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
摘要:我國清真寺建筑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其中占據整體風格的是中國傳統的宮殿式風格。大部分的清真寺都興建在交通較為發達的地區,例如沿海地區或者是通商地區;由于古代商業的的發展,古時西北地區和伊斯蘭教接觸最為頻繁,因此最具有伊斯蘭顯著特征風格的清真寺多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本文探究朱仙鎮清真寺的建筑風格,試圖從中發展中國傳統和伊斯蘭建筑風格的共性與個性。
關鍵詞:朱仙鎮清真寺;中國宮殿建筑風格;清真寺庭院風格;共同與融合
朱仙鎮伊斯蘭教歷史發展由來已久,可追溯到明清時期,在當時以“賽氏”和“馬客”兩個家族帶領了中外穆斯林教徒商賈挺進中原地區的這座商業蓖鎮——朱仙鎮進行商品貿易,而且在此地修建了七座具有伊斯蘭特征的清真寺。七座寺廟中最早修建、占地面積最大、歷史繼承性最好的是北寺,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朱仙鎮清真寺。
朱仙鎮清真寺是一座典型的“回”字形四合院建筑,壯闊雄偉,分為前院和后院兩個部分,分別有山門、大殿、南北廂房等區域構成,圍墻圍合厚重,中庭在通向大殿的兩旁各有一條廊道,這種一殿兩廊的具有對稱性的建筑特色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筑常見的風格,庭院成“回”字形結構依次遞進,這種設計也凸顯了伊斯蘭教的莊嚴肅穆,因此寺廟將具有濃重的中國傳統宮殿式色彩以及伊斯蘭風格完美的結合。由于伊斯蘭教不是中國古代本土宗教,屬于文化交流過程中外來的宗教形式。清真寺是其傳播發展的載體,但是為什么朱仙鎮清真寺在建造時采取的不是完完全全的伊斯蘭教建筑風格,建造者又基于寺廟建造風格以怎樣的文化底蘊,因此,筆者希望能從本文的探究中找到一些答案。
從現存的古代建筑來看,可以發現,中國古代建筑無論是何種性質的建筑,基本上的風格都是規則性和對稱性,因此這種共性反映出來中國古代皇權與宗教發展的內在聯系。在古代,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為了鞏固皇權專制地位,會講自己的權威帶有神化的色彩,向人民宣稱天賦神權,而宗教信仰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寄托,因此皇帝擁有“天上和人間”兩種不可逆的權威。因此不難理解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筑和宗教寺廟建筑風格的共通性和融合性正是由于神化色彩而具有統一性。
意大利建筑師曾在北京深入的探究過古代北京建筑,他得出的結論可以為這種共通性解釋:沒有突出的例外、形式的區別。表達了皇帝披其官員具有唯一政治和道德至上權的一種文明形式:一個沒有世俗和宗教建筑差異的城市,一個沒有權貴和平民建筑區分的城市,一個沒有公共和私人建筑分離的城市;在那里,建筑的不同只是通過其窄間和裝飾來表達。
傳統的民間建筑和宗教風格的建筑的共通與融合反映出封建皇權的專制性,幾乎是觸及到方方面面,其次,這種共通性這種世俗建筑與宗教建筑風格的統一與融合,一方面,折射出了封建皇權的強大,滲透到人們生活的角角落落,另一方面,這種統一性的存在,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外來宗教形式在傳入中國本土時發展面臨的困境。例如佛教的建筑風格,在剛傳入中國時,很難被政府所接受,因此由于缺乏資金支持,在建造寺廟時只能通過中國本土的支持,因此在建造時,或多或少的都會被加入中國古代世俗建筑的風格,又或者是可能剛開始建造之初就是中國傳統的建筑風格,只是在此基礎上稍加變動。但是伊斯蘭教和佛教在傳入中國時面臨的境遇截然不同,伊斯蘭教的資金支持都來自于穆斯林教徒的固定的眾籌,因此在經濟上面有一定的自主性,不完全依賴于國家的支持,這同時也說明伊斯蘭教的建筑風格可以不必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所以說清真寺在建造時可以打破中國傳統建筑風格注入的局面。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為我們解釋為什么中國邊疆省份的伊斯蘭教清真寺具有鮮明的伊斯蘭建筑風格。朱仙鎮清真寺的建筑風格所蘊含的民族色彩和伊斯蘭裝飾特征表現了中國古代皇權專制的權威性和遵守《古蘭經》教規建造的要求。此外,朱仙鎮清真寺的建筑風格中對中國世俗建筑風格的融入,一方面說明了穆斯林教徒在中國生活發展時的被動接受到積極融入的心態轉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清真寺不僅是穆斯林教徒的第二個家,更是穆斯林教徒信仰的載體和建立凝聚力的紐帶。因此朱仙鎮清真寺的建筑風格可以看得出紅穆斯林在穆斯林教徒心中的崇高地位。
伊斯蘭建筑風格如此凸顯人為設計的特點原因何在呢,有專家認為,這是和宗教信仰和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著名專家蒲橋立先生解釋說伊斯蘭教建筑風格總體上呈現出對建筑圍合對稱的側重。對稱性體現了高度的人為設計風格,而這種故意的人為性是由伊斯蘭教發展的起源地阿拉伯的自然環境決定的。眾所周知,阿拉伯沙漠地區廣大,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因此建筑師在設計時,下意識的排斥自然環境因素出現在設計中,因此人為性因素比例更多。伊斯蘭教風格的發展也有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的時期是伊斯蘭打敗波斯之后,建筑對稱設計被廣泛應用。因此可以說伊斯蘭教的建筑風格可以說是被阿拉伯人認為是超越自然,脫俗的隱喻。對比中國園林追求的道法自然,巧如天工,兩者并不矛盾,從深層內涵來講,兩種文化所追求的美學天堂都是從精神層面來講的。追求的都是內心的信仰和精神追求。中國古代的建筑風格之所以如此的對稱工整被皇權所規定,正是由于封建制度下,人們內心對皇權籠罩神采的權威性的忌憚,而伊斯蘭教徒在尊重真主阿拉的前提下,在中國傳播發展也必須表示對皇權的遵從,因此在中國清真寺的建筑風格大致上都會摻雜一些中國傳統世俗建筑的特征。
朱仙鎮清真寺的建造風格融合了伊斯蘭風格和中國傳統建筑風格,這樣的構造格局,很明顯的或者說儒家文化已經深深地融進了伊斯蘭宗教文化的傳播中,“念主而忘君,不念主也念君,忘主。正是由于這種思想的推動下,在清真寺的建造風格中才會融合了封建皇權和宗教神權的顯著風格,以清真寺作為載體,在人民大眾的心中產生強大的心理作用力。
【參考文獻】
[1]馬啟成,丁宏.中國伊斯蘭文化類型與民族特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2]胡云生.河南回族社會歷史變遷研究[D].復旦大學,2005.
[3]王少宇.中國傳統庭院式建筑布局折射的封建禮制管理思想田[J].河南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