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riel 圖 | 阮耀林 張洲
嶺南小村的生態復活蓮江村
文 | Ariel 圖 | 阮耀林 張洲
Ecological revival of Lingnan village - Lianjiang

離市區將近2個小時的車程,如果不走高速就要跨過一段20公里長的鄉間公路,這就是我們此次將要到訪的蓮江村與城市的距離,蜿蜒的鄉村公路和路兩旁的稻田在現在看來是一片秀美的田園風景,但在10多年前的蓮江村人看來,這也意味著偏遠和落后。
蓮江村,一個位于珠海西北部,由沙灣、新村、桔灣三個自然村組成的曾經偏遠行政村,在相比周邊幾個村落,蓮江村脫貧的腳步走得確實蹣跚了不少,五指山下的小村莊,除了種植水稻也再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座無法帶來經濟收益的小山和幾千畝水田就是曾經蓮江村所有村民的收入來源。
在當了20多年村干部,現在又發揮余熱在村委會財務審計小組工作的村民周昔記憶里,蓮江村發展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巨大的變化階段。首先就是他童年時期的貧困生活,這時候的蓮江村,所有村民都在溫飽線上艱難地掙扎著,永遠填不飽的肚子和做不完的農活構成了周昔童年記憶里最深刻的烙印。
蓮江村的第一次變化被周昔定義在了上世紀70年代,對此周昔有著屬于村民最直觀樸素的評價標準:房子,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村里的村民開始陸續建起了磚瓦房,周昔家的老宅也是在那一時期修建的。
蓮江村位于珠海西北部,屬斗門區蓮洲鎮管轄,由沙灣、新村、桔灣三個自然村組成。由于全鎮地處珠海的水源保護區,工業發展受政策所限,多年來一直限制了村經濟發展的步伐。蓮江村的形象總與“貧窮”掛鉤。
既然工業發展受限,蓮江村開始將目光轉向生態農業發展,其實這也是村民們的無奈之舉,蓮江村地理位置偏遠,曾一度被譽為珠海的“西伯利亞”,又因為水源保護限制無法發展工業,不像其他村一樣有著來自交通、資源或者政策方面的先天優勢可以借用,只能在土地上做文章。
周昔所說的第三階段應該是從2012年開始的,借著斗門區打造生態農業示范區的東風,蓮江村獲得了來自政府的資金支持,周昔那間1969年修建的老房子,因此得到政府的資金補助,拆除重修。村委會也獲得了斗門區1000萬元的財政支持,用以打造村子的景觀工程,疏浚下水道,整修道路等環境舉措。而在這之前,蓮江村也早已經開始自己的生態農業發展嘗試。
早在2004年,蓮江村就在保留每位村民3分(0.3畝)總計約300多畝口糧田的基礎上將其他土地進行重新調整,村民從村委會承租土地向村委會繳納租金。在面向村民的同時,蓮江村也開始嘗試著將土地承包給外來投資者進行農業開發使用。從2002年村委會將8畝土地承包給企業做有機蔬菜大棚開始,到2005年珠海市農業局在此承包100畝土地建設農業高科技示范基地,蓮江

周敬棠曾任蓮江村村委會主任、村委會副書記,2014年開始當選蓮江村黨支部書記。
“以前也有老板承包村里的地搞種植,但都是自己帶人來搞,搞完感覺沒錢賺就走人了,土地租金又便宜,沒給村民帶來什么好處,所以我們以后引進項目肯定要優先考慮村民的利益。”周敬棠認為企業和村子的關系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租地上,這也是當時引進十里蓮江項目時候村委會集體的共識。村在土地承包中掘到了村子發展的“第一桶金”,村民也從開始的反對、懷疑,轉變為現在的支持、鼓勵。
“一開始確實是有村民反對的,土地承包給本村的村民,每年的租金才150元,已經是非常低廉的價格了,租給外面的老板當時最低也要500,現在租給十里蓮江的價格是1200,還要每三年100元的價格遞增。可剛開始操作的時候轉租的土地給外面的老板,村民并沒有收到什么好處,租金都在村委會賬上,‘看不到錢,為什么要搞?’是當時許多村民的想法,甚至有村民將到期的承租土地放荒,也遲遲不愿意交回村委。”
2014年開始接任蓮江村黨支部書記的周敬棠對當時的情況記憶猶新,時任村委會主任的他也沒少到村民家中做工作,村民大會也開了不知道多少次,雖然做通了大部分村民的思想工作,但大家的態度還是比較遲疑和觀望的。“歸根結底還是錢的問題,沒拿到錢,大伙心里不踏實。”
10月19日至21日,第二屆福建省中小學生(少兒)戲劇展演終評階段現場競演,在廈門市青少年宮紅領巾劇場舉行。為期三天的評選,共有400位選手參與,分作4臺專場現場競演。福建省九地市的近50所學校和教育培訓機構競相選送了融匯傳統戲曲意蘊、富有濃郁地域特色、展現新時代青春氣息的戲劇節目。展演最終評出“福建省戲劇水仙花獎·中小學生戲劇獎”節目獎和表演獎等相應獎項。
那么租地的錢去了哪里?“主要是用于改善村里的整體環境,還有就是村中老人的慰問贍養支出。我們從2005年開始,就通過村民決議,使用租地款和來自政府的補助、撥款逐步改善村容村貌,主要是村中的道路改造和衛生環境改造。挨家挨戶宣傳衛生知識,添購垃圾桶、修建垃圾池,重新整修村路,是我們村委會當時的主要工作內容。”
整修后的蓮江村確實給村民的生活帶來了實際的便利,環境更好了、住的也更舒心了,但最核心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村民的收入仍然維持以前的狀態,想要賺錢也只能“向外求”。
蓮江村的發展轉機是在2009年,依靠前期的村容整治和對村莊嶺南民居文化的保護挖掘,開始有企業主動找上門來,蓮江村依五指山腳蜿蜒而建,是典型的嶺南古村。憑借著深厚的沙田水鄉文化、水網交織、峰巒錯落、千頃稻花,蓮江村定下的“生態+旅游+農業”獨特發展模式,很快就贏來了企業青睞。當然,能夠引來投資的另外因素則是蓮江村已經有成熟的土地轉租開發操作經驗;和當時市領導駐村所帶來的政策傾斜、生態旅游的嘗試、社會關注以及相對廉價的土地租金。
對比蓮江村以往的操作經驗來說,這一次前來投資的“十里蓮江”項目是一個十足的“大手筆”,“十里蓮江”是一個集生態農業觀光、農耕體驗、休閑度假和養生居住等于一體的生態旅游項目。一期規劃用地就有800畝,二期規劃將擴展到2000畝,這已經接近蓮江村能夠用于合作開發的土地總數,甚至連同村民的3分口糧田也要以個人轉租的形式計算在內。
項目通過村集體、村民分別與企業簽約,將村集體用地和村民的宅基地、閑置房屋流轉給蓮江生態旅游公司,由公司統一開發“十里蓮江”旅游項目,建起茅屋式的別墅,將村民舊居改建為小庭院,接待喜歡慢生活的游客。
穿過嶺南特色的牌樓,和幾棟各具風格的度假木屋,就進入了十里蓮江的民宿體驗區,沿著湖邊曲折蜿蜒的石板小路前進,路旁就是一棟棟由村民的老舊房屋改造的嶺南小院,開發者在開發利用過程中,盡量保留了院子原來的風貌,斑駁的青磚墻和墻上已經被磨得烏黑發亮的月餅模具都說明院子原來的主人是地道的嶺南農家人,事實也確是這樣。

“十里蓮江” 是一個集生態農業觀光、農耕體驗、休閑度假和養生居住等于一體的生態旅游項目。每到節假日,吸引著無數的城里人過來體驗鄉村美好生活。
我們這次采訪所住的105-106小院就是用村民的老屋改造而來,這是一間由三座獨立的小屋圍成的一方小院,主屋和對面廂房被重新分割打造成了由兩間客房和一個小小的迎門客廳組成的小小“套房”,原來的廚房則被改造成了衛生間。一間小院可以容納6人度假居住需要。小院深藏在村民的村落里面,與村民的院子僅一道木籬笆相隔,閑暇時候還能隔著籬笆跟隔壁的鄰居寒暄幾句家長里短,體驗一把地地道道的農家生活。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受和沒有阻隔的交流互動,將嶺南特色的農家生活原汁原味兒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這樣的小院在十里蓮江項目共有十多間,租用自57戶村民的宅基地和閑置房屋被重新規劃安排,按照房屋的結構和樣式,打造成一個個大小不一,各具特點的民宿院落和花園、餐廳等服務設施。在村落深處,經營者還打通了兩間原本獨立的院落,辟成一間民俗博物館,展示蓮江村的歷史風貌和風土人情,從農民手中收購來的犁、耙、打谷機、水車等農具和特意保留下來的柴火灶、水井等生活用具陳列其中,講述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對于我們這些匆匆過客來說,蓮江村的一切都是生命中的風景,而對于蓮江村村民和十里蓮江的經營者來說,游客就代表著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分蛋糕”的方式決定了蓮江村和這個主打生態農業,依靠蓮江自然環境和以及嶺南特色民居生活體驗的生態旅游項目能走多遠。
口糧田的流轉租金和農家小院的租金是十里蓮江項目切給村民的第一塊蛋糕,也是對村民來說最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利益,而更大的博弈則是在企業和村委會之間。在吸取了以前一陣風似的項目上馬、承包土地、然后黯然離開的亂局之后,蓮江村在引入農業項目上面也變得謹慎了許多。“以前也有老板承包村里的地搞種植,但都是自己帶人來搞,搞完感覺沒錢賺就走人了,土地租金又便宜,沒給村民帶來什么好處,所以我們以后引進項目肯定要優先考慮村民的利益。” 蓮江村黨支部書記周敬棠認為企業和村子的關系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租地上,這也是當時引進十里蓮江項目時候村委會集體的共識。
基于最大化地給村民帶來實際利益的考慮,蓮江村和項目的投資方簽訂了一份在當時看來頗為“嚴苛”的合作協議,協議的內容除了項目投資方在保證嚴格控制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流轉租用村里土地和每3年遞增一次的土地租金外,還包括項目在用工上需優先錄用本村員工;以及每年項目門票收入25%的分紅。今年3月,去年一年的十里蓮江項目門票分紅已經打到每個村民的賬戶上,每人350元,錢雖然不算多,但對許多村民來說純屬意外之喜。
除了租金和分紅,村民在村企合作中得到的最大受益或許就是一個穩定的工作崗位,據十里蓮江項目執行董事陳勝平介紹說,目前整個度假區共有雇員60多人,除了包括陳勝平在內的幾個高層管理外,其余員工都是由附近村民組成,其中蓮江村村民占了大多數。105-106院落的主人阿蓮也在園區內工作,阿蓮本是廣西人,1993年嫁來蓮江村,在進入十里蓮江之前在井岸附近的工廠里打工,項目落成后,阿蓮就辭去了工廠的工作,回來村里上班,雖然收入上面比工廠做工沒有明顯提高,但在度假區里的工作就相對輕松和自由很多,周圍的同事也都是自己的父老鄉親,人際關系更單純。
環境熟悉,工作相對自由,離家較近還能有時間照顧家里,是吸引阿蓮和許多在這里工作的村民選擇留下的主要原因,從2012年項目落成到現在,園區內的員工流動率僅有2%,也都是因為婚嫁生育等客觀原因造成的,還沒有村民因為對工作環境或者待遇的不滿而提出離職。
2015年春節期間,十里蓮江共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200多元的人均消費除了給度假區帶來了可觀的收益,也帶旺了附近的市場。阿蓮也將家里多余的房子空置出來重新打掃,租給前來旅游的游客,逢節假日每晚幾百到上千元的租金也是一筆不小的收益。還有村民將自家種養的農產品和土特產拿出來向游客出售,原生態無污染的農產品非常受游客青睞,價格也比之前村民集中出售高出了許多。
行走在蓮江村里的小路上,你已經很難界定村莊的時間概念,上世紀七十年代修建的古老民居得以保留和修繕,新建的房屋也按照原來民居的樣式修建。按照現行政策:每個需要新建房屋的村民如果按照村統一規劃設計的外立面風格進行建造,都可以得到政府每平米60元的外立面裝修補貼。這項由政府出資,村委協調的浩大工程旨在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給整個產業生態圈補上最重要的人居環境一環,還原提升蓮江村嶺南風情的沙田水鄉特色。
2012年,初見成效的蓮江村“意外”競得1000萬元的專項建設基金,這項資金被用作了村容村貌改造、綠化和景觀提升、水道管網改造等基礎工程。有了硬件條件的支持,蓮江村對產業發展也有了更大的“野心”:十里蓮江項目二期擴建的8棟度假別墅正在緊張推進,而一個五星級的生態酒店現在已經完成征地,正在招標;村委會與農源公司合作的100畝高新品種農業示范生態園項目也在2016年落成……
臨行之時,村書記周敬棠站在村委會巨大的沙盤前為我們一行講述著蓮江村未來的規劃前景:“這一帶是我們的古村落保護區,我們會盡最大努力保留村里最原汁原味的農家特色;這里是我們的生態酒店,馬上就會開工建設;未來我們還將在這一帶籌建一個特色農產品展銷一條街……”
從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到現在的生態農業示范村,蓮江村為珠海建設了一個本就在世外的農林“桃源”,給每一個到來的游客展現了一幅“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怡然自樂”的嶺南農家景色,也走出了一條政府支持、村企共建、村民參與的現代新農村建設模式。“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合理引入商業資本”或許就是“蓮江模式”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