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
【摘 要】對初中學生閱讀教學的有效教學策略進行探索,有助于教師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方法,有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富于課堂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關鍵詞】閱讀教學 教學效益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96
為了響應新課改的號召,有效的提出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師必須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樹立新的教學策略,尋求各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如何來做呢?
一、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建立,是為了改善過去以老師為權威,改變以前教學采取“滿堂灌”的有效措施。在之前的語文教學中,不管學習基礎好的還是學習基礎薄弱的,都是一鍋煮。對于一些學優生來說吃不飽,對于一些基礎差的同學來說吃的太多消化不了,這個與我們新課改提倡的要讓學生共同發展的思想背道而馳。這樣的教學課堂,很容易讓學生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這樣一鍋煮的教學課堂失去信心,沒有激情。但是好多學生在老師的壓制下身隨而心違,這樣教學的課堂,根本達不到我們預期的效果。要想改變目前的這種課堂困境,教師就要轉變傳統教育的思想觀念。在教育教學的課堂上,我們要演繹不同的角色,我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引導學生科學掌握知識的領航員,更是學生的知心朋友。在語文教學的課堂,我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嚴師,而要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僅僅要在學習上關心學生,更要從生活上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慈母般的愛。只要學生對教師喜歡,就會努力地學習教師所帶的課,這樣我們語文教學的課堂又回到了它的真諦。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中,我們要把學生的發展放到第一位,也就是要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學習,養成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我們在讓學生學習的同時,自己也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為自己充電,用淵博的知識武裝自己,讓自己多才多藝,使其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讓自己脫離庸俗。毛主席曾經說過:“活到老,我們要學到老。”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如此,擁有了淵博的知識,才能永立時代的潮頭。
二、運用多元化的閱讀教學方法
一堂有趣的語文課堂閱讀,以保證課堂能順利進行為前提。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然而,目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效率低下的問題。如何更新閱讀教學理念,改善閱讀教學方法,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值得初中語文教師探討的一個課題。教學方法的恰當選擇和發揮是教師創造性和藝術性表現的主要形式,教有定則,但教無定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的實際條件、個人特長和教學風格,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上每一分鐘的作用。良好的教學方法是形成最佳課堂氣氛的重要保證,不斷變換教學形式有利于保持學習興趣。游戲是一種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最好的辦法,讓游戲走進我們初中語文教學的課堂,讓游戲與語文教學緊密結合,可以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或者教師講一個幽默的笑話,或者由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在游戲中學習語文,不僅陶冶了情操,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三、注重引導學生用好教科書
教科書不是擺設,也不僅是老師用來傳授知識的載體,還是引導學生搞好閱讀教學的重要載體。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多元化的時代,而語文學科作為母語教育,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方面,要深刻認識母語教育的特點與優勢,增強資源意識,讓所有適用的資源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服務。而另一方面,要清醒的認識到,教科書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課程資源,體現了課程目標和能力培養的要求,應以教科書為主,用好教科書。但是,如果把教科書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教科書,這樣的語文教學單薄、狹窄、封閉,容易脫離學生實際和沸騰的生活。而過多地引進其他課程資源,少用甚至不用教科書,活是活了,但教學輕飄飄,語文訓練難以落實,各項要求難以達到。正確的做法是,以教科書為主要憑借,適當引進相關資源,適當拓寬教學途徑與形式,加強課程資源的整合,在學好教科書、實現基本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學得更多一點、更活一點、更好一點。也就是說,課前課后可以在需要的時候適當的參考教學資料,要讓學生能動的利用資源,作為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鞏固的有效手段,堅決不做搬運工,變成抄寫資料的工具。
四、注重自主學習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學習閱讀的自主性”。這個方法和理念是培養學生學習閱讀的起點和基礎,是培養學生獨立研讀、理解、把握文章的過程。要讓學生反復閱讀原文,要邊讀邊想,要圈點勾畫,并在閱讀筆記上寫出感受、欣賞、評價之類的內容。研討要在自讀的基礎上進行,通過相互交流,質疑啟發,深化理解。在研討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起好組織、指導的作用,而且還要適時、適度地參與研討,不能把學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結論上“靠”,而要鼓勵思維的多向性和結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創新”是在自讀研討的基礎上,各人把文章內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經驗、文化內存、思想情感等聯系起來思考,通過比較延伸、聯想和推測,并用簡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這個環節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還要運用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等。這一環節作為高層次的目標要求,教學中可視教材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在研討、創新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引領作用,對學生的閱讀習慣、思維方式、閱讀體驗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必要時進行科學合理的糾正和引導,決不能無原則地對學生的思路、認識或見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總之,教無定法,但有常法,這個常法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利用盡可能的多的教學方法,提升閱讀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