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泉
摘要:近年來,貴州省因地制宜實施培訓項目,拓展致富渠道,打造地方品牌,借力“陽光工程”、“春潮行動”、“雨露計劃”等措施,相繼培育了“貴州師傅”、“黔東技工”、“梵凈廚師”、“金筑保安”等一批培訓輸出品牌,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文在總結貴州省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實踐的基礎上,針對目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大量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成為城鎮建設、創造社會財富、促進經濟發展的一支新生力量。然而,農民工技能缺乏、素質不高等問題,直接影響農村人口轉移,無法確保在城鎮穩定就業。因此,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在經費、規模、方式等方面統籌兼顧,成為新型城鎮化面臨的現實問題。近年來,貴州省因地制宜實施培訓項目,拓展致富渠道,打造地方品牌,借力“陽光工程”、“春潮行動”、“雨露計劃”等措施,相繼培育了“貴州師傅”、“黔東技工”、“梵凈廚師”、“金筑保安”等一批培訓輸出品牌,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貴州省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基本情況。貴州省把提升農民工職業技能作為推動勞務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以培訓促輸出、以技能促就業、以創業促發展,目前共有8.9萬人次接受科學知識培訓、3.86萬人次獲得技能等級鑒定,實現勞務收入突破60億元大關,人均勞務收入凈達1.28萬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以上,勞務收入撐起了農民收入“半邊天”。從2009年至2016年,僅省總工會女職工委員會就連續7年聯合貴州利美康光彩職業技工學校,舉辦為期兩月有美容美發、電工焊工、家政服務等內容的免費技能培訓班,幫助3000余名16歲至50歲有進城求職愿望的農民工提升創業就業能力, 2500余人順利圓夢、就業率達85%以上。
近年來,貴州省把新生代農民工、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等作為重點培訓對象,增強了培訓技能的實效性,提高了職業介紹的成功率。2015年,全省培訓農民工5.7萬人、促進就業3.1萬余人,以發放近500萬元貼息、撬動銀行2億多元貸款方式,扶持返鄉創業農民工示范企業100戶,帶動返鄉農民工就業7000余人,督促企業為85.89萬農民工參加了工傷保險,各鄉鎮街道和規模以上企業職工服務幫扶站實現100%全覆蓋。2016年,《貴州省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規范化技能培訓實施方案的通知》(黔府辦函〔2016〕103號)提出,“圍繞5個100工程、5大新興產業等,在5年內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實現全員專業規范化實用技術培訓”,擬定培訓30萬人,實際培訓35萬人。
通過培訓,農村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實用技能,實現了“培訓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戶,創業一人、帶動一片、激勵一方”的目標, 為全省決勝“十三五”與全國實現同步小康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主要做法。貴州省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使用、各記其功”的原則,加大投入、整合資源,強勢推進民工培訓。一是把“陽光工程”、“春潮行動”、“雨露計劃”、“加工儲備”等培訓納入當地整體計劃實施,職院、技校全部放進各地定點培訓機構并安排指標,結合農民工不同需求類型分類實施。培訓對象以新生代農民為主、培訓領域以大容量行業為主、培訓內容以企業需求為主,突出技能實訓、素質培養。二是各地統籌就業資金安排不少于20%,用于職業培訓、納入人社惠民工程資金監管網并加強職業技能鑒定,多元培訓。三是出臺推動全民培訓、促進社會就業的政策,科學制定機構資質認定辦法、培訓效果考核辦法、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設立創業獎勵資金、爭取項目民間資金,對農村轉移就業貧困家庭技能文化類型勞動者開展轉移就業勞務品牌培訓,對有創業愿望的復退軍人開展創業就業職業技能培訓,對初高中畢業未能繼續升學的開展學制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對未被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正式錄用大中專生開展加工儲備式訂單型培訓。
同時,把農民工較為集中的鄉鎮街道社區、經濟開發區、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及建筑項目、交通運輸、旅游商貿、家政服務、物流快遞、勞務派遣、民族手工等區域行業作為重點,摸清底數、分解任務、制訂計劃、建立臺賬,精選師資強、實力厚、信譽好的培訓機構,專業實施、確保實效;加強培訓督促檢查,建立學員溝通平臺,發放民工調查問卷,作好詳細檢查記錄,及時反饋監管信息、評估培訓效果;探索推廣網上申請、手機APP、就業窗口、工地集中、村居登記等方式,暢通農民工培訓入會渠道;開辟宣傳專欄,進村入戶講解,趕集發放資料,擴大農民工培訓影響力。
(三)取得成效。按照《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貴州省實行政府機關、用人單位、民工個人共同負擔培訓投入機制,財政每2年安排一次并增加投入。相關部門分門別類地對特色行業、優勢工種開展科技帶頭人、崗位能手、專業技工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建筑、汽修、電焊、挖掘、家政、家電、美容美發、養老護理、財會微機等一系列科目,成為貴州勞務培訓主打課程和農民工從業就業的主要技能。截至2016年11月,省工會培訓發展新會員100萬人以上,其中培訓農民工新會員80萬人以上。以銅仁市碧江區為例,目前已開辦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31期40個班2010人次,安排資金300萬元,開設電子商務、創業就業等10個專業,促進穩定就業1507人、就業率達75%以上。
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視野狹窄、工學矛盾,存在夠用就行的思想。部分民工思想觀念陳舊落后、視野較窄,看重眼前利益,認識不到提高技能對找工作、增加收入的重要性,不愿主動學習提升,存在“夠用就行”的思想;有的農民自身水平有限,又從事勞動密集型行業,認為沒必要花錢費時培訓,雖說有政府補助免費,但培訓的工時、資料費、交通費、食宿費等直接成本和受訓后放棄就業機會的機會成本,合計后覺得不合算,因而不愿意參加培訓。
此外,工學矛盾突出,農忙時要農產耕作,農閑時要外出掙錢,進城找合適崗位不易,讓農民放棄工作參加培訓也不現實。
(二)單位:政出多門、條塊分割,缺乏必要的統一協調。各部門均有農民工技能培訓任務,人社、農科、扶貧、工會等部門從各自業務出發開展培訓,強勢推進農民工轉移就業。但部門之間方式不同,條塊分割,缺乏必要的統一、協調和銜接,不能有效結合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社會發展來開展培訓,造成種類繁多而資源浪費。培訓機構與用工企業缺乏對接,開設項目與市場結合不緊,農民工參訓后不能就業或發揮作用不大,影響其積極性。當前農民工外出務工多為熟人介紹,游離于就業服務體系之外,培訓機構很難掌握實情并制定市場需要的培訓計劃。
(三)經費:政府買單實則差額撥款,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貴州省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產業結構對技術型工種需求量大,有一技之長農民太少。對此,該省啟動由政府買單的農民工培訓計劃,除中央轉移支付一筆錢外,還拿出一定自籌資金開展技能轉型、工種轉變的行業培訓,針對性強,還有激勵。然而農村人口多,民工培訓需求與政府能給的資源存在巨大供需矛盾,用人單位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愿多投資,這對打工收入低、養家糊口難、再付培訓費的農民而言,參加培訓困難不小。培訓資金的缺乏,嚴重影響定點機構培訓的積極性。有的地方雖較早培訓民工,但時短次少、無科學指導、無就業方向、難解決問題;有的地方將培訓直接甩給企業、差額撥款,而企業擔心培訓后農民工流走或被挖,培訓的積極性不高。
(四)質量:有待提高、內容單一。培訓農民工職業技能,既可增其謀生本領、提升薪酬待遇、穩定就業創業,又能為技能人才隊伍補充新鮮血液、貢獻后備力量。進行道德法律、社會風尚、權益保護等知識教育,使其遵紀守法、安居樂業、融入城市,更能促進社會大和諧。因此,農民工參加技能培訓更愿接受效果切實的實踐培訓,當前重理論輕實訓的教學方法、技能考試,未能周全考慮農民工的知識水平、生活習慣、接受能力,傳統的縫紉編織、清潔工人等行業無法滿足農民工需求,而新興電商、旅游產業培訓對學員要求較高、周期又長、難有實效,因而對象分散且流動性大、約束力不強且收效慢,農民工教育培訓的質量難以保障。
三、加強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建議
(一)加強宣傳,提高認識。改“要我培訓”為“我要培訓”,滿足內在需求。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科學指導,廣泛宣傳,千方百計調動農民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主動性、認同感。成立服務隊,深入各村組,開展入戶調查、發布手機短信、分析當前形勢、免費提供咨詢、指導創業就業;充分利用報刊雜志、廣電網站等媒體,宣傳培訓政策,報道典型事跡,獲取用工信息。如報道“創業之星”先進事跡,邀請“星級家政服務員”、“金牌月嫂”與培訓學員座談交流等,鼓勵農民工參加培訓,形成良好輿論導向,引導樹立“知識改變命運,技能成就夢想”的市場化就業意識。
(二)供需對接,突出實效。
一是將培訓與就業融合起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民工意愿為準繩,按需開展培訓。通過召開勞務洽談會、聘請勞務聯絡員、外派勞務調研員、走訪聯誼名企業、設立派駐辦事處等措施,加強勞務對接、合作外派勞務、開拓勞務市場;根據用工需要、崗位要求,深入開展以需定培、以培供需,定向輸出、定崗就業的訂單培訓,形成培養、就業、保障三位一體農民工培訓模式。
二是突出技能實用。本著干啥學啥、缺啥補啥、差啥練啥原則,把發展農民工技能特長與農業生產、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廣泛開展特色農業從業技能培訓,大力培養土專家、“田秀才”式的新型勞動者;采取一技一能、脫產業余、系統培訓相結合的模式,合理設置培訓項目,細化學制,開課堂于工廠、車間、田間、地頭,因地制宜上門傳授,走“農業職業技術培訓、二三產業技能培訓”并舉的路子。對“文化較低收入不穩”的農民工,要培訓“實用技術”;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農民工,要培訓“創業就業”;對“掌握初級職業技能”的農民工,要培訓“職業技能”。增強培訓層次多樣,拓展培訓深度廣度,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借力現場演示、實地操作等實訓方式,提高農民工的實際動手能力、科學生產技能、綜合文化素質,實現高效率工作生產、高質量就業創業。
三是合理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春節前后農民工返鄉高峰期,廣泛開設有助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技能課程,讓農民在節后求職中爭取主動、提高薪酬、提升價值。四是開展全民創業行動,聘請專家提供指導服務、項目論證、決策參考等“一條龍”服務,助其自謀職業、自主創業、聯合創業;廣泛組織有創業愿望的返鄉農民工參加培訓,學習創業理論、設計創業計劃、開展創業孵化、掌握創業要領。
(三)理順機制,加大投入。針對當前“多頭管理、各自為戰”的農民工培訓現狀,要按照政府主導、個人自愿、市場運作、各方參與的原則,以實際、實用、實效為基準,整合各方教育資源、合并相同培訓項目、統一制訂培訓計劃、擴大農民工培訓規模,以此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加技能含金量、降低培訓成本。要建立政府統籌、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良性競爭、運轉靈活”培訓體系,推行集中統一、規范有序、管理服務的“聯席會議、勞務開發”服務制度,完善政府機關、用人單位、民工本人的共同分擔、多元投入資金政策,發揮更大的社會效應。
要以用工地區為主、由政府機關出面,勞動部門針對地方經濟發展、基礎建設需求設置培訓內容,各級財政要按規定從就業專項資金中安排培訓資金,合理確定補貼標準,專款專用提高效益。要充分調動知名企業、開明人士、其他力量籌資參與的積極性,建立多元化農民工培訓投資體系。
要考慮農民工自身文化程度,分類分工種因人施教。
(作者單位: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人民政府督查室)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