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冬 冬
(山西農業大學城鄉建設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1)
?
山西太谷縣52號院建筑文化探析★
王 冬 冬
(山西農業大學城鄉建設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1)
介紹了太谷縣52號院子的地理位置,從院落布局、屋頂形式、室內裝修、外大門四方面,闡述了52號院的建筑特征,并分析了52號院的建筑裝飾與復合文化意義,體現了明清時期的歷史文化和時代精神。
晉商民居,52號院,建筑風貌,歷史文化
晉商,明朝興起至清代終結,他們的足跡遍布全國。通常意義的晉商是指明清500年間以經營鹽業,票號的山西商人。在晉商發達之后,他們在家鄉修建了大量的建筑及院落,造工之精細,規模之宏大。著名遺址有祁縣喬家大院、榆次常家莊園、靈石的王家大院、太谷的曹家三多堂等。本文所介紹的聚泰亨遺址,就在太谷老城區東大街,現為編號“52號院子”作為古建筑保護序號。雖規模不及三多堂,但作為一處小型晉商院落,也有其典型性。太谷縣位于山西省中部,地處晉中盆地,烏馬河繞城而過進入南山,西南有大佛山遠望,自然景觀優美[1]。太谷縣老城在明清時期,古街以鼓樓為中心貫穿全城的東、西、南三條大街。東街540 m,南街620 m,西街810 m。街上原有的票號、錢莊、當鋪等舊址,今保存良好。太谷古城歷史厚重、民風純樸,是一座集傳統風貌、歷史文化于一身,是最具晉中地域特點的歷史文化古城。52號院子,歷史上它從票號到民居,使用性質周折,飽經歲月滄桑,在本人近兩年的社會調查中發現,52號院別具特色,在晉商民居的傳承及復合文化意義的研究方面,價值巨大,作為研究案例極為合適。
太谷老城區鼓樓東大街兩旁建筑全部為沿街店鋪,現今都做著各自的小生意。每個沿街店鋪內套四合院,大部分以重樓式結構出現,顯得墩厚、大氣,并且形成一高一低的空間層次。沿著東大街尋找52號院,聚泰亨遺址的門廳恰為其中高的一座。站在狹窄的東街上,映入眼簾的兩層門廳看起來更加高大,五開間建筑,下層一門四窗,上層只開了三窗。從斑駁的青磚墻面上依稀可見歲月的痕跡。
2.1 院落布局
從旁門進入到52號院,東西房山墻和南北房前墻間各留一間隙,既是通道也是風道。走到院子中間,環顧四周,青磚灰瓦的建筑氛圍,低調而沉穩。墻體很厚,墻體內為土坯,外砌磚塊,圍合的磚瓦墻的厚度可以達到90 cm~100 cm,高大雄偉,形成森嚴氣勢防盜的同時又有很好的防風作用。52號院建筑和明清大部分山西民居一樣,采用四合院的形式。院落以北為正,東西窄,南北長,形成近似長方形的院落。南北各五間,與臨邊各戶之間并列布置,互不干擾。“上屋為尊,兩廂次之,倒座為賓,雜屋為附”的序列安排布局靈活,功能理性[2]。東西廂房看起來似乎很對稱,實際上也是高低不同。衍伸到晉派古民宅的格局,過去的老房子,正房都是不住人的,用來供奉祖宗,二樓則用來放雜物。尊貴的主人一般都是住在東屋,稍差一些的住在西屋,所謂“東哥西弟”,東邊的房子永遠比西邊的房子高一到兩塊磚[3]。
2.2 屋頂形式
在屋頂方面,正房屋頂為雙坡頂,而門廳則為卷棚頂,這點與其他晉派民居無論正房、廂房、樓房、瓦房,幾乎沒有雙坡頂的特點相比,獨具特色。雨水從其上單向流到院子里,取“肥水不外流”之意。屋檐下筑有檐臺坡,屋頂的水都流在檐臺坡下的院心中,水流聚集繞門而過,從水口曲折流到院外,名為“繞門水”。
2.3 室內裝修
進入到屋內,外面的烈日已經完全感受不到,反而是一種特有的清涼。屋內建筑結構說明了其屹立百年的原由。兩百余年的古榆大梁,周長達1.75 m,側梁周長1.45 m,如今雖被漆成了鮮艷的朱紅色,但是仍然透出房屋建造時主人財力的雄厚。在屋頂的中央,票號曾經起運輸作用的露空在滿足功能的同時,巧妙的將光源引入室內,明亮而鮮活。屋內裝飾簡樸敦厚,古物保護完整。西面墻上遺留的仿古的木刻,象征福祿壽喜之意。北側的整個墻面,是過去主家的錢柜。在屋子地面中間,是一個瓷質的魚缸,上邊有許多篆字,叫作“風水盆”。表達了主人們對房屋風水的重視。從木質旋轉樓梯到二樓書房,金磚鑲砌,由于老太谷素有“小北京”之稱,所以金磚制法與北京故宮大殿內金磚雷同,但出于禮制在尺寸方面都略有減縮。金磚煉造工藝復雜,材料與工時耗費巨大,再次體現了晉商的財力。
2.4 外大門
街門開設在東南角,為兩柱式木構門樓。正房門前立著兩頭小石獅子,寓意吉祥的同時又表明主人的品味和地位。與喧鬧的市區相鄰,庭院生活卻安靜愜意。在很多資料中可以發現,村落與民居多根據風水理論來勘察地形、地勢、水源來建造,對風水觀的尊奉也同樣反映在山西人身上。表達出人類向往美好生活和避災免難的共同追求。
從裝飾格調看,藝術表現往往是通過建筑及其門窗雕刻的圖案、題額和楹聯等表現出來的,這便把建筑與地域文化有機結合并提到了藝術的另一高度。從文化的復合角度來看,晉商建筑融匯南北,又地域特色鮮明。52號院整體布局遵循傳統禮制,分區明確,儒學滲透于其中的方方面面,在布局和功能上,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宗教制度和倫理教化,即以空間的等級區分出人的等級,以建筑的秩序展示了倫理的秩序,整個建筑格局形成尊卑有等、貴賤有分、男女有別、長幼有序的“禮”的物化形式。
3.1 建筑裝飾
52號院主要采用磚雕與木雕,大量運用于門楣,柵格,照壁,墻角等處。造型活潑、手法寫實,裝飾繁縟。在色彩方面,大量使用石青、石綠,整體多冷色調。磚墻的厚重與雕花格子門窗形成虛實對比,亦厚亦薄,亦實亦虛,增加了藝術感染力。建筑物中的木、磚、石雕以“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創意豐富,雕工精湛。
3.2 復合文化意義
相對于同時代的官式建筑,民居建筑往往呈現出布局靈活多樣、因地制宜的特點,較少刻意強調秩序或等級關系。但52號院的建筑在這個方面幾乎是同時代的官式建筑的映射,無論其布局的嚴整、形式的規范,都超越了當時的大部分民居類型,皆因其獨特的晉商背景。從正房、門廳、廂房,到稍成一定角度的伙房,都體現出一定的等級秩序。
從52號院建筑本身來說,宏大、堅固、精細、美觀都可以用來描述這座飽含歷史滄桑的晉商院落。縱覽華夏聚落和民居形態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獨特性,加上自然地理條件、社會文化和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形成了具有強烈地域性、成熟而穩定的建筑風格。但從各地民居形態演變的角度講,很難認定各個地方民居的形態是在封閉地域中居住建筑自行發展的產物[4]。換句話說,這實際上應該算是地域之間精神文化廣為交流的結果。在結合山西傳統民居特點的基礎上,融貫南北,盡納中西,幾乎包容了五大經典民居的特征,真實地記錄和反映了明清社會晉商之家的建筑風貌。
建筑使我們體驗秩序并顯現成形,它是我們的意識模型[5]。每一種文化的建筑都是這個文化世界的模型,正如52號院所包含的復合文化意義。從建筑的發展進程上看,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建筑的功能已經不僅僅停留在防風遮雨的實用功能,更注重體現一定的思想性,一種情懷,也就是“建筑的精神”。精神功能的形成,往往受到經濟、政治、文化、傳統、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地域的自然地理、社會文化和本土建筑形態的影響,會很大程度地作用于其形式,進而影響甚至改變原有的地域建筑傳統。52號院作為具有地域性的建筑形態,其與晉商文化背景以及生產生活方式之間的契合關系,是地域建筑傳統和文化傳統的自然延伸,同時還兼顧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儒家強調的“學而優則仕”的入世理念。
建筑作為一門藝術,它體現了一定時期的歷史文化和時代精神,反映著一定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深刻的文化內涵[6]。52號院作為典型的晉商民居建筑,從建筑的構造、風格及嚴密的防御性不難看出山西商人的品行。52號院凝結的建筑文化及智慧,既是理性主義世界觀的一種表現方式,也是建筑史傳承的偉大財富。
[1] 王冬梅.山西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3(1):68-71.
[2] 楊曦悅.山西民居建筑風格[J].中國城市經濟,2011(2):230.
[3] 約翰·羅貝爾.路易康的建筑精神[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67-71.
[4] 徐 進.客家民居建筑藝術的特色淺析[J].大眾文藝,2011(2):103.
[5] 李連璞.“天人合一”思想與中國傳統民居可持續發展[J].西北大學學報(自),2004(2):105.
[6] 王新征,單 軍.從徽、晉民居看中國鄉土民居的復合文化意義[J].住區,2013(3):128-132.
On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No.52 Courtyard in Taigu Count of Shanxi Province★
Wang Dongdong
(CollegeofUrbanandRuralConstruction,ShanxiUniversityofAgriculture,Taigu030801,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of No.52 Courtyard in Taigu County, illustrates its architectural features from the courtyard layout, roof forms, indoor decoration, and external gate, and analyzes th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and composit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No.52 Courtyard, so as to reflect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im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ivil residence of Shanxi Merchant, No.52 Courtyard,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historical culture
1009-6825(2017)09-0003-02
2017-01-13★:山西農業大學科技創新基金資助(編號:20142-01)
王冬冬(1985- ),男,講師
TU-8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