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先
【摘 要】高中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素質,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高中語文教學不僅具有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教育的責任,更擔負著培養學生健康人文精神的重大使命。人文精神的滲透及培養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心理特點,合理優化教育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 人文精神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82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是一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統一特點的基本學科。語文課程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在語文知識講解中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素養;通過語文應用、探究等方面能力的培養,來促使其均衡又富有自身特點的個性發展。由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要求中可看出,語文教改的走向是跟循當代社會發展人文精神的要求的。在語文課程教學中體現出人文主義精神是當前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當務之急,而高中階段正式是實施人文主義教育、培養人文精神的最佳黃金時期。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
現在學生所用的高中語文教材是依據新課程的標準而改編的新教材,在其語文內容的選編上較為充分體現人文主義的價值取向。教材中所編入、所引用的文章,都是一種思想外化。在課程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優勢,利用其中所含的人文資源,進行人文教育,引導學生進入文章內部、讀懂讀透,深入領會課文的中心。高中語文教材就好比一座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文資源寶庫。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同時也就是在與富有豐富思想情感的先輩、哲人進行交流溝通的過程,從閱讀中吸收其內在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念,從而使自身受到相應啟發,自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關注社會,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美國教育家華特·科勒涅斯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劉國正先生也多次強調,“語文一旦與生活聯系起來,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學語文的渠道要拓寬,不能僅囿于有限的幾本教科書,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書。因此,我們在上好語文課的同時,應意識的安排一些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從中體察社會、體察生活,豐富人文情懷,提高對自身的認識,從而促進自身發展。例如:多讀名篇名著。我們現在要讀的不僅限于課本,還需涉及各個時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名人作家們留下的經典。讀經典就是讀人生。當今社會時尚文化的功利、快捷、浮華助長了學生的浮躁、張狂的功利心態。多讀一些名篇名著,多與大自然和睦相處,有助于陶冶學生的人文精神。語文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和幫助,如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如教了安徒生的就可以讓學生讀他的《安徒生童話》;接觸了我國吳敬梓的《范進中舉》就推薦讀《儒林外史》;教了《論語十則》《孟子二章》等簡易古文,就讓學生慢慢涉足《論語》《孟子》。此外還應向學生介紹我國四大名著以及外國一些優秀的名篇名著,如《紅樓夢》《水滸傳》《魯濱孫漂流記》《簡愛》《湯姆叔叔的小屋》《格列佛游記》等。并根據學生的實際,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積極開展“名篇名著”閱讀活動。
三、重視教師的榜樣作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為了在語文課堂中把人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語文教師本身必須具備正確的人文教育思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康德曾經說過:“只有人能教育人,換言之,即是自身受過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因此,語文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只有具備高人文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高人文素質的學生。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要通過自身獨立的思想,淵博的學識,健全的個性,寬廣的胸懷,深厚的愛心,得體的談吐,瀟灑的舉止,優雅的風度,以及對待工作、名利、生活、挫折等的積極態度,展現良好的人格形象,散發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自身良好的人文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要走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交朋友,向學生傾注人文關懷,用鼓勵喚回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用關愛呵護學生的心靈,用時代的人文精神和個人的人格魅力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四、利用現代設備,采集各種信息,提升學生的人文品位
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教學主要依賴主體自身的積淀,而不是由他人的灌輸來獲取知識,因而人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信息社會給傳統的語文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課堂不再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唯一渠道和場所,大量報刊雜志、節目、網絡資源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和多種多樣的學習方法,教師有意識地從中選取一些有豐富情感性和人文性的內容讓學生討論,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而且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關愛生活、關愛生命、關愛他人。當“大頭娃娃”出現在電視機前,學生們會同情可憐的孩子,痛斥奸商;當日本否定侵華歷史會激發他們上網查閱資料,了解更多更詳實的史料,增強民族危機感,又使得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游覽祖國的名山大川,而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化古跡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會讓他們在游覽時產生崇敬之情、珍視之情,從而直接提升人文品位。
五、實施正確的人文評價
評價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教學評價應當表現出人文精神,遵循正確價值取向。教師應當給學生更多人文性關懷,即便學生說錯了,教師也要進行指導和鼓勵。初中生的人文素養評價,應當有課內課外兩部分。在課內考核評價中,教師以試卷考查學生對課本文章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人文素養的理解程度。課外考核評價中,教師以學生參與公益活動、自主性探究能力作為考核指標。無論學生的人文素養評價成績多少,教師都要進行激勵。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信心,也會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態度。
總而言之,高中生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是思想價值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有助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因此,高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發揮好語文人文學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