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
摘要:瑞士法中就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采債權形式主義,但與一般債權形式主義又有不同,體現為登記或交付的物權行為屬性,即區分了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瑞士法規定物權行為的效力受其原因關系即債權行為之影響,確立了物權行為有因性理論。瑞士的做法對我國未來制定民法典提供了經驗,我國應當明確規定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的區分并應當引入物權行為有因性理論。
關鍵詞:瑞士民法典;有因性;區分原則;債權行為;物權行為
一、瑞士的物權行為有因性
就各國立法例而言,主要兩種立法模式:意思主義和形式主義。[1]《瑞士民法典》物權編的第十九章規定了土地所有權,其第655條規定了土地所有權的標的物,在瑞士法中,有關土地所有權的規定即不動產的規定。不動產方面,其中第656條規定:“取得土地所有權,須在不動產登記簿登記。”動產方面,第714條規定:“動產所有權的轉移,應轉移占有。”可知瑞士關于物權變動采債權形式主義,即“債權合意+登記(交付)=不動產物權變動”。
(一)物權變動要件
合同是債權行為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也通常是引起物權發生變動的原因。當事人之間就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達成合意,即債權合意。
世界各國的不動產登記制度雖存在著差別,但比較來看,主要有三種典型的不動產登記制度,即契據登記制度、權利登記制度以及托倫斯登記制度。[2]所謂權利登記制度,是指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和消滅,僅有當事人意思表示仍不能發生效力,必須踐行法定的登記手續,才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力。[3]在這種登記制度之下,登記不僅是公示不動產權利狀態的方法,也是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瑞士采權利登記制度。《瑞士民法典》第25章專門規定了不動產登記,根據第972條的規定可知,在瑞士,不動產登記簿有主簿和日簿之分。不動產登記簿的日簿只記載申請到達登記機構的時間,主簿記載的才是真正權利變動的時間。一旦在主簿上登記,物權變動的時間即追溯至申請到達機構的時間。根據第963條第1款的規定可知,進行不動產登記需要有不動產所有人的書面聲明,即需要不動產所有人就轉移不動產的書面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由不動產所有人作出,無須與他方當事人達成合意,因而是一種單方法律行為,又因其具有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所以登記是物權行為。結合前文所述瑞士就物權變動采債權形式主義的立法模式可知瑞士法上的物權變動需兩個行為,即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
根據第714條第1款的規定:“動產所有權的轉移,應轉移占有。”可見,在動產領域,交付是動產所有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之一。在瑞士,對于交付的理解存在著不同,一種觀點認為交付不僅是動產所有權轉移所必須的公示方式,同時還是通過處分標的物所表現出來的與基礎行為相關聯的履行行為;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交付只是動產所有權轉移所必須的公示方式。[4]筆者贊同第一種觀點,即認為這里的交付既是公示方式,又是物權行為。交付是公示方式,這一點毫無疑義,但交付是否是物權行為?在不動產領域,不動產也需要交付,但由于不動產自身的屬性,其交付與否不甚明顯,因而有了登記制度以明確其權屬。而在動產領域,以占有動產為標準可以明確該動產交付與否,而占有又取決于交付,因此,動產的交付與不動產登記類似,能產生物權變動效力。動產所有權的轉移同樣需要兩個行為,即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
綜上,瑞士法中,物權變動采債權形式主義,但又不同于普通的債權形式主義。在普通的債權形式主義中,登記或者交付只是法定的公示方式,而瑞士法中,其不僅是公示方式,同時也是獨立的物權行為。因此,有學者認為是形式主義之下的折衷主義[5],因此瑞士法承認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的區分,亦即物權行為的獨立性[6]。
(二)債權合意與登記或交付的關系
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的關系有如下四種: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均有效成立;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無效或者不成立;債權行為有效成立而物權行為不成立或者無效以及債權行為不成立或無效但物權行為本身有效成立。[7]盡管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之間的關系有這樣幾種類型,但是只有在債權行為無效或者不成立而物權行為本身有效的情形下,才會產生物權行為有因性。
根據《瑞士民法典》第965條第1款的規定可知登記有效與否取決于是否存在法定原因或者處分權利的證件,換句話說,原因行為有效與否直接決定物權行為(登記)的效力,這就是物權行為有因性理論。但是第965條規定的是不動產領域適用物權行為有因性理論,動產領域是否適用,法條中沒有明確規定。該法典的第714條第1款沒有對該問題進行規定,此前的舊《債法》中對此問題也未進行規定,原因是民法典的起草者尤金·休伯希冀在此問題上確保法典的適應力,不僵硬地做出肯定與否的具體規定,而要綜合考慮法律情景的多樣性、所求方案的觀點變化以及當事人的利益。學術上對該問題的意見爭鋒相對,對此,聯邦法院依據舊債法原則上否定了交付對基礎行為的依附性,但是這兩個法律事實并非完全隔離,當基礎行為因欺詐而無效后,會導致在此基礎上通過交付的所有權轉移無效。因此,聯邦法院1929年改變了其立場,在動產領域確立了有因性理論,[8]即不論是動產領域抑或不動產領域,都適用有因性理論。
基于有因性原則以及《瑞士債法典》[9]的相關規定,在以下情形中,物權行為沒有法律效力:(1)債權行為不成立時,即物權變動所必須的債權合意要件不存在,此時,不能發生物權變動。(2)債權行為因自身的瑕疵而無效時,物權不能發生變動。(3)債權行為因疑似表示瑕疵而無效或者可撤銷時,不能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一旦出現以上三種情形,即便物權行為成立并生效,受讓人也不能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
綜上所述,瑞士物權行為有因性的特點包括兩點:首先,承認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的區分。其次,債權行為的效力決定物權行為的效力。
二、明確區分原則的內涵
(一)《物權法》第15條的內涵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15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發生效力;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關于對該條文的理解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認為該條文是將物權變動與其原因行為相區分,另一種則認為該條文是將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相區分。[10]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我國就物權變動的立法模式亦采債權形式主義,但我國的登記或交付并非物權行為,我國并未賦予其物權行為的效力,而作為一種公示手段。在不動產轉讓合同達成后,登記只是作為該合同的義務,其依附于合同,沒有獨立地位。在動產買賣合同達成后,交付行為視為買賣合同的當然結果,即合同的義務。而持第二種觀點的人則認為登記或者交付是當事人意思表示的結果。之所以產生這樣兩種觀點,就在于對登記或交付行為的定性有不同的認識。
(二)登記或交付行為的定性
關于登記和交付的法律性質,有事實行為與法律行為之分。[11]事實行為說認為登記和交付只是公示手段,而法律行為說認為登記和交付是具有意思表示的,并能產生法律上效果的行為。筆者認為登記或交付是法律行為,需要滿足意思表示與行為能力兩個要件。就交付而言,舉例說明,甲(出賣人)與乙(買受人)簽訂了買賣合同,甲向乙交付了標的物,但乙并未支付價款,當合同約定的付款日到來時,甲正為某災區募捐,此時,乙向甲支付金錢是債務履行還是捐款?如果沒有意思表示,乙的行為就無法定性。另外,若在合同約定的付款日到來之時,甲因事故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此時的乙應向誰履行?法律規定向其法定代理人履行才是有效的。因此,交付是需滿足意思表示與行為能力兩個要件,是法律行為。
關于登記又有這樣三種觀點,即行政行為說,民事行為說以及雙重屬性說。[12]行政行為說,認為不動產登記應當定性為公法上的行為。雙重屬性說認為登記兼具行政行為與民事行為的雙重性質。筆者認為,登記是行政行為有失偏頗。從不動產登記的根本目的來看,登記是為了貫徹物權的公示與公信原則。事實上,登記與行政行為之間并無必然聯系,登記行為本質上應當屬于國家為維護不動產交易的安全與快捷而提供的一種公共服務,是為了方便物權的公示以及提高物權公示的公信力。只是由于我國的歷史傳統、不動產登記一直是行政機關負責。然而,不動產登記不是必須由行政機關負責,有的國家是司法機關負責,若因此認為不動產登記是行政行為顯然是失當,因為,按照這樣的邏輯,若由司法機關負責,登記就是司法行為,這顯然不合理。民事行為說認為登記是一種法律行為,是當事人之間依據自己的內心意思表示變動不動產物權的行為。民法學者與法官多采此種學說,他們認為登記是雙方當事人的意思共同推進的結果,登記的過程即不動產物權實現變動的過程,登記的目的在于確認物權的變動并將物權變動的結果告知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此時的登記更多地體現為官方性,以確保不動產權屬的官方性。同時,登記是依據當事人的請求而發生的,即登記請求權,登記機關必須依據當事人登記的意思表示決定是否同意登記。所以,他們認為這里的登記是一種法律行為。因此,《物權法》第15條的內涵應是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的區分。
(三)確定區分原則內涵的意義
首先,這樣區分使債權關系和物權關系明晰化。合法有效的債權行為完成并生效后,在當事人之間產生債權法律關系,違約人不會因為物權行為未成就而免除違約責任。物權變動與否要依據物權行為自身的標準進行判斷,而不是簡單的以物權變動是否成就為標準。一旦當事人之間發生糾紛,只要明確該行為屬于債權行為抑或物權行為,再按照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的標準進行判斷即可,從而使當事人之間的債權關系與物權關系明晰化,有利于維護交易安全以及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其次,符合民法財產法的邏輯體系。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的區分,對應民法債權編與民法物權編的體系。而區分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的基礎在于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區分,該部分屬于民法總則編中的法律行為,因此,形成了一個較為統一的邏輯體系。
三、我國應當引入物權行為有因性理論
在承認區分原則的基礎上,學術上的爭論大多集中在我國要不要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上,然筆者認為,我國不應當采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而應當承認物權行為的有因性。
(一)無因性的不足
1.該理論的規則不再適合現今的社會。王澤鑒教授認為:“在德國普通法時代,因不承認善意取得制度,因此無因性理論確有必要存在,但《德國民法》及臺灣地區‘民法對于善意取得設有明文規定,足以維護交易安全,就此點而言,物權行為無因性之理論,可謂已失其存在之根據。”[13]筆者認為,王澤鑒教授的這段話表明了兩點內容,其一,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使無因性理論喪失存在空間,其二,無因性理論是德國普通法時期的制度。我國《物權法》第106條已設有善意取得制度,其目的在于維護交易安全,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因而無因性理論并無存在的必要。同時,該理論并未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因為只有德國明文規定了該理論,即便如此,德國對該理論的修正也從未停止。因此,該理論的規則已不適合現今的社會。
2.對出賣人的利益保護非常薄弱。首先,在無因性的情況下,出賣人只需要達成物權行為的合意,即進行了交付和登記,買受人即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成為新的所有權人,而出賣人不能因為債權行為的無效、可撤銷等原因向買受人請求返還原物,而只能依據侵權之債或者不當得利之債尋求救濟,此時買受人和出賣人的身份發生了變化,即出賣人由原所有權人轉變為債權人,買受人則轉變為債務人,雙方的法律關系適用債法,這對出賣人而言是不公平的,因為他不能享受物權法對自身利益的特殊保護。尤其當買受人未支付對價而出賣人已經交付的情況下更為不利,出賣人已經按照約定履行了自己的義務,而買受人未履行,這是買受人的過錯,但法律仍舊賦予有過錯的買受人所有權,對出賣人而言更為不利。
3.存在第三人利益的場合。徐滌宇教授認為在現代社會的動態法律生活中,維護“法律客體于其中不間斷地流轉的”交易秩序是法政策的首要目標,即維護動態的安全,交易活動涉及第三人已成為常態。[14]通常是指一物二賣或連環出售,以連環出售為例,此時存在三個交易當事人,出賣人( 原所有權人)、購買人以及次購買人(即第三人)。如果承認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在前一買賣無效或被撤銷后,第三人仍然有效取得標的物所有權(前提是后一交易的物權變動有效),出賣人喪失所有權,他只能向“無權處分”的購買人請求返還不當得利。若不承認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因前一交易無效或被撤銷,亦即作為后一交易的原因行為無效或被撤銷因而后一交易也隨之無效或被撤銷,出賣人理論上可以重新獲得物的所有權。但事實上,這種可能性并不大。因為存在善意取得的例外,對于善意第三人取得的所有權,原所有人并不能請求返還,之所以有這種情形,從本質上說是對無過錯的第三人的正當保護。通過比較可以發現,采無因性與不采無因性僅僅在第三人為“惡意”時,對于出賣人的利益保護是實質上的差別。當第三人為“惡意”時,不采無因性,第三人也不存在善意取得的例外,因此不能取得所有權,而采無因性,第三人仍然可以取得所有權,但法律本就不傾向保護“惡意”第三人,所以在能夠證明第三人為“惡意”時,第三人是不能取得所有權的。
(二)采有因性的理由
1.已有立法經驗。《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VIII—2:101條規定所有權轉讓的一般要件:“(1)依據本章的所有權轉讓要求:(a)貨物存在;(b)貨物具有可轉讓性;(c)讓與人有轉讓貨物的權利或者權限;(d)基于合同或者其他法律行為,法院命令或者法律規定的受讓人對讓與人轉讓所有權的授權;及(e)存在所有權轉讓時間的協議且該協議的條件成就,或者,無此類協議時,交付或者等同交付行為。(2)就(1)款(e)項而言,交付或者等同交付行為必須基于或者歸于合同或者其他法律行為,法院命令或者法律規定的授權。”[15]從該條文第(1)款的(d)項可以看出,所有權的轉讓必須基于轉讓所有權的有效授權,也就是說,如果基礎合同無效,所有權就不能發生轉移;如果轉讓發生后,合同被撤銷,所有權溯及地回到前所有人處,所有權也就因此被視為從未到過受讓人手中。除了上文介紹的瑞士之外,《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對此問題也采有因性理論,證明該理論有可取性,且《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作為較新的研究成果之一,對該理論的采納,為我國制定民法典提供了指引。
2.從功能主義角度來看,便于所有權人利益的實現。以買賣為例,若合同無效不成立或者可撤銷,此時,買受人與出賣人之間并無可得適用的合同,出賣人可以基于物權請求權或者不當得利制度向買受人主張返還原物或者請求損害賠償的,但在有因性的前提下,原因行為無效不成立或可撤銷,標的物的所有權不發生移轉,所有權人直接行使物權請求權即可,不用借助不當得利制度,且行使所有權返還之訴的舉證責任相對較輕,只需證明自己是標的物的所有人的身份即可。而若要提起不當得利之訴,則需證明他方受有利益,己方遭受損失,且兩者之間有因果關系,在實踐中,這一點的證明相較于證明自己是所有權人而言是較為困難的。因此,物權請求權制度完全可以解決此類問題。
參考文獻:
[1]參見王澤鑒:《民法物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4-55頁。
[2]鄭云瑞,《物權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93頁。
[3]同上引。
[4]參見常鵬翱,《另一種物權行為理論——以瑞士法為考察對象》,載《環球法律評論》2010年第2期,第102-103.
[5]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頁。
[6]物權行為的獨立性亦即區分原則,為表述方便,以下都稱為區分原則。
[7]參見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重排合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385頁。
[8]常鵬翱,《另一種物權行為理論——以瑞士法為考察對象》,載《環球法律評論》2010年第2期,第104頁。
[9][瑞]《瑞士債法典》,吳兆祥、石佳友、孫淑妍譯,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0頁。
[10]參見江平,《中國物權法教程》,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頁。
[11]李永軍,《物權與債權的二元劃分對民法內在與外在體系的影響》,載《法學研究》2008年第5期,第71頁。
[12]陳華彬,《民法物權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頁。
[13]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重排合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391頁。
[14]參見徐滌宇,《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之目的論解釋》,載《中國法學》2005年第2期,第87頁。
[15][德]克里斯蒂安·馮·巴爾,埃里克·克萊夫,《歐洲私法的原則、定義與示范規則: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八卷),王文勝等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33頁。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