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莉
話題作文作為一種新的作文形式,自由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給同學們提供的發揮空間幾乎是無限的,這就為同學們求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話題作文是鼓勵創新的,人們早已厭倦了過去的那種套路和公式了,希望話題作文能打開學生的思路,讓人們看到更多令人驚喜的東西,可以說,不能創新、很難得高分。
這里介紹一下話題作文的幾種創新方法。
一、命題的創新
話題作文不像命題作文那樣,有一定的條條框框。而話題作文只提供一定的話題,題目自擬。因此,具有命題的開放性的特點。習作中,一個新穎的,構思巧妙的命題往往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也為自己的習作增色不少。前面,我們已經談過話題作文的簡單命題方式,經過從不同的角度,發散性思維進行眾多的命題后,然后經過聚合思維對命題方式,經過從不同的角度,發散性思維進行眾多的命題后,然后經過聚合思維對命題重新進行篩選,盡量選取新穎而構思巧妙的命題。仍以“雨”為話題自命題習作為例。經過學生對選材的篩選,決定寫一個愛雨女孩在一個雨天里的回憶的故事,放飛夢想紙鶴的美麗故事,表達女孩心中的夢想,說明風雨歷程必會有燦爛的陽光。根據此主題,可出現以下幾個命:a《雨中回憶》;b《難忘的一件事》;c《星雨夢緣》。在以上三個命題當中,顯然,命題a符合要求,但欠新穎;命題b俗套且不能扣緊話題;命題c能緊扣話題,且富有詩意,獨具匠心。
再如一學生以“雨”為話題命題,他的選材是寫自己站在窗前看雨,突然看到春雨中的那棵小樹,在春雨的滋潤下正茁壯成長,不由得想起自己正如那春雨中的小樹,在父母、老師、同學等的關懷下,健康成長。此主題確定后,頭腦中便出現了幾個不同的命題:a《雨中的那顆小樹》;b《雨中遐想》;c《感悟》;d《讓親情樹雨中常青》。顯然,命題a和c命題都有點偏離主題;命題b符合要求,但較籠統;命題d能緊扣話題,緊扣主題,命題且新穎,構思匠心獨具,并能在命題中抒發自己的情感。新的命題,讓文章的題目更深刻更含蓄,更能吸引閱讀者的注意,如:班內一同學的命題《掙明天》,我覺得就特有新意,平時,我們只聽說過“掙錢”,這明天怎么個“掙”法呢?文章的題目《掙明天》的確能引起讀者強烈的懸念。細讀文章,才發現,小作者想通過努力學習來用自己的知識智慧為祖國創造一個美好、幸福的明天。
二、選材要新
童心最可貴,童趣最可取,用一顆顆經過熏陶的心去發現美,撲捉美;用一顆顆善良的心去揭露丑,抨擊丑。同學們才能在風雨中磨礪成才。選材新的前提是真,要把自己獨有的經歷、見聞、體驗、想象寫入文章中,只要打開生活的大門,放飛思維的風箏,可寫的內容真是太多太多了,大到“香港、澳門的回歸”“神州五號的成功發射”“2008的奧運暢想”……都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反映,發現體現時代精神的事物,挖掘它的本質意義;小到身邊小事,美好的心靈,小橋流水,喜怒哀樂,數不勝數的生活素材,都應用細膩的感情靈性去感受,去思索,只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作文就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三、結構的創新
俗話說:“一磚一木,搭建亭臺樓閣,寫作時匠心獨運,定能巧奪天工”。這就說明了文章結構創新的重要性,寫文章就如蓋房子,你的材料有了,你的房子將以什么樣式展現在人們面前特別重要。這里介紹一種新的方式——片斷拼貼。正如電影中的蒙太奇鏡頭,其實,電影用的就是鏡頭拼貼的手法,一般電影很少有解說詞,我們是通過鏡頭拼接的方式理解了不同畫面之間的聯系和整部影片的意義。把這種技術運用到寫作上就叫作片段拼接。表面看來這種形式支離破碎,實際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對讀者的想象發揮很大作用。
四、文體的創新
話題作文的文體在前面我們也已談過。由于話題作文給了我們很大的自由度,為了創新,我們可以找一些不常見的方式來表達。比如戲曲文體、解說詞題、廣告題、詩歌題等。如以“友情”為話題,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把一段友情以小說的形式表現出來。再如以“煩惱”為話題寫作,煩惱這個話題最適合寫記敘文,以真實的情感見長,寫時我們不如換一種調子,跳出來冷靜地寫一篇關于“煩惱”的閑適小品,告誡人們不要庸人自擾,還可以試著用寓言體寫一只籠子鸚鵡的煩惱。
五、語言的創新
寫作時我們不妨換一種語言風格,比如網絡語,半文半白的古白話,寓莊詼諧的諷刺與幽默語等。如一學生在以“時空隧道”為話題習作時,大量運用諷刺與幽默語,達到了很好的語言創新效果,現摘錄幾句:a“早上,陽光明媚得像沒穿衣服的亞當,照得我不敢抬頭,人聲鼎沸,震耳欲聾,據專家評析,這次實驗的意義不亞于阿波羅登月,所以連操場邊的旗桿也像串糖葫蘆似的,爬滿了人。”b“像第一只登上太空的狗一樣,默默無聞的我居然十分僥幸地擠進了世界名人堂,我那幅似笑的玉照也被放大后掛在盧浮宮,與蒙娜麗莎遙遙相望。接著一張莫名其妙的大學報送通知書把糊涂的我送進大學,了卻了老師、家長多年的夙愿。”
六、主題視角的創新
視角,又稱觀察角度,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一詩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也就告訴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效果,同樣,一件事情或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也會得出差別很大的結果或判斷。寫作也是同樣,一旦寫作視覺發生變化,就會出現很多令人驚異的隱含意義。比如:以“雨”為話題習作,從人類這一視角講,酸雨是人類所痛恨,所討厭的,因為它腐蝕建筑物,腐蝕人的皮膚,使莊稼不能生長。酸雨變是人類的罪魁禍首,從這一角度講,我們可以命題為《酸雨的訴說》、《沒有人情味的酸雨》、《都是酸雨惹的禍》等。然而,如果從酸雨這一視角講,讓酸雨站起來講話,文章內容便發生了變化,也許,人類才是罪魁禍首,因為都是人類不注意保護環境而惹的禍。從這一角度講,我們可以命題為《酸雨的訴說》、《都是人類惹的禍》等。如:在以“環保”為話題的習作中,班內一同學的命題《給太陽母親的一封信》,別具一格。他以書信的形式創設了一種“傾述”的效果,以“兒子”地球為主角;把太陽稱為“母親”,把銀河系稱為“小伙伴”的服飾;把森林當作地球美麗的“長發”;把大熊貓、金絲猴稱為太陽媽媽送給地球兒子的“生日禮物”……小作者構思精巧,充分反映了主體視角轉換的明顯效果,讓人感受到了“藝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