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發展模式早已進化,新興的創意農業不僅融合了文化、科技、服務等創新理念,也讓更多的有志青年人才主動投入農村郊區,用知識與創意“種田”。如今,科技的高速發展極大降低了農產品的投入成本及生產時長,而隨著各產業的融合與發展,農業與其他產業間的界限已經逐漸模糊,帶有高附加值的新型創意農業隨之而生,不斷地推動農業的轉型與發展。
何為創意農業,不僅是在農業生產到銷售的環節中不斷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更是一種新農業的發展模式,通過創意把文化藝術元素、農業科技技術、農副產品和農耕活動以及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彼此良性互動的產業價值體系,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開辟全新的空間,實現產業價值的最大化。
奇妙的創意農業
創意農業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西方國家興起,在飛速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革新,產生了多種多樣的農業經濟增長的創新方式,從創意途徑上來講可以歸結為五大類:科技創意、文化創意、服務創意、生態創意和融合型創意。
科技創意
科技創意在農業的應用中自古而有之,例如梯田、水車等古人智慧之結晶,不但提高了農作物的生產效率,如今也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2017年年初,桂林龍脊梯田景區就給村民發放了旅游收入分紅,高達500萬元,以鼓勵村民對梯田景觀的維護。
而現代科技推動下的創意農業,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更是將農作物徹底從地域的限制中解放出來,南果北種成為現實。北京市南宮地熱博覽園溫室公園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先進種植技術,應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無土栽培蔬菜、瓜果生產及觀光,將熱帶的果蔬花卉例如香蕉、芒果、紅掌等得以成功種植,并讓人們在北京就可以觀光、采摘來自世界各地的花果蔬菜,享受別樣的鄉村體驗。
文化創意
農業文化與中國人一同經歷了幾千年的變遷與演化,從游牧文化到農耕文化,和人們的生活緊緊相依,發掘農業文化中的特色創意,以及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在地文化,將會給創意農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創意思路。
日本稻田畫的風靡就是源自于對農耕文化的敬畏和對特色文化形象的選用,田舍館村是日本稻田畫的鼻祖,受到麥田怪圈的啟發,為了振興當地經濟,開發觀光資源,1993年該村村民開始制作稻田畫。出于對大自然和農耕文化的敬仰,稻田畫的所有材料及色彩構成均取自天然稻米,沒有印染顏料的存在;每年題材都不同,題材非常廣泛,既有日本著名的古代武將雄姿,也有哆啦A夢、漩渦鳴人這樣的動漫形象,一定程度上突出展示了日本浮世繪與流行動漫文化。
日本稻田畫的成功自然也吸引了國內不同程度的生硬模仿,其效果可想而知,關鍵在于未掌握稻田畫創意之精髓,未能在稻田的創作中充分融入文化形象與特色的在地文化。國內也不乏一些對傳統農耕文化及鄉鎮文化深刻理解的案例,曾經是吳冠中先生筆下的水墨畫江南小鎮,白屋連綿成片,黛瓦參差錯落,如今已在杭州市富陽場口鎮東梓關村的“農村回遷房”中變為現實。
從杭州市中心驅車不到一小時,這個細雨中的小鄉村就出現在眼前,懷著與城市全然不同的靜謐,隔著或墨綠或淡綠的隔離林與農田,遠處的一片白色建筑立于其間。而建筑價格的低廉及節假日火爆網絡與媒體,也讓這個被水田圍繞的江南小村獲得了較大的關注度和經濟收益。水墨江南的成功再現,不僅是建筑設計的功勞,更是東梓關村村民對地文鄉鎮文化與的強烈認同,讓這一處極具江南小鎮情懷的聚落充滿生機。
服務創意
創意產業蘊含以人為本的精神,是一種人本化的現代知識服務業。創意農業中的服務精神也是極其重要的因素之一,農業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原始材料,從本質上講也是一種服務,而創意農業把這種服務精神融入到對農業的多元化拓展中,便會有別樣的精彩。臺灣省的餐飲品牌“食養山房”便是本著服務與自然至上的原則,把傳統文脈中的花道、器道、茶道、文道、香道、佛道、樂理、光影效果等進行交互融合,形成尊重傳統文脈、基于傳統文脈的各種要素整合創新,創制出乎意料的品牌新境界。
說起“食養山房”,去過的朋友講起它都會嘴角上揚,如果把海底撈的服務比作馬斯洛需求層次中溫飽階段的高階,那么“食養山房”必然是處于頂層了:曾經有過所謂“輝煌成就”的設計師老板,在山野中陪你一起品茶悟道,沒有城市的喧囂,只剩下茶香墨韻與點點琴聲;沒有約定俗成的菜單,食材取自周圍的幾畝良田與清水池塘;沒有圍墻與隔間,只有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最貼近的交流。
生態創意
作為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農業的生態功能是其固有的功能。農業的生態創意包括景觀創意和生態功能創意。如利用水生植物進行水質凈化,利用色彩豐富的農作物進行景觀修飾與綠化功能等。在生態創意方面,尤其是與都市生活融合方面,日本的PASONA都市農場無疑走在發展的最前列。日本人力資源集團PASONA位于東京總部,PASONA的辦公大樓也被稱為“都市農場”,這里種植了超過200種生活食材,提供員工食堂的需求,并且由公司所有員工輪流管理,強調“自產自消”及“零食物里程”的概念。通過食材和植物的種植,讓這座擁有了50年歷史的東京千代田區舊大樓重新煥發了生機,春意盎然。
就外觀而言,辦公大樓就與周圍的建筑有著明顯的區別,像是披上了綠色的衣裳。進入大樓內部,與其外表一樣,滿眼可見令人舒心的綠意。大樓最下面兩層完全對一般民眾開放,一樓是花團錦簇的咖啡廳,二樓則有被綠意包圍的休閑室,三樓以上的辦公樓層,無論是電梯前廳、走廊、會客區,或是員工食堂等,隨處都可感受到花草與蔬果的存在。
融合型創意
融合型創意,顧名思義便是對數種具有明顯特征的創意模式進行結合,匯聚起來,并發揮綜合優勢,以達到更好的創意農業發展效果。
臺灣省的大湖酒莊位于苗栗縣大湖鄉,是當地鄉村的地標性建筑,以生產制造草莓酒為最大特色,也是亞洲第一個釀制草莓酒地區。作為農會轉型經營最為成功的案例,以地區農會牽頭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將價值鏈開發和品牌運作糅合在一起:生產、銷售、研發、推廣、文化創意、節慶休閑,環環相扣,將一個貌不驚人的草莓產業建設成如此龐大產業生態,10年磨礪年營業額過億,開創了無數商機。
整個館區內包括草莓文化館、溫泉會館和伴手禮館。草莓文化館共五層樓,有草莓產品展售區、DIY體驗區,草莓生態展示區,還有田野風味特色的餐廳及空中花園,忠實展現了大湖地區獨特的草莓文化。溫泉會館整合地區溫泉資源,以自然、生態為經營理念,為游客提供休閑、放松及度假體驗。伴手禮館提供各類以草莓為核心的加工及創意產品,可謂琳瑯滿目,令游客流連忘返,這種融合型的創意農業發展模式,不僅可以集中體現在地農業文化的繽紛特質,也可以聯動發展鄉鎮經濟、大規模帶動就業和提高農民整體經濟收入。當然,政府的政策與財政支持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目前發展的局限性
創意農業在祖國大陸的發展,讓更多的鄉鎮有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也進一步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水平,當然也存在著局限性。
項目定位不明,導致創意農業同質化現象嚴重。目前國內大部分地區創意農業文化的挖掘普遍不夠、對文化意象的提煉存在隨意復制和照搬照抄,且文化意象在一、二、三產中的體現較少。這種文化創意上的不足導致創意農業項目本土特色不明顯,全國各地創意農業項目存在原樣復制、相互模仿,照搬照抄現象嚴重,同質化現象嚴重,布局不合理。當前的許多農業創意園要不停留在旅游觀光、婚紗攝影、采摘垂釣、美食品嘗等休閑活動上,要不只側重科普觀察、戶外教學、生態解說等教育層面,整體創意活動使游客對農業的體驗深度不足,尚缺乏精神創造層面的體驗。
產業鏈條較短,缺乏延伸產業鏈條的創意及產品。由于缺乏整體規劃和科學論證,許多創意農業基本處于隨意開發的狀態,造成創意農業園區與當地農村村落建設的有機銜接尚存在較大的反差和不協調。創意農業與農村生產、生活、生態資源的整體有效對接不夠,創意農業的特色風采、特色風格、特色風貌、特色文化內涵、特色藝術形象、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地域藝術形象等都遠未得到整體顯現。缺乏產業引領和指導,創意農業仍然局限于農業自身生產的局部過程創新與改造,沒有延展到其他產業,也缺乏其他行業的生產要素流入,致使農業生產活動和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的綜合效能難以有效發揮。
品牌意識薄弱,缺乏較有影響力的創意農業品牌。創意農產品是從創意農業中衍生出來的農副產品,具有個性化、創意化、品牌化、規模化,產品美學與價值突出、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等特點。由于大部分地區創意農業主體認知不足,仍將創意農業等同于休閑農業,沒有將創意的理念貫穿于農業發展的全過程。塑造創意特色農產品、農業品牌意識和系統化對策尚顯不足。目前市場上的創意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認可度普遍不高,更鮮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新技術產品品牌和馳名商標品牌。
復合型人才匱乏,缺少專業的創意與策劃團隊。由于創意農業發展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創意農業發展不僅需要政府投入與科技支撐,更需要專業的創意農業經營運作人才支撐。而現在創意農業的主體人群幾乎都是從傳統農業轉型而來,普遍缺乏管理、營銷觀念。既懂農業,又懂創意、懂技術、會管理、知營銷的復合型人才更是極具匱乏。目前,從事現代創意農業項目策劃、價值分析、市場定位、設計建造、創意培訓到招商營運的農業創意專業團隊極少,特別是缺少能夠開發普通消費者創意潛能的專業培訓組織和培訓隊伍,尚難以運用綜合各產業、各專業的最新技術,以農業生產過程或農產品為素材,開發出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藝術水準的創意農業產品。
國有資本一家獨大、民間資本介入不足。很大一部分創意農業園的主體均為國有資本。國有資本、一家獨大、民間資本介入不足等原因也是制約創意農業發展的軟肋。創意產業要發展,資金投入是重點。創意產業投入不足,以政府投資為主,投資主體相對單一,不利于長遠發展。
創意與農業的結合,不僅限于農業的范疇,用創意改變農業經濟方式的同時,也在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創意更像是一幅精美的畫軸,連動著科技文化等多種元素的融合與匯聚,讓農業繼續續寫著不變的傳奇。當創意農業這樣發展的時候,是否對新型的農業模式充滿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