模式和制度規范方面的影響,進而分析其對于提高社區文化凝聚力的意義。
關鍵詞:傳統節慶活動組織;社區文化凝聚力;社會資本
一、社區文化的凝聚力
社區文化是隨著社區的發展而產生的,社區文化反映了一個社區的氣質和風貌,良好的文化氛圍是社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社區發展的靈魂,是社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作為一種底蘊,社區文化在團結社區居民、維系社區情感、培育社區意識、維持社區存續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社區文化的凝聚力指的是通過社區文化將社區內不同生活狀態、工作狀態的居民維系起來,形成一個對社區行為模式、制度規范和價值觀念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整體。它是建立良好社區關系的精神紐帶,有利于社區居民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協調和相互約束,增進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社區文化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包容性。社區文化的包容性體現在多種文化群體和文化觀念的并存。社區文化是社區內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階層、不同角色的居民共同創造的,把包含了不同個體文化的特性,同時又將他們融合在一起,服務于社區內部不同層次的居民。此外,社區文化處于不斷的被創造和改變的過程中,原有的社區文化與外來社區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主流文化與亞文化都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發生著碰撞。而在內容上它不僅傳承了一些傳統文化的內涵,同時又融入了現代文化。它呈現出協會、組織、俱樂部、沙龍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在形態上也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
2.協調性。隨著社會轉型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社區居民的異質性使得不同居民存在著健康差異、年齡差異等自然方面和階層差異、貧富差異等社會方面的差異,出現了許多非均衡化現象。一些殘疾人員、矯正人員、外來務工人員、低收入人員在平常的生活中可能會遭到其他社區成員的排斥,長此以往不僅會造成這部分人群心理方面的壓力,而且還容易形成產生抗拒心理,引發社區內不同階層間群體的矛盾與對抗。而此時社區文化就起到了很好的協調作用。通過整合社區內外部資源,提高社區內部的人文關懷,緩解和消除社會內部的歧視與排斥,并以大眾都喜聞樂見的形式使這些弱勢群體參與到社區文化活動中來,提供給他們生活和精神上的幫助與關懷,產生潛移默化的心理疏導,從而使得社區居民能夠和諧相處。
3.整合性。社區文化是居民共同創造社區內部的一種主流文化,它是被社區內普遍和大多數居民認可和接受的一種行為模式、制度規范和價值觀念。一方面它影響社區居民從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方式到表達認知、情感、態度的交際方式。另一方面內化于居民的社區文化,形成某種文化認同,強化或者抑制社區內的某一行為。良好的社區文化能夠充分發揮其整合作用,引導居民樹立的集體的利益觀和責任觀,正確的處理社區內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現實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以及對社區公共事務、公共責任的看法。如社區居民都能接受良好的和諧的社區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就會減少對社會矛盾的錯誤認同,也減少城市中不和諧的因素,緩解城市不文明氛圍。
二、社會資本的三維度學說
第一次對社會資本概念進行系統描述的是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Bourdieu),他將其定義為:“與群體成員相聯系的實際或潛在的資源集合體,這些資源可以為群體成員提供集體共有資本的支持。”[1]隨著研究的深入,哈皮特(Nahapiet)和戈沙爾(Ghoshal)在探討組織中社會資本與組織競爭力的關系時候提出了結構維度、關系維度和認知維度社會資本的三維度學說。
1.結構維度又稱結構性嵌入。考察的是不同行為者之間聯系的總體模式,主要包括網絡關系、網絡結構和網絡調用三個要點。網絡關系描述的是組織成員相互之間聯系在一起的關系網絡。社會資本的建立也正是通過這個關系網絡建立的,網絡成員之間的連結增加了社會資本交易的機會,網絡聯系的范圍決定了組織成員獲得資源的范圍;網絡結構是對網絡特征的描述,常用網絡的大小、關系的強度、連通性和層次性作為具體的衡量指標;網絡調用指的是這種網絡聯系的靈活性,為某一目標而建立的網絡可以為實現組織和成員的其它目標而服務。[2]
2.關系維度是又稱關系性嵌入。指組織內部成員之間人際關系,這種關系是在長期的共同交往和實踐中形成的,包括信任、互惠、友誼、尊重等內容,其中信任是關系維度的核心,它體現的是組織人格化的一面。不同的行動者可以通過某種人際關系或者以其為手段,獲得社會資源。反過來這些關系也會影響著組織成員的行動,使其趨向做出于實現組織整體目標的行為。
3.認知維度。指的是組織內不同成員所共同理解和遵從的話語、知識與規范系統的那些資源,這些資源具有代表性和解釋性。不同行動者在認知維度上的共性保證了組織整體行動的順利進行。其中共同的話語與符號,縮短了成員之間交易的時間,提高了效率。規范系統一方面把組織目標和共同期望、愿景落實為具體操作性的條款和規則中,為成員的行為提供了導向和約束。另一方面對外展示了組織的合法性,為組織獲得外部資源的支持提供了前提。
三、傳統節慶活動組織中社會資本的積累
節慶活動是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長期生活實踐中產生的一種特定的社會現象,是在特定時期舉辦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群眾基礎的大型文化活動,它是該國家、民族或區域歷史、經濟以及文化現象的綜合體現。我國傳統節慶活動起源于在農耕時代,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反映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風貌。社區中的傳統節慶活動組織是以傳統節慶活動的開展為契機,以社區為主要的活動場所,由社區居民自愿組成的以自我服務、自我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民間文化活動組織。 以社會資本三維度學說分析來看,可以發現社區中的傳統節慶活動組織從形成、發展到壯大是一個社會資本的增強和積累的過程。
1.結構維度(網絡)。科爾曼把社會資本看作是一種資源,提出這種資源一方面可以通過人們的積累而自然獲得,另一方面他強調了緊密或者封閉的網絡是集體維持資本和實現群體資本再生的手段。在對社會資本的測量中,許多學者也把網絡列為其中的核心指標。社區中的傳統節慶活動組織網絡得以建立,一方面是國家大力發展和繁榮基層公共文化政策的鼓勵與支持。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傳統節慶活動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有著深厚的文化記憶和群眾基礎,受到社區中精英人士的推動組織網絡得以迅速建立;在組織網絡建立以后,基于社區居民共同的文化記憶和精神文化需求,組織網絡得以強化,組織的信任半徑逐漸擴展并覆蓋到整個社區;隨著其規模的擴大和信任建立,節慶活動的組織網絡已經參與到了整個社區的日常生活中,在社區中形成了一種參與、合作的文化氛圍。
2.關系維度(信任)。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在《貨幣哲學》中講到:“信任是社會最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社會終將會瓦解”,他指出離開人們之間的一般信任,社會自身將會變為一盤散沙。[3]社區中的傳統節慶組織的信任經歷了一種由特殊信任到普遍信任的轉化。在組織成立之初,基于人情關系和共同的興趣愛好建立了一種特殊信任,隨著隊伍的擴大,社區其他居民的參與,組織之間的信任已慢慢的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特殊信任,開始朝著普遍信任的方向演化。隨著社會資本的積累和信任半徑的擴大,組織初期那種建立在情感和共同興趣基礎上的特殊信任,已經不能有效的整合組織內部各種資源了。取而代之的是成員之間,通過構建抽象的權利和規范,并將其賦予組織信任半徑范圍內的每一位社區居民而建立起來的普遍信任,從而提高了組織整合資源、抵御風險的能力。
3.認知維度(規范)。哈皮特和戈沙爾把社會資本的認知維度解釋為組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所共同理解和遵從的話語、知識與規范系統的那些資源。它與組織的目標和組織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提高溝通的效率,減少機會主義,增強結點的穩定性,核心表現為個體所共同理解和認同的規范體系。社區中傳統節慶活動組織規范資本的積累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基于組織成員內部的互動和合作,產生了互惠的規范,它可以分為非正式的規范和正式規范,又稱之認同性規范和依存性規范。二是互惠性規范在促進集體行動的同時,增加了個體成員的福利,促進了個體成員自我控制的規則意識的產生。而規則意識的覺醒遠比那些掛在墻上的規范制度更能起到良好的約束作用,這是因為越軌者雖然免于了外在的形式上的懲罰,但是卻會承受內在的道德和輿論的壓力。因此,規則意識的建立對于整個社區或者更大范圍的集體行為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四、節慶活動組織對社區文化凝聚力的影響
鑒于上述分析得知,社區內部的節慶活動組織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也是其社會資本的一個不斷的積累的過程。而這種社會資本的積累從社區文化的價值觀、行為模式以及制度規范三個方面增強著社區文化的凝聚力。
1.價值觀方面。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指的是人在認定事物、辨別是非過程中的思維取向和價值取向,從而體現出一定的價值或作用。以地緣或業緣關系為基礎形成的社區中,居民之間共享的價值觀通常表現為不同的生活、工作狀態下的居民對社區內部出現的某一行為或事件較為類似的態度和評價。緣起于節慶活動組織內部的信任,受傳統人際關系格局變化的影響,已不單單只限于團體內部成員之間,還包括了社區內其他居民與該團隊之間、居民與居民之間,整個社區居民之間對差異化的承受能力得到提升,有力的促進了社區整合,使社區內部的不同構成要素結合為一個整體。更為重要的是,這一過程有助于居民之間逐步形成和優化出一種社區精神。作為一種內化于社區居民心中共享的價值觀念,社區精神建立在社區成員共同追求的目標和利益的基礎上,從而能夠有效的動員社區中的居民和各種社團組織,使各種力量相互吸引、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一種向心集中、聚合、凝結的合力,即凝聚力。[4]
2.行為模式方面。一般意義上的行為模式指的是對大量實際行為中概括出來作為行為的理論抽象、基本框架或標準。而某一社區行為模式可以理解為生活在共同體中的社區居民,在對待和處理社區事務過程中表現出的一套相對穩定的行為框架。作為一個政府和普通大眾普遍支持的民間文化活動團隊,一方面使得參與其中的居民在滿足需求感受溝通和交往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會以一種友好的態度對待社區中的居民,在處理分歧的時候,也更容易放棄狹隘的個人主見,理智的考慮他人訴求,從而使得相互妥協達成共識,有助于在組織內部化解矛盾、消除沖突。另一方面在營造社區良好文化氛圍的同時,也鼓勵社區居民更多的去參與公共事務,自覺的去維護社區秩序和公共利益。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生人社區”的社區參與率低的現象,提高了社區的凝聚力。
3.制度規范方面。社區中的制度規范指的是在社區發展過程中,社區內多元化的主體所遵循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各種規章制度的總和。傳統節慶活動組織在形成和發展中積累起來的社會資對社區文化制度規范方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認知資本對社區居民的內隱的塑形作用和引導居民樹立內在的規則意識這兩個方面。沒有規矩則不成方圓,一個社區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各種制度和規范。社區凝聚力的提升也離不開居民對社區正式和非正式規范的認同和遵守。社區認知資本的積累,在減少社區正式規則運行成本的同時,通過自身的規范整合作用,提高了文化活動的效能,協調了居民之間的行為,為社區文化內生機制的培育提供精神支持和動力,有力的提高了社區文化的凝聚力。
五、總結
社區建設不僅僅指的是社區物質及設施條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實現社區本質特征的回歸,提高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傳統節慶文化活動傳承了一代人的文化記憶,在現代化的今天,它以文化象征物的形式出現在整日奔波勞碌的現代人生活中,以其豐富多彩的形式和美好的寓意,傳承了他們自身世代相襲的文化傳統,追憶著他們美好而逝去的年華。對于一些可能未曾經歷過這一活動的年輕人來說,這代表著一種文化、象征著一種傳承,同時還是一種特殊的娛樂產品具有極強的文化感召和凝聚能力。因此,在基層文化建設如火如荼的今天,大可從傳統節慶活動這一角度出發,培育節慶文化活動組織,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增加社區文化的凝聚力。
【參考文獻】
[1]布迪厄,包亞明譯.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
[3]齊美爾,陳戎女等譯.貨幣哲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4]奚從清.論社區精神[J].浙江大學學報,2002,6.
作者簡介:任劍鋒(1989-)男,漢族,河南安陽人?,F為北京工業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