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章,作者重點描寫的是事物的形狀、姿態、色彩以及其動靜變化等,令我們產生霧里看花般的感覺。其實這些描寫是暗藏玄機、隱含密碼的,因為作者把自己的理想、追求等寄托在某個具體的“物”上(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樹木、山水、名勝古跡或是某一具體的物體),這個“物”往往具有某種象征意義,成為作者的情感的寄托,即意象。作者的“情”便借助于這個具體的“物”表達出來,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使表達更巧妙,更完美。
如梅的錚錚鐵骨、浩然正氣、傲雪凌霜的精神,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之魂;蘭的幽雅空靈、不沽名釣譽的坦蕩胸襟,人們借蘭以抒發疏遠污濁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情感;竹代表不屈的節操、謙遜的胸懷;菊自古以來就被用來抒發高風亮節、清雅高潔的情感。
■
1.結合語境,揣摩含意。所考內容往往不是簡單的表層意思,而是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具體含意,如語境意義、比喻意義、特殊意義、言外之意等,一定要根據上下文,結合具體的語境,去細細揣摩并理解,千萬不要望文生義。
2.深入分析,挖掘內涵。這類文章的主旨,往往都較為含蓄隱晦,一般不會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通過描寫、敘述事物的特點來表達,所以就需要透過描寫敘述的表層,挖掘它的深刻內涵和意義。
■
1.把握作者的情感波瀾。借物抒情類散文著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有濃重的感情色彩,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作者一般通過以下三方面來展示情感波瀾。(1)作者往往借助畫面吐露真情,即寓感情于物象之中,以情為經,以詞為緯,織出充滿激情的風景畫、風俗畫、人物畫。(2)凝結作者感情的警句或表達中心思想的中心句反復出現,我們抓住這些語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脈絡。這種反復吟唱的語句既表明外在的抒情脈絡,也顯示出情感波瀾的起伏與跌宕,更傳達出作者內在的感情節奏。(3)作者情感的波瀾還往往通過欲揚先抑、虛實相生和濃淡相襯等手法表現出來,從而使全文立意深刻、構思新穎、語言優美、含蓄凝練,富有詩的韻味。
2.挖掘生活哲理。閱讀借物抒情類散文,要挖掘作品中蘊涵的深刻的生活哲理,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為基點,以發掘作品的哲理為目的。閱讀時,學習應從以下幾方面探尋作品所蘊涵的哲理。(1)名言警句。(2)品味篇末結語中探尋升華主題的語句。(3)從神話、傳說、典故的類比、象征等手法中探尋其蘊涵的哲理。(4)發掘作者在作品中賦予人或物的象征意義。比如種子象征頑強不屈、不畏強暴、堅忍不拔的斗爭精神,牛蒡花象征堅忍頑強、毫不屈服的精神,月亮象征光明、美好的事物,追月就是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
■
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各題。
一、茼蒿
□徐曉杭
秋天來了。菊花的蕾密密地爆滿枝頭,桂花的香恣意地四處流淌,菜園子里空空的,只有老而堅的絲瓜成了精,每天還掛在籬笆上懷舊。
在擇取了所有的故事和細節后,春天的序曲夏天的輝煌只剩下了半青半黃的提綱,枝枝蔓蔓地留在讀過的殘頁上。
霜凍來臨前,蒿菜落種了。沒有人問過它們為什么要生在秋天,生在萬物都結果的時候。
問誰,問上帝嗎?
蒿菜,學名茼蒿,杭州人又叫菊花菜。木屑一樣的籽,粗糙、干燥,風吹雨打日曬,撒在哪里都發芽。
嚴寒來了。浩浩蕩蕩的西北風凌厲如刀,在風的(甲)下,它們甚至沒有所有植物都要挺起的軀干,每一片葉子都從根上生起,卻毫不懈怠地上舉,你撐著我,我扶著你。
它們所有的驕傲都(乙)在冬天的綠色里,敦厚、坦誠,任嚴寒拍打,仍敞開著胸膛。
塵世間的每次召喚,它們都高喊著,雀躍著,一朵朵爭先恐后往前涌。選上的,以薺菜的做法,放在滾水里汆,擰干,切碎,和筍一起拌了,放在餐桌上,聊以解人思春之愁。
最粗壯、最飽滿的蒿菜走了,菜園子里一片狼藉。破碎的老葉、幼小的嫩芯們依偎在一起,守著它們的家。生活是不能輕言放棄的。
十天半個月后,它們又是葳蕤一片。命運之掌翻手為云覆手為雨,而蒿菜仿佛有無盡的生命力,前面的去了,后面的又來。
任用它們是多么省心的一件事啊,它們取之不盡,它們生生不息。
它們好像生來就是為了奉獻。可書上說,它們是一種菊科的草本植物,只是“嫩莖、葉可作蔬菜”。
是因為它們的無言,才沒有人尊重它們作為植物的權利嗎?
仲春,當它們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時候,它們的每根軀干才結上了一個小小的花蕾,蒿菜們那個高興啊,它們就像浩劫之后再次相逢在母校的學子,彼此相擁,欷歔感嘆。
風起處白發飛舞,沒有人在乎。怎么會在乎呢?那么多寒冷的日子都沒有哭,所有為生活的淚早已和汗水血水一起絞干了。
春風中,它們努力展平臉上的褶皺,像年輕人一樣開懷大笑,(丙)它們最后的金黃。原來,原來它們對生命的全部要求,只是開一朵花,小小的。
望著陽光下那片興高采烈的雛菊,剎那間,我熱淚盈眶。
(選自《中華散文百人百篇》)
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處的詞語,下列選項中最恰當的一項是()
A.吹拂潛藏綻放B.砍削潛藏綻放
C.砍削埋藏露出D.吹拂埋藏露出
2.從全文來看,茼蒿具有哪些可貴的品質?請簡要作答。
3.文章第十四自然段寫道:“仲春,當它們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時候,它們的每根軀干才結上了一個小小的花蕾,蒿菜們那個高興啊……”聯系上下文,請簡要說說“蒿菜們”高興的原因。
4.本文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茼蒿的復雜感情,其中有,也有。
5.請從文中摘錄一個你最喜歡的句子,并說出理由。
二、桂花
□肖復興
忘記了是從哪一年開始,桂花開時,她開始在信中夾一些桂花送給我。但肯定是她邁出學校大門到工作崗位以后。桂花是一種成熟的花,和秋天許多果實一起成熟才綻放在枝頭。從那以后,每年江南桂花盛開的時候,她都不會忘記寄給我一些桂花。那花香很是濃郁,未拆信,便香透紙背,彌漫四周了。
如今,還有多少成年人能有這種類似浪漫的情致呢?也許,只有她這樣童心未泯的孩子了。借助現代化的電話,大人們連信都懶得寫了,新年圣誕頂多寄一張畫面和賀詞千篇一律的賀卡,誰還會想到那三秋桂子,一片秋色?
八年前,小雯十五歲,是江蘇常熟的一個中學生,剛上初三,給我寫來一封信。那是她寫給我的第一封信,她的字娟秀,比一般同年級孩子的字要漂亮得多。大概是這個原因,當然還有她的班主任向她推薦了我當時寫的一本長篇小說,而這本小說是被好些老師禁止學生看的。為了向她的這位老師表示感謝,我給她回了一封信。我們長達八年之久的馬拉松通信就這樣開始了。
想想,這是一樁非常美麗的事情。八年的歲月加起來,是一條長長的河,流過了一段百花盛開的山谷;八年的信件加起來,該比一部長篇小說還要長了,而且,比小說還要真實可靠。她的信寫得比我好,不僅文筆好,更在內心世界毫無保留地袒露。她讓我感到世上居然還有這樣一份真情,這樣一份信任,沉甸甸地托付給你,讓你做人或者下筆都要珍重一些。
那時,我們素不相識,從未謀面,但她確實給予我許多,她把她的學習、思想、生活、痛苦、喜悅和幼稚的笑,同父母的矛盾和老師的事情,連同她自己朦朧的初戀……都委婉而細致地寫在信箋上。如果將八年來這一封封信連綴起來,是一個女學生青春期成長的小百科全書。她讓我看到比我小一半的今天的年輕人行為、情感、思維的軌跡。她讓我想到自己的青春,情不自禁作著對比,便常充滿有些顯得蒼涼的感慨,有時也心生羨慕,甚至嫉妒。
一晃,八年就這樣過去了,又到了桂花開放的時候,前些天,她來信告訴我她快要結婚了,她在信中說:“以前總是覺得婚姻是一件遙遠的事。不知不覺它卻悄悄向我走來,少女時代總是顯得那么美麗而短暫……”她說得有些傷感,但她說的是真實的。我向她祝賀的同時,真誠地告訴她:“青春不是一棵常青樹,該好好珍惜,莫像我們這一代,青春只剩下一個痛苦的回憶和象征。”
就在這封信寄出沒幾天,她打來長途電話,說是忘記在信里告訴我,今年是閏八月,江南的桂花到現在還沒開,這封信里沒法給您寄去,等桂花一開,我馬上給您寄去。她還想著她的桂花呢,只有她這樣的孩子還保留著這樣透明的心緒,愿她保留得長久。
(選自《文苑》2005年第1期)
1.文章第三自然段說“我給她回了一封信”,原因是什么?
2.文章第五自然段“便常充滿有些顯得蒼涼的感慨,有時也心生羨慕”中,作者為什么會產生“蒼涼的感慨”和“羨慕”的復雜感情呢?
3.讀了本文后,你認為與親人、朋友聯絡的時候是像作者那樣寫信好,還是用其他的方式好?為什么?
4.作者以“桂花”為題,有什么含義?
5.作者說“青春不是一棵常青樹”,一位名人卻說“青春是一棵常青樹”。你贊成哪種看法?為什么?
■
稻子,正是揚花灌漿的妙齡,名牌大學新生般躊躇滿腹;銀杏終于褪去一身濃艷,和藍天的高潔媲美;法國梧桐是老實人,沉浸在年代久遠的優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種鵝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無敵的位置;蘭花三七,極像熏衣草,卻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誠地朝往一個方向,像被一種崇高使命蠱惑;浮萍無根,卻有心有肺,掙脫著隨波逐流的命運;被踐踏的草,總是第一時間奮力挺直腰桿,掛著最底層最燦爛的笑;貪婪的蔓,不知羞恥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邊噬血,一邊甜言蜜語……
幾乎所有的植物,都攢足勁兒,在喊——我要生存!我要開花!我要結果!
甚至動物。幾只小老虎,眼睛都未睜開,拼命爭搶著媽媽的乳頭。
甚至那口奇異的千年古井,都像藏著無窮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過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將井沿繼續壘高,水會怎樣?
(選自蘇滄桑《淡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