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從教材分析、目標設計、教學過程三個方面來進行《我的第一本書》說課展示,展現散文教學中品悟情感與理清文脈的過程。
關鍵詞:我的第一本書;說課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書》選自人教版義務課程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本單元所選文章,都是品讀人生、感悟親情的作品。在這個單元里,學生要繼續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品味含義豐富的語句。《我的第一本書》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文章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人間溫情和生活樂趣,表達了父子間、同學間真摯的情感,以及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二、目標設計
(一)學情分析
根據學情分析,八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初步獲得概括文本內容、評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但在品味語言的含義、評價文本的思想內涵等方面有待提高。另外,該學段學生閱讀積累尚少,生活閱歷較淺,不易欣賞本文平實、深有意味的散文風格,學生對于第一本書的精神內涵不易理解。因此,本課要有針對性的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
(二)課標解讀
本文是一篇現代文。結合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三)目標設定
根據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語文課程標準,設定本課的學習目標是:(1)概括作者圍繞“我的第一本書”回憶的人和事,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重點)(2)探究“我的第一本書”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蘊含的精神財富。(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檢查預習
在課堂開始的時候,我會給學生進行這樣的課堂導入:“同學們,我們在七年級下學期的時候學過一首詩歌——《華南虎》,這首詩歌的作者是誰呢?對,牛漢。牛漢出生在山西定襄縣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他14歲之前一直在鄉村,放牛、拾柴火、摔跤、打架,是村里最頑皮的孩子,渾身帶著傷疤,一生都未褪盡。童年時的農村生活雖然貧瘠,但他卻感受到了自由自在的快樂。那么,他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從中尋找一下答案。”課堂導入后,我將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請學生介紹作者牛漢和本課的寫作背景。之后,通過隨堂小測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
(二)自主研讀,整體感知
在這個環節,我先請學生安安靜靜的讀五分鐘書,說一說文章圍繞“我的第一本書”提到了哪些人和事,概括文章基本內容。學生經過思考,可以得出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人和物有父親、喬元貞、二黃毛,老師弄不成和狗兒,主要寫了父親考我背書、給我補書,我送書給喬元貞及我帶狗兒上書房的事情。
(三)細讀文章,品味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要在通讀課文的前提下理清思路,理解和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這一環節,我將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歸納《我的第一本書》蘊含的深厚情感。首先,我請學生找出文中表達作者童年感受的語句,學生很容易將目光聚焦于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即“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的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我將從“幽默”、“荒寒”、“快樂”和“夢幻”這幾個關鍵詞入手提出質疑。請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傳達出了作者這種獨特的童年體驗,并引導學生從“我和父親”、“我和同學”及“我和狗兒”這三個角度來尋找作者童年的足跡。
在品讀“我和父親”的環節中,我會這樣進行:同學們,讓我們將目光聚焦于文章的第3、4自然段。重點品讀這四句話,“你考的第幾名”、“把書本拿來,我考考你”、“那一半呢”,“元貞比你有出息”,請學生讀一讀,要求讀出聲調、語氣,讀出父親言語中依次變化的情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通過對語氣的揣摩,學生會在讀中感悟父親的內心。在品讀完這幾句話之后,我會追問學生,“文中還有哪些描寫父親的語句打動了你?請說一說。”在學生的回答交流、互相補充中,父親的形象躍然紙上。補書遞書的過程就是父親言傳身教的育人過程。
撕書、補書、送書皆是在貧困生活背景下發生的事件,父親熬夜為我補書的細節描寫不僅展現出一個樂于助人、有悲憫心、同情心的父親形象,也是貧困生活的一個縮影。此時,我將以圖片展示的方式對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狀況對進行補充說明,加深學生對本文貧困背景的認識。
在本環節,學生將通過對關鍵語句的品讀,在“撕書送書”、“補書再送書”的情節中,感受貧困生活中小伙伴之間純潔無私的友情及父親對孩子的理解與幫助。在“狗兒叫、同學笑、我背書、老師夸”的細節里,感受作者童年的讀書樂趣。在我和喬元貞、二黃毛不同的命運中,感受作者面對貧困的無奈與心酸,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
綜觀全文,我們看到了一個溫和寬容的父親形象,看到了一個因貧窮而失學的喬元貞,看到了一個天真無邪快樂的少年。在貧困的大背景下,人與人之間并沒有因為物質的貧乏而導致精神的貧瘠,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滋潤著作者的心靈,我們既感受到了貧困年代難得的人間溫情,也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的心酸。(板書“人——情”、“貧困——美好”)童年沒有幽默指的就是作者童年生活艱苦而沉重,不僅自己的家是窘困的,幾乎所以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哪里還有幽默可言,作者對他童年的感受是心酸的,所以作者說他的童年沒有幽默。“荒寒的大自然”指的就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指的就是童年時代在貧困中那份獨特的感受。
(四)縱觀全文,理清主旨
本環節我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探究“我的第一本書”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蘊含的精神財富,這也是本節課目標設定的教學難點。
我將追問學生兩個問題,一是作者在60年后提筆寫下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我的第一本書”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怎樣理解?探究可知“本”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在那個貧困的年代,伙伴之間純潔無私的友情,父親對作者為人處世的影響,都如春風化雨,深深地滋潤了作者的心靈。無論苦難和快樂,都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文圍繞第一本書所展開的童年回憶,浸潤著作者生命最初時感受到的精神滋養,這些精神財富奠定了作者的立身之本、做人之本。在這里,作者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同時也呼應了結尾“人不能忘本”。(板書“苦難生活——精神財富”。)
問題二是請學生回顧全文,說一說文章標題“我的第一本書”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學生經過討論會得出,“我的第一本書”是本文的線索。作者通過“我的第一本書”串聯起文中出現的人和事,也通過“第一本書”反映了貧寒的時代背景,“第一本書”與結尾處“人不能忘本”首尾呼應,點明了主題。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今天我們讀了牛漢的《我的第一本書》,了解到了牛漢少年時的求學經歷,也體會到了一把人生的心酸,也體會到了書對于人的重要作用。我推薦大家課下閱讀張潔的《我的第一本書》和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的《私人閱讀史》,來感受一下文化名人與書的故事。
本節課的目標設定依據教材、學情及課程標準,科學可行;教學思路明晰,先整體感知,掃清閱讀障礙,再品悟情感,認識文章寫作背景,最后理清文脈與主旨,作業布置拓展學生閱讀視野,板書簡潔明了,突顯文意。
作者簡介:李爽,女,河南鄭州人,鄭州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歐美文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