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麗


黃文華,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南方醫科大學醫學3D打印研究所所長、解剖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基礎醫學院院長,首屆“中國青年解剖科學家獎”獲得者。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基金重大儀器專項、國家“863”計劃以及其他省市級課題40余項。現任廣東省3D產業創新聯盟副理事長、中國5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生物醫學會理事、SICOT中國部數字骨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數字骨科組副組長、中國解剖學會斷層影像解剖學專業委員會、臨床解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轉化醫學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解剖學會理事、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中華顯微外科雜志》編委。在國內外刊物發表科研論文200余篇,其中SCI收錄40篇,授權專利3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一等獎等。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一項工程科技創新,可以催生一個產業,可以影響乃至改變世界。”3D打印技術正是這樣一項工程科技創新。3D打印對于傳統工業來說是一次革命,同時,它也給醫療行業帶來深遠的影響。
黃文華,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這些年來,他一直致力于將3D打印技術融入到醫學發展當中。
志在“3D”
3D打印技術又稱“快速成型”“增材制造”,已廣泛應用于航天、汽車、玩具等制造領域,有別于傳統的制造工藝,可快速生成復雜的幾何實體。隨著學科的交叉滲透,3D打印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逐漸成為新的焦點。在黃文華看來,3D打印技術與醫學具有天然的親和力,通過個性化定制能夠為患者“量體裁衣,度身定做”。
聽起來玄幻,可就在2015年,康裕建教授就成功制造出了全球第一個3D打印人工心臟,并最終移植到了豬的身上;而黃文華團隊的3D打印技術在骨科的轉化應用也早已開展得如火如余。
2014年年初,廣東成功實施了世界首例“髖臼骨折3D打印腹腔鏡輔助下內固定術”,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重視,黃文華也參與了這一“世界首例”的設計。更值得稱道的是,他用3D打印技術輔助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的研究,規范了手指再造手術標準化流程,解決了以往手術精準性低、并發癥多、再造手指外觀不理想、再造指功能不滿意等問題。該技術還進行了進一步的延伸應用,創新性地實現了單手5指脫套傷一次全形再造5指,該項技術已在國內多家醫院進行推廣應用。
“醫學3D打印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打印設備及新材料的研究,金屬打印、生物打印的出現無疑為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這也是目前應用的熱點,同時也是研究的難點。”談及3D打印的未來,黃文華這樣說道。
創傷修復者
“面向國家對創傷修復與治療的重大戰略需求,針對當今社會嚴重創傷多發的特點,圍繞創傷主題,我將再生醫學及創傷修復機制研究確立為研究方向之一。”黃文華說,要想提高廣東省的創傷救治能力,平臺水平是關鍵,在這方面黃文華貢獻諸多。他建設了“南方醫科大學3D打印服務公共網絡”以及“南方醫科大學醫學3D打印研究所”,依托于此,構建了以臨床應用解剖學、數字醫學、醫學3D打印為核心的技術平臺。該平臺的建設極具意義,一方面,通過“臨床需求—服務平臺—臨床應用”的雙向聯動機制,面向臨床醫療機構提供虛擬仿真設計、3D打印、醫療器械創新設計等技術服務,滿足個性化醫療需求并拓寬醫學3D打印技術的覆蓋面;另一方面,通過平臺建設及應用可充分了解醫學需求,有針對性地完成目標數據的積累和研究,培育并擴大3D打印技術的醫療市場。
在醫學3D打印臨床應用平臺建設的基礎上,黃文華又依托廣東省創傷救治科研中心及下屬的60余家臨床基地,與創傷外科、矯形外科、神經外科、肝膽外科等廣泛合作,以滿足現代醫學個性化、科學精準的治療要求為目標,開展了相關技術在創傷救治領域的應用研究和醫療器械的創新研制與產業化,收獲了不少的成果。他參與開發出了多模態人體結構數字化建模技術、醫學生物力學標準化檢測技術、組織工程構建與檢測技術、組織修復材料構建技術等。同時,黃文華還聚力高端核心技術產品應用轉化,通過整合工藝、材料、應用產品研發三個方面展開3D打印基礎應用研究,推動了創傷救治醫學的轉型升級。
“創新”園丁
從師從我國數字人和數字醫學的開拓者鐘世鎮院士,到如今的桃李滿園,黃文華已經成長為一位優秀的師者。目前,經他指導的大部分學生都已成為臨床和教學骨干,他參與解剖相關教材編寫數量高達35部,其中主編和副主編解剖教材17部。黃文華曾先后獲校級教學優秀一等獎8次、教學成果獎3次、南方醫科大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三等獎等榮譽稱號。2012年,他當選為南方醫科大學“南醫優秀教師”。
“要培養創傷救治新型人才”,由始至終,黃文華都堅持以此為培養學生的信條。為了踐行這一原則,他在教學上下足了功夫。他建設了醫學3D打印應用基地,緊扣醫學3D打印技術,營造新型技術的臨床轉化應用環境。不僅如此,他還將醫學3D打印應用基地變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教學工具”,建立起規范化的標準培訓體系,并結合南方醫科大學生命博物館精美的鑄型標本,對標本的可復制性進行了探索,將其教育資源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而對他來說,教學一樣需要創新精神。針對臨床教學及解剖基礎授課的需要,黃文華構建了基于正常人體結構數字模型庫,并在此基礎上主編了系統解剖學(iCourse)數字課程,把“基礎聯系臨床的重要性”直接“搬”到了教學理念中。他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經常從他校“取經”,曾先后前往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韓國亞洲大學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等進行學習和交流。“我會參考國外大學優秀的科研管理方法和研究生培養機制,并根據學科特點進行應用,從而來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