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賢朝
【摘 要】閱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復雜心智活動,是語言和思維相互作用的過程。在基礎教育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教學重點,也是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的體現,更是學習理解其他科目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外閱讀 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15
本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面對學生的閱讀現狀,不得不為之感到焦慮。有一位語文專家曾經說過: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語文過關,既包括語言的因素,也包括思想和情感的因素。語文過關最基礎的指標是學生的閱讀量。閱讀指導的實施必須為學生的自身發展提供便利,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條件。語文教師應當也必須承擔起指導學生閱讀的責任。為了改善目前的高中學生的閱讀狀況,我認為必須以“內外結合,師生互動”的策略來指導學生閱讀,最終使學生達到“樂讀”、“會讀”的目標,從而邁進更廣闊的閱讀天地。
一、課外閱讀教學的指導思想
(一)摒棄功利,注重積累
閱讀實踐類似農民種地,但求耕耘,少問收獲。應該說,閱讀與做其他事情一樣都需要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目前對學生閱讀教學來說,不應是“深挖洞”,更應是“廣積糧”,閱讀量不夠,感性認識不足,哪來理性的飛躍。同時,閱讀之后不宜安排訓練題,讓學生們能夠以一種毫無功利的心態去閱讀,領會其中最直接、最單純的內容。
重視閱讀過程而相對地看輕結論,引導學生展開過程,并以言語的介入作動力不斷地深入,就一定能使學生既得到多方面的營養,又使閱讀能力不斷提高,以適應個體和社會的需要。教師可創設一種類似專題科學探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主動閱讀、探索、發現、體驗,對大量的語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創造力。這種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上的,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這種創設專題情境的閱讀活動更關心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二)淡化技能,培養心智
閱讀教學的重心應是在閱讀文本中點燃學生的感知想象力和思考創造力,照亮學生的心靈、釋放生命的力量。閱讀也講求方法技巧,但應更關注培養能力,特別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學生閱讀重要的是學會閱讀方法,養成閱讀習慣,而不是在閱讀中去記住閱讀文本分幾段、有什么樣的中心思想、有哪些寫作特點等結論。即淡化偏重形式的分析式操作,多強調進行領悟式閱讀。
(三)適當指導,加強對話
閱讀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別強調自主意識,是因為觀念意識是指導人們實踐行為的基礎,只讓學生懂得答案、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覺指導自己學習的個人觀念。通過學生的大量閱讀來認識體驗,而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這種閱讀活動學生是主體,教師不是不管,而是在整個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導在活動前,引在活動中,評在活動后。指導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間接暗示,教師適時適當指導,學生在教師高質量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活動任務,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教師的閱讀教學主要任務應該是積極主動參與,與學生一起閱讀、探討和交流,營造互動式、對話式的氛圍。
二、以課內閱讀能力的培養為基礎
(一)深入剖析閱讀結構
閱讀能力的核心是學生的語感能力,即對語言現象的感應能力。具體包括幾個方面:一是語言,語言是聲音的載體,是閱讀的外在表現,沒有實質內容,卻能在思想感悟中起到感染作用,它也是閱讀的一個環節;二是語義,即書面符號所代表的某種含義,它是閱讀的主要內容,學生要能在閱讀過程中快速、簡要地掌握語義;三是語法,它是語言賴以組織成文的規則,也是學生在考試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教師只有通過精心導讀,深入講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法能力。
(二)快速提煉和整合能力的培養
在高中語文閱讀能力提升中,既要有閱讀質量也要有閱讀速度,并能準確概括整個文章的含義。文章是信息的載體,在閱讀過程中,包括字、詞、句、語法、文章行文結構、故事情節、中心思想在內的諸多要素,許多信息需要在短時間內去消化、領悟。對于一篇文章來說,有的信息是輔助作用,需要閱讀者篩選有效信息,迅速而準確地提煉最有價值的部分。要善于將文章中的信息進行整合,時刻把握以下幾條:一是明確閱讀目的,將閱讀方向貫穿于閱讀活動的始終;二是形成對文章內容的辨析能力,高度概括文章梗概和中心思想;三是培養對文章語言的辨析能力,要能準確把握語句所傳遞的有效信息,并在通篇形成語言習慣。
(三)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分析能力是對閱讀材料中抽象內容進行概括、闡發的能力;綜合則是把部分結合成整體,將文章各部分、各要素的內在本質聯系起來。分析能力我們可以通俗地理解為閱讀理解,是高中階段語文題目練習的主題,分析能力的提高是學生長期閱讀經驗的積累和對作品背景、行文習慣的理解,需要學生具有很廣的知識面和對作品具有較強的理解把握能力。分析和綜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緊密結合,不能斷然分開。綜合是對分析的匯總,分析也要以事物的整體綜合內容為前提,這樣才可以使學生對作品有更深刻的認識。
總之,課外閱讀雖然很重要,但仍應立足于課堂、立足于教材,不能舍本逐末,脫離課堂、脫離教材來談課外閱讀。要使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必須得法于課內而受益于課外,課內閱讀是課外閱讀的起點,課外閱讀才是課內閱讀的延伸。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本好比一個鑰匙,學生拿了它去開其他的書庫”。葉老再三強調,語文教材是教學的出發點,而不是終點,從語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閱讀各種課外書籍,語文教材實際上是通向更多課外閱讀的橋梁。因此,只有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