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水稻種植技術越來越先進,旱育秧豐產栽培技術就是其中典型代表,該技術主要通過轉變水稻的育秧方法,而提高秧苗的存活率,為水稻增產奠定良好基礎。基于此,本文結合水稻種植實際情況,重點探討旱育秧栽培技術的應用方式。
關鍵詞:水稻;種植技術;旱育秧栽培技術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被廣泛種植在南方等氣候適宜地區,水稻屬于喜溫、喜濕的作物,對外界生長環境要求較高,因此,在栽培水稻秧苗階段,應增強其整體抗逆性,提高秧苗存活率。旱育秧豐產栽培技術是當前應用得較為廣泛的水稻種植技術,其不僅有效解決水育水稻秧苗的難題,還擴大了水稻的種植范圍,在缺水或者降水不均勻的區域也能夠種植水稻,具備節水、高產、節省肥料等多種優點。
一、準備水稻育秧的苗床
旱育秧豐產栽培技術是指在旱地上培育秧苗,因此苗床選擇是該栽培技術的首要環節,種植人員應結合水稻的生長特性和栽培技術要點,確定恰當的苗床,并及時培肥,肥料可直接施用農家肥。苗床直接的評定標準為土層軟且厚、土質細膩且肥,具體評估標準為將泥土握在手中不會有黏手的感覺,放在地上會隨即散開,建議農戶使用菜地,將水稻種植與蔬菜種植、油菜種植等有機統一,最大程度上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通常而言,苗床面積的大小由移栽水稻田面積決定,其比例為1:30,即種植1hm2水稻田需要準備約300hm2的苗床,為水稻田提供充足的秧苗。
二、田間土地整理
苗床土地整理的標準為土壤上方細膩下方粗糙,上方厚實下方疏松,在水稻播種之前,須進行一次施肥,并將土地翻耕1次或者2次,翻耕的深度需超過15厘米,并做苗床的畦,標準為:溝深約20厘米,溝寬約50厘米,畦寬約1.2米或者1.4米,并在畦的周圍挖好排水溝,確保育秧期間排水的通暢性。完成土地整理工作后,須再次施肥,20千克干細土、2千克壯秧劑,完全攪拌均勻后直接撒在苗床上,并將其融入5厘米深的土壤中,通過木板將苗床壓平,最后澆水,需將苗床全部澆透。
三、水稻播種
播種前,種植人員應計算水稻種的總用量,可按照50g/m2的標準來計算,通過25%的使百克乳油(稀釋2500倍)浸種,約1天半后對水稻催芽,直到水稻種子露白之后,再把破胸谷撒在苗床上,為確保播種的均勻性,可按照畦的分布,使用多次、稱量的方式,提高水稻播種的效率與質量。完成撒播工作后,種植人員應通過木板輕輕將苗床壓平,使得種子完全入土,最后用篩細土把種子蓋嚴,厚度控制在1厘米左右,播種完成后,借助漏壺式噴霧器,對苗床噴灑水,保障苗床水分的充足性,提升水稻的整體發芽率。同時,種植人員應做好拱架,高度約為30厘米,蓋好薄膜并壓實,避免出現透風的問題,做好保溫工作。
四、水稻育苗期的管理工作
育苗期田間管理工作是旱育秧栽培技術的重要環節,為確保水稻秧苗的存活率,應特別重視育苗期間的溫度、濕度控制,并按時施肥,避免出現病蟲害的問題,具體分為以下幾方面:
1.控制溫度與水分
水稻秧苗長出一葉一心后,秧田的溫度須控制在約30℃,當秧苗開始生長到二葉一心時,溫度可維持在25℃,最終生長到三葉一心時,溫度應進一步降低,保持在20℃。當育苗期間的氣溫較高時,種植人員應及時揭開秧苗覆蓋薄膜的兩端,以通風透氣,避免出現燒芽的問題,當氣溫較低時,則需要做好保溫工作。為提高水稻秧苗整體抗逆性,其生長到三葉一心后,可白天揭開薄膜,晚上再蓋上,陰天或者雨天等惡劣天氣除外。正式移栽前3天或5天,將薄膜撤去。
為培育根系發達的水稻秧苗,在應用旱育秧栽培技術時,秧苗生長期中都應控制好澆水,當秧苗卷葉或者苗床開裂后再澆水,生長到三葉一心后,可適當增加澆水次數,以提高土壤含水量,但不可使用漫灌的方式,在降雨天氣也需及時蓋好薄膜,防止水分進入,并做好排水工作。
2.按時施肥
按照旱育秧栽培技術的使用標準,按時對秧苗進行施肥,生長到三葉一心后,不僅要施肥還需補水,以10g/m2的標準,100倍液稀釋尿素后對苗床進行噴灑,最后用清水洗苗。
3.防治病蟲害
水稻秧苗長出一葉一心后,為避免出現立枯病,可使用多效唑噴霧,劑量為150-200mg/kg,生長到二葉一心后,使用敵克松。同時,在秧苗成長期間,主要預防二化螟和稻薊馬。
五、水稻田間管理工作
為提升旱育秧栽培技術的有效性,還應做好水稻移栽田的管理工作,要求移栽田平整可見泥土,秧苗的秧齡達到一個月、生長出三葉一心后方可進行移栽,在插秧過程中,需要根據秧田的實際情況,如果是淺水田,則秧苗的栽插深度應控制在2厘米,不可以埋掉秧苗心。
六、常見病蟲害防治策略
在運用旱育秧栽培技術時,應堅持防治病蟲害,統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農業防治等多方面的途徑,重視秧苗生長過程的病蟲害預報工作,規范使用化學農藥,不斷推廣毒性小的生物農藥。同時,水稻種植人員應科學防范常見病蟲害,如紋枯病等,合理增加水稻總產量。
七、結語
綜上所述,旱育秧豐產栽培技術應用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不僅能夠有效培育出根系較為發達的水稻秧苗,還可克服自然環境帶來的問題,進一步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提升水稻總產量,以緩解我國的糧食壓力。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種植人員應嚴格按照旱育秧豐產栽培技術的培育程序,從準備水稻育秧苗床的角度入手,加強對每個栽培程序的監督程度,并做好常見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按時施肥,合理提升水稻秧苗的存活率。
參考文獻:
[1]吳文革,楊劍波,張健美等.長江中下游雜交中秈水稻機插平衡栽培技術規程[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4):1018-1021.
[2]孫建軍,張洪程,尹海慶等.不同生態區播期對機插水稻產量、生育期及溫光利用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5,13(6):113-121.
[3]馬正洪.水稻品質應用水稻栽培技術措施的影響分析[J].農技服務,2016,33(4):108.
[4]徐富賢,熊洪,張林等.南方稻區雜交中秈稻高產品種的庫源結構及其優化調控規律研究進展[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6,24(10):1285-1299.
作者簡介:鄧忠倫(1957-10) ,男,中專,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