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富瓊
摘要:近年來,利用“一事一議”、美麗鄉村財政獎補資金參與農村公益設施建設,是國家政策向農村傾斜的具體體現,方便了農民生活和生產,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擁護,但由于意識差和制度不夠完善等問題,公益設施損壞現象比較普遍。本文針對這些問題,從解決意識和完善制度等方面做些探索。
關鍵詞:公益設施; 運行維護;途徑探索
農村公益設施是指利用中央與自治區“一事一議”等財政獎補資金新修的農村公路、農村灌水水渠、村級小型水利、污水處理、村內美容綠化亮化、文體設施、群眾休閑等設施。2009到2016年,桂林市各縣區共投入資金38.44億元(中央與自治區補助13.5億元、縣區級配套7.43億元、帶動社會投入17.51億元),新修村級公路、農村灌水水渠、農村小型水利、安全飲水管線、排污治污設施、綠化、亮化公共活動場所等公益設施,累計直接受益人口1332.74萬人次,極大改善農村交通、灌水、用水、用電、治污和農村生態環境,方便了農民生活和生產,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但由于重投入、輕管理,重使用、淡管理,主體責任不明和維護資金投入少等因素制約,公益設施損壞現象比較普遍,有的已經嚴重到需要重修才能投入使用。
一、桂林市農村公益設施建設現狀
桂林市共11個縣2個城區4795個行政村利用“一事一議”和美麗鄉村財政獎補資金投入到農村公共事業設施建設,涉及農村人口393萬人,直接受益200萬人。據統計,共新修農村公路16641公里,橋涵482座,各縣農村通達率98%,徹底改變了以往農民群眾出行難和農產品及生產物資運輸難的舊面貌。新修農村灌水水渠782.3公里,其他水利設施134個,較大改善農民的耕種環境。新修農村安全飲水管線2230公里,村民飲水衛生飲水安全得到了保障。新建污水處理等環衛設施394個,垃圾收集點6785立方米,公共廁所85座,減少了各類排污,保證了農村的環境。村內綠化花池14735平方米,公共活動場所230615平方米。農村亮化美化得到了加強。另外還建設村民休閑場所、村級辦公場所、體育活動中心等公共場所,基本的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已經具備,村民的生活條件得到提升。近年,桂林市共有2個美麗鄉村項目通過國家級驗收,多個項目通過自治區級檢查驗收,多個項目被上級評為優級項目。
二、存在的問題
(一)運維資金投入不足,少數公益設施損壞比較嚴重。一是政府資金投入不足。農村公益設施的后期運維需要資金的投入,但政府在建設的初期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對后期管理的資金投入比較少,大多數地區沒有投入。以桂林市為例,近8年來,桂林市農村公益設施建設上級投入資金13.5億元,而運維資金只投入0.14億元,僅占1%。二是社會籌資難度大。在農村,新建公益設施,通過宣傳,比較容易吸引大家籌資,但項目建成后,項目后期的運行管理,大家熱情都不高,籌資難。三是村級集體資金投入不足。大多數村沒有集體企業,沒有集體收入,沒有集體財產,村級集體經濟力量薄弱,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主要依靠上級轉移支付補助資金,沒有資金用于建后運維。
(二)設計有缺陷。以農村公路為例,農村的公路當初的設想是方便群眾出行,單個項目預算一般控制在10萬元以內,最多不超過30萬元,公路寬度要求3.5米左右,厚度15至20厘米,主要考慮承載10噸以下小型貨車和7座轎車以下交通工具通行。隨著國家惠農政策增多,各地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增多,當地或外地的運輸車輛增多,超重車輛也比較普遍,公路損壞較快。
(三)維護意識不強。一是受重投入輕管理的思想誤導,基層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一些地方的基層干部把公益設施建設當成一項政績工程抓,缺乏維護意識,一旦考核或驗收后便不愿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監管。二是村民維護意識薄弱。受傳統理念的影響,一些村民認為設施的建設者是國家,所有者也是國家,設施建后的維護就應該是政府和集體的事情,不愿意出資籌勞,出現“誰同意、誰拿錢維修”的情況,對于一些小破損也視而不見,最后小破損變成大損壞。
(四)權責不對等。農村公益設施建設基本由政府主導投入,村民積極投入建成,使用者是村級基層組織和村民,按暫行規定,公益設施驗收審計后交給農村基層組織,使用權也屬于農村基層組織,但上級并沒有按標準給予維護經費,又由于桂林市各縣區農村地屬偏遠山區,基本上無村級集體經濟、無集體經濟來源、無其他資金來源,無資金投入到項目運行維護中。
(五)考核機制不全。很多部門在建設項目完工后并沒有出臺相關的后續維護辦法,導致項目有人建設沒人管、前面建設后面壞、環境衛生邊治理邊污染。或者是有相應的建后管理考核機制,但由于大多數農村地處偏遠,山路崎嶇,很多年終的考核不能實地開展,很多工作的考核是根據鄉鎮有關部門的匯報進行,很多鄉鎮干部存在做“老好人”的現象,匯報往往是虛實結合,并不能如實反映,考核機制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建議
為了保證公益設施正常運轉,發揮最大使用效益,需從制度建設、觀念和管理模式更新、資金投入等方面入手。
(一)完善制度建設,明確責任主體。一是完善相關制度建設,徹底改變重建設輕管理的局面。二是明確責任主體。政府要充分發揮原有農村綜合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的組織協調作用,加強對公益設施建后維護的領導,積極探索建立農村公益設施建設維護的長效機制。明確國家、地方政府以及村民在村級公益設施建設與管理的事權,使事權與責任相統一。在產權問題上,可以根據投入的比例來明確。屬于國有資產的,由鄉鎮人民政府管理,屬于集體的,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屬于農戶家庭資產的,由農戶自行管理。
(二)創新管護模式,提高效益。結合實際情況,可采取多種管理模式。一是專業維護模式。如對于一些管護難度較大的通村、通鄉公路,可以由鄉鎮和縣主管部門納入農村公共服務范圍,落實專項資金,明確管護主體,并將公共設施管護事項納入全市各縣農村公益服務項目,給予一定資金補助。二是市場化維護。對于垃圾處理等項目,村級組織或政府部門通過公開招標、定向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服務,委托專業公司或者個人進行管理。實行企業化管理和商業化運作。三是村民組織管理。充分發揮村民或村級組織力量,對村級公共設施進行就近就地管護。如村級公路,每村可在公路的出入口,設立明顯的限載標志,超重或超高車輛一律不得駛入,豐收季節,可利用農用車輛分批將農作物運到大路集中再裝載,從而減少對村級公路的損壞。
(三)加大運維資金投入。一是加大中央與自治區級資金投入。目前,運維資金只在部分縣部分項目中試點,標準為每個項目4萬元,縣區配套1萬元。建議加大試點范圍,標準以三年農村綜合改革經費為基數,按基數的15%左右安排經費預算,各縣區在上級的預算經費中,另安排10%的配套資金,專款專用,專門用于農村公益基礎設施的運營維護。二是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各地要利用宣傳媒體,對公益設施建設多宣傳,并對后期的維護困難常宣傳,使這項公益事業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從而達到動員當地合作社、民營企業、個人積極捐款。三是村集體經濟投入。有收入的村集體,每年要從村集體收入中安排一定數額的公益設施管護資金,財政將補助項目工程建成后通過承包、租賃、拍賣方式籌得的收入,優先用于項目后期維護。四是投工投勞。各村委會充分發揮“一事一議”村民參與的優勢,組織受益農戶投工投勞,參與公益性設施運行的管理維護。
(四)納入考核體制,獎優罰懶。各縣區的鄉鎮人民政府要做好本行政區域內村級公共設施運行維護的指導和監管,負責本轄區內維護資源、維護人員、維護經費、維護模式的整合與落實,制定運行維護管理的日常工作制度與績效考核辦法。縣區相關部門要組成檢查小組,經常對各個村實行檢查,如一年檢查三次,三次都出現情況的,應采取雙倍扣分機制。年終根據各維護人員的維護工作情況、考核分數,對考核開展好、程序規范、成效明顯的村鎮,加大獎勵力度,在后續項目的安排上給予優先;對工作不力、程序不規范的鄉鎮,減少安排或者不安排;對弄虛作假騙取項目資金的行為,按照有關規定嚴肅處理。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財政局農村科)
責任編輯: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