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這充分說明黨和國家已經明察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已著力加強老齡人口的管理服務工作,本文以事業單位圖書館業界的情況為例,對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工作顯性與隱性矛盾進行分析,通過對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的心理特點的研究,提出了加強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工作的對策。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日漸加速。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必然為家庭、單位、國家以及老年人群體帶來一系列新情況和新問題;另一方面,對老年人的管理服務工作也愈發需要規范、精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這充分說明黨和國家已經明察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已著力加強老齡人口的管理服務工作,確保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等惠老政策的落地生根。為更好的管理服務離退休老同志,本文擬以事業單位圖書館業界的情況為例,分析研究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現狀和離退休人員的心理特點,為創新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工作提供對策。
二、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工作顯性與隱性矛盾分析
必須充分肯定,隨著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人數的增加,其管理服務工作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就河南各級公共圖書館總體而言,一直將此項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來謀劃安排,通過政治待遇的落實、生活待遇的保障、活動條件的改善和鼓勵余熱的發揮等多項舉措,維護了離退休人員隊伍的穩定。然而,也必須清晰看到,當前的離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工作還存在不少難點和盲點,已不能完全適應離退休人員的需求,出現了一些顯性或隱性的矛盾現象。
(一)離退休人員增多與管理服務人員偏少的矛盾
據統計,河南各級公共圖書館離退休人員的人數約為總人數的四分之一左右。建館越早,占比越大。比如河南省圖書館,截止2014年底,離退休人員共85人,占全館總人數的三分之一。雖然大多數公共圖書館都設有離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機構,但專職人員偏少。就如河南省圖書館,專職人員只有二人。許多縣級圖書館則限于編制,只是明確一人兼管。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該幫扶的沒及時幫扶、該家訪的沒及時家訪,離退休人員有意見,管理服務人員壓力大。
(二)偶爾的集中活動與常年的零散居住的矛盾
一般情況下,各事業單位都會在中秋、重陽或春節前夕組織離退休人員的集中活動,或開個茶話會,或登門探訪。然而,集中活動畢竟次數有限,加之離退休人員大多零散居住,平時跟單位領導及專職管理服務人員少有接觸,難免有生分之感,有的還認為集中活動僅僅是例行公事。即便是擁有家屬院的公共圖書館,如河南省圖書館,多數離退休人員的居住也是散布在三個家屬院,相距很遠,另有一些散居在鄭州的東西南北,甚至住在外地,平時聯系只能靠電話,極難達到及時送溫暖、解困憂的效果。
(三)無差別服務模式與個性化服務需求的矛盾
從目前情況看,事業單位對離退休人員的服務還停留在過年去走走、有病去瞅瞅、黨費去收收的無差別服務狀態,沒有充分考慮離退休人員的個性化服務需求。實際上,基于家庭境況、身體條件、專業特長、興趣愛好的不同,離退休人員的需求千差萬別。對于身體羸弱、子女又不在身邊的老人,更需要提供貼身貼心的服務;對于健康狀況良好、學有專攻的老人,則需要提供專業性較強的服務。而這一切,在無差別服務模式中,都很難充分地體現。
(四)傳統型管理體制與社會化養老趨勢的矛盾
“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化,是社會進步的大趨勢。長久以來,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歸單位所轄、由單位所管。實際上,許多離退休人員正在或已經成為“社會人”。有的在接受社會服務的同時,投身志愿者隊伍,為社會反饋力所能及的服務;有的在廣場舞、模特隊大顯身手,自娛自樂地豐富著自身的晚年生活;還有的或筆耕不輟,或參與民間社團工作,延續著人生的價值。在逐漸社會化的大趨勢下,傳統型的離退休人員管理體制所能發散的能量越來越顯得單薄。
三、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的心理特點研究
事業單位既不同于黨政機關,也不同于工礦企業,有其獨特的屬性和運作規律。從業人員大多從事分工明確的公共事務,就如公共圖書館的從業人員,承擔的就是古今文獻的藏用。無論是采選編目、書(報)庫管理、網站維護、讀者服務、刊物編輯,專業性都很強,但與其他公共事務的聯絡都較弱。因此,從業人員一旦進入離退休行列,他們的心理變化則會呈現出與黨政機關、工礦企業離退休人員很不相同的特點。
(一)精神上容易產生失落感
從業于事業單位的人員都清楚,自己從事的是有益于社會進步的工作,是服務于人民大眾的工作,雖然清貧,卻很充實。他們熱愛自己的職業,把青春和熱血都奉獻其中。就如公共圖書館,“讀者至上,服務第一”的理念融化在每一位從業者的血液里,珍愛文獻如同珍愛生命,對待讀者如同對待親友。對于大多數公共圖書館從業者來說,到了退休的那一天,也就仿佛到了職業生涯的盡頭,也就從此要遠離朝夕相處的“親友”。在這種情況下,失落感就會如潮水般涌來,無所事事的焦慮久久難以消除。
(二)生活上容易產生空虛感
公共圖書館實行的是一年365天全開放,家庭、單位,兩點一線,從業者較少擁有與社會的方方面面近距離交往的時間。一旦退休在家,雖然清閑許多,卻也空虛許多。尤其是曾經常年從事讀者服務的離退休人員,身邊沒有了孜孜求知的讀者,又很難融入左鄰右舍家長里短的閑談,只能無奈地將自己閉鎖在居室內。即便是習慣于孤獨作業的書(報)庫管理人員,當退休賦閑,不再與書柜報架作伴,也會感覺莫名的空虛,腦海中時常會泛起徜徉于書海報刊時的充實。
(三)經濟上容易產生窘迫感
雖然事業單位的離退休人員中頗多學有專長者,但除去教育、科技、醫務、法律等“越老越值錢”的行業,大多數事業單位的離退休人員后續從業的比例不大。就如公共圖書館,按現行體例,一省一省館,一市一市館,一縣一縣館,離退休的公共圖書館從業者很難再找到新的對口的從業門路。加之曾經的事業成員的身份,很不情愿且沒能力投身商務或其他事務,只能依靠退休金生活。尤其是那些早年退休的人員,工資較低,年齡較大,身體較差,經濟生活更為窘迫。
四、加強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工作的對策探討
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管理體制的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拓展對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的服務,就是要把握特殊性,探索規律性,增強主動性,通過創新管理、建立機制,明確管理主體,規范服務內容,實現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一)健全完善離退休人員工作領導責任制,加強組織領導
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管理服務工作的好壞,關系著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能否認真貫徹落實,關系著廣大離退休老同志晚年幸福、家庭和睦和社會穩定。因此,要把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工作擺到重要位置,進一步明確職責,強化單位領導和專職管理服務機構的職能意識。要根據本行業本單位實際,逐步建立健全離退休人員工作目標管理、督促檢查和獎懲制度。將離退休人員工作納入科學發展考核的目標體系之中,重點考核離退休人員政治、生活待遇的落實情況,增強單位領導做好離退休人員工作的自覺性和責任感,使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二)創新管理模式,實行分類服務
一是以離退休人員黨支部或黨小組為依托,強化自我服務。做到思想上武裝、組織上凝聚、精神上關懷,不斷提高離退休黨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能力,確保離退休人員政治堅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二是以離退休人員專職管理機構為依托,深化日常服務。通過建立健全電話聯系、走訪慰問、特困幫扶等制度,暢通與離退休人員的溝通交流渠道,經常面對面地了解他們的需求,及時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增強他們的組織歸屬感、思想依托感和政治自豪感。三是依托社區資源,開展就近服務。要充分構建家庭、單位、社區、養老機構“四位一體”服務管理新模式,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為離退休人員提供更多的關心和照顧。
(三)主動邀約離退休人員參與單位的各項工作,為其提供發揮余熱的陣地
如聘請擔任“精神文明建設宣傳員”、“黨風廉政建設監督員”。作為公共圖書館,還可聘請出任志愿者性質的“咨詢導師”、“讀者之友”、“特邀館員”,或輪流到館值周或值日,或定期不定期地為年輕館員講授從業心得。單位領導還應定期把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告訴離退休人員,堅持和完善定期通報工作情況、閱讀文件等制度。同時,認真聽取他們對單位思想政治工作和業務工作的意見、要求和建議,做到思想信息和社會信息同時收集,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同時解決。對于高齡的、行動不便的離退休人員,要實行上門談心制度,一方面交流思想,一方面盡量為其解決實際問題。
(四)搭建愛心傳遞橋梁,組織在職員工與離退休人員互幫互助
按照現行規定,事業單位的干部身份人員,男60歲、女55歲退休,工人身份人員,男55歲、女50歲退休。剛到退休年齡段的同志,大多身體條件良好,且有著豐富的工作經歷和生活經驗。可以遵循自愿的原則,把他(她)們組織起來,成立各負其責的“老年幫幫團”,或負責家屬院的環境衛生和治安巡邏,或承擔年輕員工子女的放學上學接送,或參與單位臨時性、突擊性的相關工作,或到社區老年大學指導學員閱讀。作為回饋和義務,單位和社區的年輕人也可依照自愿的原則,組建尊老敬老的“青年幫幫團”,常陪離退休人員聊聊天、做些家務。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這種新穎的愛心傳遞形成代代承繼的傳統,離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工作必將越來越順暢和諧。
(五)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對離退休人員的動態服務和即時服務
摸清底子,熟知詳情,是優質、高效地做好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工作的前提。離退休人員的信息收集,既要包括個人身體、愛好、活動半徑等相關情況,也要包括家庭成員、直系親屬的工作單位、聯系方式,以及所居住社區醫療、養老機構、志愿者隊伍的布局。離退休人員的信息要定期更新,并嚴格保密,謹防外泄,以防被不良分子濫用。這里所說的動態服務和即時服務,與傳統服務方式最根本的區別,就在于并不僅僅停留于節日的慰問、患病時的探望、一年一度或兩度、三度的座談會,而是要調動家庭、單位、社區、民間等各方面的資源,多管并舉,形成合力,共同關注離退休人員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讓老同志切實“溫暖起來”、“活躍起來”、“快樂起來”。
事業單位的離退休人員不是包袱是財富,他們曾經并依然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和貢獻者。做好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工作,保障離退休人員的生活質量,是維護家庭和諧、事業興旺、社會穩定、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重要舉措。因此,必須鼎力為之。
【參考文獻】
[1]周香梅.退休人員管理工作的創新研究[J].中國外資,2014(02).
[2 ]肖體鳳.淺析如何做好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工作[J].科學咨詢,2014(06).
作者簡介:楊金霞(1964-),女,河南省圖書館,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