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建 軍
(山西晉設拓凡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3)
?
歷史環境中的新建筑設計
賈 建 軍
(山西晉設拓凡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3)
針對歷史環境中新建筑的不足之處,提出了歷史環境中新建筑設計的理念與原則,并從城市肌理織補、借鑒歷史傳統、建筑形體化整為零等方面,闡述了歷史建筑中新建筑的設計方法,使新建筑與歷史環境相互協調、統一。
歷史環境,建筑設計,城市肌理,歷史文化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歷史建筑已經無法滿足我們的生活娛樂需求,而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新舊建筑之間的矛盾是我們不可忽視的。我們所研究的著重點在于如何在不破壞歷史環境的前提下設計新建筑。歷史環境就是指與一定范圍土地上與之相關的文化遺產所組成的物質環境,它是發展變化的,是城市的自然地理、物質技術和人文精神的綜合反饋,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結合,是歷史的載體。城市歷史環境由城市布局,傳統的街道構造,傳統建筑組群及其周圍公共設備,園林綠化,街道陳設組成。建筑的新舊是相對而言的,我們所指的舊建筑,是指處在歷史環境中的有修復價值和值得保留的傳統歷史建筑,新建筑即是區別于舊建筑而言的存在于圖紙上或剛建成一段時間的建筑。研究歷史環境中的新建筑設計,就是研究新建筑在歷史環境中避免與舊建筑發生沖突,與環境不協調,破壞城市風貌,產生不良的效果。
目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存在新舊建筑發生沖突的情形,城市建設中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更加明顯,存在于城市的各個區域,我國的城市歷史環境被破壞。歷史環境中的新建筑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1 新建筑對歷史環境的破壞
在中國的城市建設歷史上,我們能了解到,當新舊建筑發生碰撞時,往往犧牲的是舊建筑,城墻被推倒,四合院被拆遷為高樓讓路,舊城的破壞是20世紀中國城市建造最讓人痛心的城市行為。緊接著而來的復古,全國大興土木,修建“假古董”,古建筑與新建的古建筑交錯而立,城市的時代性變得不再清晰,老城的風貌支離破碎,城市的文脈被割斷。
1.2 傳統建筑與新建筑的不協調
中國的傳統建筑的特色以木構為主,體量較小,還有大屋頂,現代建筑很難與之呼應,運用類似手法會變成復制,運用對比手法往往造成反賓為主的效果,或者二者極不協調。另外木構建筑的保留和維護比較艱難,往往選擇拆舊建新的方式。
1.3 新建筑設計缺乏思考與靈性
現在,我們對于新建筑在歷史環境中如何定位,如何存在,如何能達到最佳結果都缺乏研究,我們只能邊建造邊探究,從而衍生出許多失敗品。在許多大城市中,除了少數保留下來的舊建筑外,還有許多不同時期的中西建筑,新、舊、中、西拼接在一起不倫不類的新建筑,破壞了城市原來的歷史環境氛圍,切斷了城市的歷史文化脈絡。擁有中國特色的建筑大規模減少,建筑與建筑之間各成一體,把城市分割的支離破碎且毫無特色。
歷史環境中新建筑的設計態度主要是“對比”與“協調”,這是新舊建筑的兩種關系,“相似”與“對比”是事物之間最簡單最明晰的兩種關系。掌握好“對比”與“協調”的尺度,我們就能設計出美感強烈的新舊并存的事物或環境。對比要求我們在兩種不一樣的事物之間建立明確的布局關系,通過對比可以使事物的特殊性質更加突出,得到加強,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整體氛圍。“新”與“舊”本來就是作為反義詞的存在,我們沒有必要把它們之間的矛盾進行掩飾,符合客觀規律的存在應該再將它們各自的真實屬性表現出來。類似的事物往往在視覺中被聯系到一起,相似導致統一這一代理常常被運用于新舊建筑的呼應協調,產生的效果取決于形式構成手法的運用熟練程度及恰當程度。
同時,我們要傳承文脈。作為擁有多年歷史的中國,在傳承文化的同時,也要著重于文脈的傳承,文脈是城市的延續,我們的城市在進步的同時舍棄了許多東西,我們不能留給后代一個被切斷,被抹去的歷史。了解歷史的最好方式是直觀去感受,而不是冰冷的課本。我們要投入更多的思考,將歷史文脈與新的生命融合,賦予城市新的特色內涵,讓歷史延續。
3.1 歷史環境中新建筑設計原則
歷史環境下的新建筑與舊建筑是共生關系,新建筑的設計是“帶著鐐銬跳舞”,要按一定的原則去進行設計。
1)從城市設計的角度——整體性原則。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城市要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在城市建筑設計這一方面,在解決建筑的功能、結構、經濟等問題的同時還要它與周圍城市街道、舊建筑保持整體性的統一,從歷史環境的文化內涵中來找出可發展的新形式,使其具有不同的表現力且不違背整體的形象,新老建筑共同構成城市統一風貌。2)從城市的歷史角度——尊重歷史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歷史建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城市的易識別性,形成明確的城市形象。新建筑不應該破壞歷史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在我們設計新建筑時,為了保證歷史建筑在城市空間中的標志性地位,我們通常把新建筑作為輔助來陪襯歷史建筑,新建筑設計時在體量、高度上要有節制,同時要保證視線不會破壞歷史建筑,保護歷史環境的原有空間及肌理的完整性。
3.2 現代建筑在歷史環境中的設計手法
城市的環境涉及到物質功能、歷史、人文等方面,城市歷史的環境涉及到的更多。所以,在歷史環境中的新建筑設計手法是很復雜的。1)城市肌理織補。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更新,城市的空間肌理在不停的產生新的改變。我們的設計是要保證城市肌理的完整性的,所以設計時采取城市肌理織補法,城市空間深層結構的形態依據就是延續城市的空間肌理。城市肌理給建筑設計提供一個切入點,引發建筑師的創作靈感。城市肌理織補的成功案例有理查德·邁耶的西門斯辦公大樓,它以一種新的姿態被納入原有街道。2)借鑒歷史傳統。既然歷史建筑無法移除,那么我們在進行新建筑時就要借鑒傳統建筑的精髓,隱新于舊。借鑒歷史傳統的方法有復古、仿古、簡化、變異。復古與仿古以歷史建筑為底本進行新建筑的設計,這樣可以使新建筑與歷史建筑得到統一。簡化和變異是指新建筑與傳統建筑的展示形式和特性有直接的關聯,達到似曾相識的效果,與歷史環境協調的同時也沒有破壞歷史的真實性。3)化整為零解決整體沖突。解決現代建筑大體量的特征與舊建筑的矛盾的很好的一個辦法就是將建筑形體化整為零,在體型和形塊上對完整的大體量建筑進行改變與收放。保證整體的舒適性的同時呼應歷史環境。我們可以把新建筑的里面分幾個段落,也可以把建筑分為不同的體量,使建筑與周圍及大環境呼應協調。
歷史環境中的新建筑設計的關鍵在于不破壞歷史環境的整體性的同時還要保護具有歷史價值的舊建筑。在新建筑設計時可采用城市肌理織補法,借鑒歷史傳統,化整為零解決整體沖突。
The new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historical environment
Jia Jianjun
(ShanxiJinshetuofanArchitecturalDesignConsultingLimitedCompany,Taiyuan030013,China)
According to the shortage of new buildings in histor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and principle of new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from the city texture darning, learning from the history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orm break up the whole into parts and other aspects, elaborated the design method of new architectural in historical environment, made the new architectural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coordinate unifie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urban texture, history and culture
1009-6825(2017)09-0011-02
2017-01-17
賈建軍(1980- ),男,工程師
TU20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