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柱
【摘 要】生活化的數學學習資源大量地存在于學生的生活,數學已滲入各行各業,滲透到社會每個角落。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回歸生活,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關鍵詞】初中數學 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60
初中數學教學以“應用數學貫穿于整個初中數學教學的始終”作為指導思想,以實踐應用為主線,課堂上把所有知識點都貫穿于身邊的生活實例,讓學生深深意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聯系生活學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為此,教學中應應努力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堅持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思想
平時在備課和裁剪教材時盡量體現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的思想,從生活中選取素材,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需要,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能夠解決生活中有關的數學問題,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從中不斷積累活動的經驗。如在教學《設計中心對稱圖案》時,先布置學生去找一找身邊的中心對稱圖案。可以是校園里的建筑,可以是一些商標、店標等等;既可以讓學生在校園里去找,也可以鼓勵他們走上街道,去尋找生活中的美麗的中心對稱圖案。學生在找的同時自然的就會去辨別哪些是中心對稱圖案,哪些不是中心對稱圖案,對中心對稱圖案的定義與性質會有更好的認識,也帶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上課時把大家收集來的圖案逐一展示,并說說它們都代表怎樣的含義。學生在這動手與動口的活動過程中表現的很積極,真正的是全員參與。經歷了上面的一系列活動之后,自己設計圖案也就自然的過渡來了。體現了數學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利用中心對稱去設計班徽、路標等等。在教學時可以用生活化的數學激趣;可以選取學生身邊的生活問題為例題,讓學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可以把數學知識融入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會數學的生活化和生活里的數學。通過學習生活化的數學教學的有關理論,并做學習摘記。把優秀文章和教學方法、案例等推薦給其他教師,充分發揮集體的優勢,實行資源共享。掌握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更新和統一教育教學觀念;借鑒他人的教學實踐,不斷調整教學思路和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初步形成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思路。
二、結合數學教學內容指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設計教學內容和作業時,教師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把解決問題根據具體需要有計劃地安排于課前準備、課堂探索和課后作業之中,為培養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供了鍛煉的機會和必要的指導。
在課堂探索時,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以生活化的例子學習新知。如在教學《一次函數與方程、不等式的關系》時,創設了學生熟悉的情境來導入新課。例如,學校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大家乘坐的客車在公路上的行駛速度是a km/h,已知公路對客車的限速是80km/h,那么我們用什么式子來表示a?讓部分同學確定城市,一部分學生百度距離,教師限定時間或時間范圍,學生分析討論解答,從而掌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并且體會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
課后作業也可以出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題目,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用途。如在學生學習《黃金分割》后,讓學生去找找生活中的黃金分割,體會數學美;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的應用》后,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去測量學校的旗桿的高度;如在學習《位置的確定》后,讓學生把班級的每個同學的位置確定一下。
三、挖掘生活素材,提高學生參與度和課堂效率
討厭數學的同學一般是因為覺得數學枯燥繁難,為了使每個學生學好數學,學習過程要盡量生活化,數學課堂不應僅僅是學習的地方,更應是學生“生活”的樂園。而課堂教學是學習過程的關鍵,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設計生動形象、深入淺出的生活化語言,降低了難度,形象化的語言,讓學生倍感親切,加上與生活密切聯系,所以學生記憶深刻,學得扎實。使學生不再害怕數學,不會覺得數學難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模擬生活情境突破難點,達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目的,并利用自制學具激發學習興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做到學生能解決的堅決讓學生解決,凡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教師絕不暗示。經過實驗,現在學生能積極地投身于各種探究學習實踐活動中去,課前預習已不必教師專門布置,一部分知識上完,學生會主動有預習一部分的新知識,有些學生還超前預習。在學習中主動出主意、想辦法,解決疑難問題。在許多公眾場合,一些以前躲于人后、怕拋頭露面、羞于啟齒的學生與會有探究的欲望、交往的意愿、展示自我的渴望。
四、聯系生活實際,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開發教材潛能,創造性地用好教材。教材是教與學的依據,也是教學問題的題源。教材中的例題、習題是經過反復篩選精編而成,看似尋常,實則內涵豐富。有不尋常的價值和應用功能,教師要充分發揮、挖掘教材中例、習題的作用,在教與學中創造性地設置教學情景,并適時地“深挖洞”或“廣積糧”形成以問題為中心展開教學,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從對作業布置中求變,營造學生的創造性活動,例如:課后作業可以出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題目,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用途。如在學習《黃金分割》后,讓學生去找找五角星中的黃金分割點,體會數學美;又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的應用》后,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去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
這樣做,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感性認識,減緩他們在學習上坡度,對他們深刻理解單價、數量、總價三者之間的關系有很大幫助。再如學習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后,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的行不行?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找出鍋蓋、臉盆的圓心在哪兒;……這樣大大豐富了學生所學的知識,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周圍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并不神秘,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進而激起從小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促進學生的思維向科學的思維方式發展,培養學生自覺地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的意識。
總之,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應扎根于生活,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欲望,才能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才能提高數學學習效率,才能讓數學學習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