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凱
圖 | 張洲 (部分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中國最美鄉村的鄉建之路南門村
文 | 孫凱
圖 | 張洲 (部分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The building road of China's most beautiful village - Nanmen

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皇朝起,距今已有1057年的歷史。這種皇族祭禮儀式,一千多年來一直以口授相傳的形式沿襲下來,在西望崖門古戰場的宗祠之前,趙承華依照古禮高聲誦讀著悼念先輩亡魂的祭文,皇家祭祀場景已經成了當地的一道盛景。
南門村位于黃楊山下,全村面積8.1平方公里,轄下南邊里、中心里、新圩、毓秀等11個自然村。全村90%以上的人口為趙姓,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四弟趙匡美的后人,村內現在仍然保留著600多年的祖祠、兩百多年的村落民居,和源自宋朝皇室的家族祭禮活動。2013年底,南門村獲得“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提名,并于2014年10月25日入選“中國十大最美鄉村”。
全國最美鄉村評選讓這個皇族后裔聚居的村莊著實“火了一把”,充滿皇家氣派的皇族祭禮、歷經600年風雨依然巍峨嚴整的趙氏祖祠,還有毓秀古村兩百多年前修建的村落民居、自成一統的“趙家莊”接霞莊,都是這座村莊繼承先輩的寶貴遺產,也是憑著這深厚的人文底蘊,南門村才得到了包括央視在內的諸多媒體的青睞,成為聚光燈下的寵兒。
“我們南門趙氏不是南宋滅亡后避難才逃亡到這里的皇室遺民后裔! ”這是趙承華見到每一個采訪媒體都要澄清的事實。事情的起源,要從當時的斗門縣宣傳部門的一份宣傳材料說起:當時的斗門縣政府為推廣斗門的風土人情,主持編撰了系列圖書資料,其中,關于南門村的歷史介紹中稱南門村民為南宋皇族后裔,在崖門海戰之后避居斗門,在此繁衍生息。
對于此種說法,當時在南門村委會任職的趙承華深表懷疑,因在趙氏族譜的記載中,南門、大赤坎兩地的趙氏族人乃是宋太祖趙匡胤四弟、魏王趙匡美的后人,早在南宋滅亡前就已經居住在斗門,實在不能算是官方資料中所說的“皇室遺民”。
為了佐證自己族譜記載的事實,趙承華多方查閱典籍資料,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尋找蛛絲馬跡,并對照南門趙氏族譜進行一一查證,為考證史料的準確性,趙承華還多次到當時的斗門縣政府影印典藏的文檔,最終考證出:趙氏族人自1234年開始遷居斗門今大赤坎一帶,而崖門海戰的時間是1279年,南門趙氏在南宋滅亡前45年就早已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后有趙氏后人從大赤坎遷居今天的南山村一帶開枝散葉,始有今天的南門村。
經過趙承華的努力,現在的官方資料已經更正了對南門村的相關介紹,但趙承華害怕仍有民眾對此存在誤解,所以一旦有機會就要聲明一次。趙承華對趙氏家族歷史的嚴謹考證除了對歷史傳承的重視,還有深藏在血脈深處的皇族后裔的自豪感,這份自豪感推動著趙承華自離開講臺之后就投身到了南門趙氏的歷史研究中,除了考證家族歷史、編修族譜,他還主持恢復了趙氏家族傳統的皇族祭禮。
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皇朝起,這種皇族祭禮儀式,距今已有1057年的歷史。一千多年來一直以口授相傳的形式沿襲下來,直至2008年夏,由南門接霞莊宋魏王29傳趙德春以文字形式整理成文,隨后由第30傳的趙承華再作相關修編訂正。2015年,斗南門村趙氏家族祭禮(皇族祭禮)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每逢重大節日,南門村人都要舉行祭禮。在西望崖門古戰場的宗祠之前,趙承華依照古禮高聲誦讀著悼念先輩亡魂的祭文,幾百人的皇家祭祀場景已經成了當地的一道盛景。
這種對祖先的崇敬和對自身家族血脈的認可是趙承華堅持多年來編修家族和南門歷史,保護發掘古建筑的精神“源動力”,這種動力也催動著一代代的南門村人始終秉持“我族無疏”的太祖家訓,恭謙友愛、相互扶持、奮發進取。現在,就算是剛剛走出去的南門村年輕一代,在介紹自己的時候也始終不忘加上一句:“我是斗門鎮南門村人,我們南門趙氏是宋朝皇族的后人。”

1986年出生的趙嘉榮在村里算是小字輩,2010年大學畢業之后就通過公開招聘,回到村里做了一名大學生村官。從2013年開始,趙嘉榮就被南門趙氏皇族祭禮的主祭趙承華選中成為祭禮的唱禮人,站在祭臺之后,高聲唱報祭禮的每一個環節,這種嘗試對于趙嘉榮來說很新奇,也很鄭重,莊嚴的祭禮和萬人圍觀的盛況讓趙嘉榮第一次意識到了自己的姓氏代表的榮譽和自豪。
一場盛大的祭禮,喚起的不止是趙嘉榮的自豪感,也感召了更多村里的年輕人把目光投回了南門村這個生養自己的土地,向每一個見證者展示了南門村悠久歷史沉淀下的厚重與雄渾。

自成一統的“趙家莊”接霞莊,是南門村這座村莊繼承先輩的寶貴遺產之一。保護和開發古建筑,完善旅游配套,發展特色旅游產業成為了南門村新農村建設的前進方向。
1454年修建的菉猗堂,是南門現存保存最完整、歷史最久遠的建筑,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累計上百萬枚蠔殼壘成了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完整度最好、時代最為久遠的蠔殼墻壁,阻擋了6個世紀的風雨,給后人留下了這一份莊嚴。
菉猗堂是由魏王的第15代后人趙隆以其四世祖趙梅南的別名“菉猗”立祠紀念。“菉猗”一詞源于《詩經·淇奧》“瞻彼淇奧,綠(菉)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主體建筑為山墻兩坡屋面、龍舟脊,硬山擱檁式梁架。跟隨趙承華的腳步,走進這座已經有600年歷史的古老建筑,“我族無疏”的匾額代表著趙氏后人始終不忘“我族無疏,世世為緦麻……勿恃富而輕貧,勿恃貴而輕賤”的祖訓,而祠堂主殿懸掛的“忠孝義士”匾額則講述了在南宋末年那個風云動蕩的時期,趙氏先人一段慷慨悲歌的感人故事。
1277年,宋端宗兵敗退守香山沙涌,魏王后人趙氏若桃、若櫸、若梓三兄弟率潮居里300多名義士赴沙涌迎駕勤王,丞相陸秀夫為保留趙氏一族血脈, 令其回鄉繼續隱居,因感于其忠義,各賜官爵,并請端宗皇帝御賜“忠孝義士”匾額。后來,菉猗堂經多次損毀重修,原懸掛于堂內的匾額遺失,1996年重修時另請大家題寫,后來經過趙承華多方尋找,終于找回了已經殘損的御賜“忠孝義士”匾額,并安放在大殿右側供后人瞻仰。
而就在菉猗堂的隔壁,始建于明朝晚期,后經戰火損毀,于民國17年重建的逸峰趙公祠和建于清光緒年間的崑山趙公祠也靜靜地陪伴先祖英靈度過了上百年的歲月。
三間并排而列的祠堂右邊,就是毓秀古村仍保留的31座清末民初陸續修建的嶺南特色民居,清一色的青磚瓦房里,上演的是南門村趙氏族人的生活百態,記錄了趙氏家族在封建時代的最后時期的生活狀態。
清道光年間,南門村趙維茂隨兄于粵西經營中藥材致富后,買下南門村新圍墾的80畝土地,在此建了三間土墻房屋定居。其后子孫繁衍,至同治年間,已建起青磚石礎大屋14棟;至光緒中期,增至26戶,環境建設亦日臻完善。由于地處霞山的北麓,常有霞霧環繞于樹林上空而被認為有祥瑞之意,因此得名接霞莊。接霞莊幾經滄桑,但仍存古屋14座,建筑面積7000多平方米,其基本面貌仍得以保存,莊園景色,包括舊屋、圍基、子孫塘、護莊河等仍清晰可見。
從菉猗堂到自道光年間開始修建、光緒中期始成規模的接霞莊,再到如今仍然保存完好,規劃整齊的毓秀古村,世世代代的南門村人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趙氏家族的輝煌與榮耀在歲月的洗禮下更為沉厚和內斂,來自中原王朝的恢宏和嶺南農家的泥土味兒共同交織,孕育了一座傳耀后世的獨特南門。時光長河中,南門村的歷史軸線被這些無聲的史書訴說著、見證著、記錄著。

趙承華南門趙氏后人、宋“魏王派”第30傳,南門趙氏族譜主編修、趙氏皇族祭禮編修,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趙承華對趙氏家族歷史的嚴謹考證除了對歷史傳承的重視,還有深藏在血脈深處的皇族后裔的自豪感,這份自豪感推動著趙承華自離開講臺之后就投身到了南門趙氏的歷史研究中,除了考證家族歷史、編修族譜,他還主持恢復了趙氏家族傳統的皇族祭禮。
悠久的歷史傳承下,南門村人已經經歷了太多故事,也學會了審時度勢,亂世而隱、盛世而出的生存法則。上世紀90年代,趁著斗門大力發展工業建設的東風,南門村也獲得了寶貴的建設用地使用權,開始發展起自己的工業,建設廠房、興辦集體企業,累計建設廠房兩萬多平米。在那個全民淘金的年代,南門村因地處斗門鎮行政中心位置的優越地理條件和便捷交通優勢,工業發展快速崛起,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南門村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小康村,時至今日,南門村還保有企業9家,商鋪18間,每年的企業收益和商鋪租金也是村委會的重要經濟來源。
工業的發展讓南門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解決了當地村民的就業問題,大量的外來人口也開始涌入南門村,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消費也刺激了南門村尤其是臨近斗門鎮政府一帶的服務業發展。
時過境遷,歲月流轉,曾經讓南門村快速致富的工業也開始逐漸成為負擔,當初大上快上建設的廠房日漸老舊,落后的設施和設備也面臨著被淘汰的命運,產業轉型升級成為了擺在南門村現任書記趙悅崇面前的首要問題,轉型的方向,被定位在了發展旅游和服務業。
南門村最大的優勢是什么?不是面臨淘汰的落后工業,不是高投入低產值的傳統農業,而應該是旅游產業。菉猗堂建筑群、接霞莊、毓秀古村,這些先人留下的古老建筑和凝結在其中的歷史文化才是南門村最寶貴的財富,保護和開發古建筑,完善旅游配套,發展特色旅游產業成為了南門村新農村建設的前進方向。
一場從守舊開始的新生之路就此展開,在斗門鎮政府和南門村的規劃圖中,接霞莊、毓秀村、菉猗堂建筑群被劃歸為古建筑保護區,保護區內的傳統民居和其他老建筑保持原狀,并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破敗的建筑和道路等設施進行保護修復。
在斗門區和鎮政府的幫助下,南門村編制了自己的發展規劃圖紙,厚達幾百頁的B2紙訂成的規劃圖上面,是南門村和各級政府反復溝通修改確認下的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南門村的前進方向,也是趙悅崇未來工作的主要內容。
藍圖總是美好的,但想要把圖紙最后一頁的美好描述變成現實,趙悅崇和南門村要做的工作也并不輕松,雖說南門村無論在歷史人文還是財富積累上,都已經超過了大部分的普通村莊。可就是這看似美好的基礎,有些反而成為了南門村發展最大的阻礙,例如古建筑的維護開發。
菉猗堂等公共建筑屬于公共財產,現在更是由珠海市文物局和南門村委會共同管理,修繕或者維護可以由政府進行:斗門區政府也已經投入了大量資源進行南門村的旅游資源開發,并對菉猗堂進行修繕,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建筑主體,拆除不必要的加建,讓祖祠恢復其當初的風貌。另外,自2012年開始,南門村也得到了政府1500萬元的專項建設資金,被用于村容村貌改造和古建筑保護。屬于村民私有的個人住房的保護開發,卻需要每一個村民的支持,相比之下,這個工作的難度更大,也涉及到村民住房的切身利益。按照斗門區整體旅游發展規劃,菉猗堂建筑群、接霞莊、毓秀古村,三個區域及周邊被劃定為古建筑保護區,在保護區內,政府已經不允許村民私自改建或者擴建房屋,推倒重建更是被嚴令禁止的,但一些現實的住房問題仍然等待解決。對老建筑的修繕不同于普通的房屋修建,按照趙悅崇推算,以毓秀古村內的普通清末民居為例,完全修繕這樣一棟房子并將內部進行有限的現代化改造,其成本將是修建一座普通民居的2到3倍,而目前,房屋的修繕費用仍然是由房主自己承擔。
居住成本的壓力之外還有居住空間的不足,就在采訪進行的這幾天時間里,趙悅崇又接待了幾位居住環境急需改善的村民。村民的需求簡單而純粹:何時能夠批復新的宅基地?或者允許他們在老房子上加建。但修改老建筑原有的建筑樣式和格局是趙悅崇無法答應的請求,他也只能想辦法盡快幫助村民批復新的宅基地。
建設新農村,應該是讓村民的生活越過越好,而不是犧牲村民的利益,村民的投資能力有限,也無法改變太多,趙悅崇要做的是尋找社會資本,來為南門村的新農村建設投資,在實現政府規劃、保障村民利益、提供客觀的投資回報三者中平衡,最終達到三方共贏。
建設新農村,應該是讓村民的生活越過越好,而不是犧牲村民的利益,村民的投資能力有限,也無法改變太多,趙悅崇要做的是尋找社會資本,來為南門村的新農村建設投資,在實現政府規劃、保障村民利益、提供客觀的投資回報三者中平衡,最終達到三方共贏。
在毓秀古村一路之隔的新圩自然村,也存在著許多這樣的老建筑,因為不在古建筑保護區,加上許多村民已經搬離村里,老宅的荒廢情況更為嚴重,許多老屋僅剩一片斷壁殘垣。路兩旁的青磚青瓦中已經很少有敞開的大門,幾條主路原本的石板或黃泥被政府修建的水泥路面覆蓋,可在水泥路的盡頭,年久失修的青石小巷早已破敗不堪,老舊的斜屋頂和村外靚麗的瓷磚墻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空心化”的發展趨勢在這里得到了最直觀的體現。
這是研究了大半輩子南門村歷史文化的趙承華最不希望看到的現象,也是書記趙悅崇急切想要改變的。整體打包開發,成為了趙承華和趙悅崇的共識。村中也有在外經商的村民看中了這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緊鄰御溫泉度假區,處在毓秀古村、接霞莊等南門歷史建筑中央的地理位置,決定私人投資對整個新圩自然村進行整體打包開發,打造成為連接斗門古鎮、南門古村落建筑群、御溫泉度假區的綜合休閑購物和民宿生活體驗區,這和村委會的意見一拍即合,初步確定了由投資人從村民手中自愿租用房屋進行修繕開發;在村外擇地修建統一聯排小院安置搬遷村民;村民以自愿原則參與;仍留在村里老屋居住的由投資方出資進行統一風格整修等的初步合作方案,由村委會居中協調。
現在,趙承華又有了新的目標——協助推進新圩村改造工程的順利進行,對于趙承華來說,這是一件造福村民的好事兒,對保護南門村的古建筑,傳承趙氏的傳統文化有積極作用,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南門、了解斗門趙氏家族的輝煌歷史,就是趙承華最大的心愿。
穿過新圩村深邃幽暗的小巷,村外的水田上,已經有蓮花綻放,這是南門村的另一個合作項目:臺灣香水蓮花種植園。
在種植園深處一間簡單搭建的廠房門口,我們見到了種植園的主人趙杰波,早在5年前,趙杰波和臺創園的一位臺灣老板合作,在南門村引進種植了臺灣香水蓮花,采摘后曬制干花供應給臺灣的化妝品等企業作為天然香料使用。去年,趙杰波看到了南門村發展生態旅游的前景,陸續投入了900多萬元,引入臺灣釋迦果、臺灣番荔枝等特色農產品,把自己單一的香水蓮花種植項目,擴展成為一個可以提供深度農業體驗的綜合農業生態園,為此,他又通過向村民和村委會承租,打算陸續將自己的生態園面積擴展到了600畝規模,未來規劃將接近1000畝。現在,各類苗木都已經陸續種下,等到10月開園時,就有部分水果和花木可以觀賞、采摘,如同南門村的招商引資,趙杰波的種子已經生根發芽,靜靜等待著它枝繁葉茂的一天,這一天不會太遠。
從古建筑群代表的歷史文化游到生態旅游,南山村的新農村建設發展在確定為發展旅游產業的方向后,充分發掘發揮自身潛力優勢,吸引游客參觀,如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個斗門鎮旁的村莊,南門趙氏皇族后裔的身份也為更多的珠海人所熟知,而在完善硬件條件的同時,南門村也在著力改善旅游配套。趙悅崇在推進古建筑保護,解決村民實際生活問題的同時,也開始發展旅游服務產業,將產能落后的廠房拆除改造,改建為臨街的商鋪和其他文化服務設置,為解決村中缺少的旅客住宿問題,趙悅崇也希望通過商業引入的形式在南門建設特色旅游酒店,補足南門村旅游最欠缺的配套服務短板,形成完整的古文化、農業生態結合的綜合旅游生態圈。
站在趙悅崇在南門村委會的二樓辦公室窗前,窗外就是“逸峰趙公祠”的復刻石制牌樓,面對代表南門村趙氏皇族血統榮耀的牌樓,這位從2012年開始進入南門村委會、2012年當選南門村書記的年輕干部滿懷信心地說出了自己對未來發展的展望:在未來一到一年半時間內,將南門村集體經濟收入提升70個百分點,達到150萬元以上。
響應政策號召,保護完善古建筑、挖掘歷史文化;引入商業資本、綜合開發利用;發展周邊資源、引入生態旅游;推動產業升級,完善旅游配套。南門村結合自身優勢走出了具有南門特色的新農村發展之路,為每一個到訪的游客,展現了一個古典、生態、美麗、和諧的“中國最美鄉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