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芳
摘 要:這篇文章結合了這幾年的中低產田地改造期間的具體情形和出現的問題,對中低產田地改造和相關產業結構改變的關系進行詳細論述。涉及到中低產田地改造的計劃策略,對中低產田地改造和糧食高產、優化產業發展、開展農業規劃的關系等幾點做了分析,在配置水利設施齊全的前提下,推動土地綜合治理、產業結構調整等
關鍵詞:中低產田地;產業結構優化;關系
中低產田地改造措施是改善三農問題的關鍵舉措。普洱市中低產田地改造一直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貫徹科學發展觀,嚴格遵循黨的會議精神,通過分析普洱市的自然資源、耕地狀況、經濟和社會條件,依據云南省中低產田地改造相關要求,探索出普洱市通過綜合性中低產田地改造,提升耕地質量的建設模式,通過項目的實施,為實現農業設施配置、增強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提供先決條件,、我們的宗旨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維護糧食安全,提高農產品的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在小項目、高效益的要求下,既要治水又要改土,運用科技手段,統籌安排,為農業高產提供必要條件。
一、采取科學指導、合理開發是關鍵
1.糧食生產區是關鍵。中低產田地改造的關鍵就是農業生產區,尤其是糧食生產,農業生產區為糧食生產提供必要的條件,要增強農業生產水平,就要保證農產品的供給充足,進一步實現農民收入增加。一般要重視兩點:①對農業生產實施科學規劃。②重視中低產田地改造對農業生產區的建設尤其是糧食產區的作用。
2.優勢農產品種植是關鍵。要發展優勢農產品產業,統一確定中低產田地改造指標。主要改造優勢區域內農業設施,推動優勢農產品的建設發展。
二、中低產田地改造和糧食生產水平的關系
1.強化蓄水能力,實現糧食增產。糧食關系到人們的生存,也影響著國家的安定。怎樣實現糧食增產是全世界務必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要在市場需求的大前提下對種植品種進行適當調整,依舊要保證農田的糧食生產水平,這是維護我國糧食安全的首要前提。在這一前提下,我們要在中低產田地改造中加大力度完善農業設施建設,調整開發區域的農業環境。不斷地增強農業生產能力。提高了需水量,配置了水利項目,強化了水資源利用效果。中低產田地改造工程通常以項目實際為基礎,對以往的小塘壩增加防滲裝置,增設旱澆池。很多已經要荒廢的塘壩經過二次建設積滿了水,極大的減輕了旱情,維護糧食生產的安全用水。
2.推動了良種工程建設進度。優良的品質既要有著強抗逆性、和雜交性能好的優勢,還要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具備充足的綜合優勢時,才能夠發揮最佳效果,為農民帶來增收。普及良好的品種,能實現糧食高產和糧食品質優良,把新品種在實踐中運用,把科技化作生產力,實現糧食高產,讓新產品能夠傳得更廣泛。
三、中低產田地改造促進了設施農業的發展
由中低產田地的改造措施,提高了我市建設設施農業的進程。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新型農業的過渡,改變了傳統農業的農耕方式,到現在的精細作業、集約營銷的改進,并且市場運作方式也在不斷地往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市場方向轉變,以往的設施農業只生產蔬菜,現如今我們利用各種生產設施種植多種對象,如大棚培育花卉、瓜果、菌類等,調整了傳統只生產露天作物的方式,還有地膜覆蓋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益。我們的宗旨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維護糧食安全,提高農產品的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對農業生產實施科學規劃。
四、中低產田地改造措施
1.要加大力度的對中低產田地改造工作的推廣,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實際的工作人員要意識到,在生態文明建設下,提高農民的生產生活質量,是政府為人民創造的福利,是人們都樂于接受和支持的,相關建設部門要加大力度的對中低產田地改造工作的推廣,特別是調整幅度大,改善效果好的地區,要加以表揚鼓勵,積極引導農民加以參與,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建設氛圍。
2.合理規劃中低產田地改造。在實施建設工程管理期間,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準確了解當地的習俗和人文環境,從實際出發,合理的進行中低產田地改造。在項目開展期間,操作計劃、項目工期、完工質量都要進行嚴格管理,在中低產田地改造開展期間針對區域具體情況對規劃管理采取不同改造措施,提高中低產田地改造項目的質量水平。
3.加大資金投入和項目整合力度。政府要依照具體情況安排一定的中低產田地改造工作經費,推動中低產田地改造任務的順利開展。政府要針對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資金支持,進一步加大中低產田地改造資金投入,不斷探索完善“政府主導、農民參與、社會補充”的多元投入機制,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專項基金支持,拓寬融資渠道,采用招商引資等途徑,制定系列的優惠政策,為投資商爭取部分福利,進而引進相關中低產田地改造項目資金,多渠道籌集社會資金用于中低產田地改造項目。
4.嚴格按照標準,對中低產田地改造進行管理。在中低產田地改造項目實施期間,務必不能選用工程質量不達標的承包商,強化工作人員的安全操作意識,不能運用質量不符合要求的低劣材料。在進行中低產田地改造之前,要采取具體的調查研究,明確適宜的項目圖紙和建設方案,嚴格按照標準,對中低產田地改造的建設質量進行管理,要落實到工程實施期間的每一個階段,按照施工責任標準,促進中低產田地改造科學合理的實現目標任務。
5.打造樣板、典型引領。狠抓典型示范樣板點建設是中低產田地改造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壩區、山區、半山區的不同特點,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多措并舉的原則,合理安排中低產田地改造示范樣板,全面帶動中低產田地改造工作。
五、中低產田地改造建議
1.及時和上層管理人員溝通交流,得到規劃指導以及其他部門的通力配合是實現中低產田地改造任務的基礎。
2.信譽好的項目業主和專業素質強、專業操作技能過硬的工程團隊是完善中低產田地改造的必要條件。
3.項目規劃方案、選擇對象、機構單位、人員安排、工作一致、任務實施等都依據“綜合”來實現中低產田地改造的關鍵要素。
4.遵循實際規律、配套安排、科學執行、優質高效是保證中低產田地改造能夠推動農業收入增加的最終目標。
六、結語
通過項目的實施,提高了全市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主要表現在糧食和經濟作物增產增收,經濟效益明顯;使耕地質量明顯提高,農田基礎設施配套,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農業的防災抗災減災能力明顯提高,促進了種植業、畜牧業及其它產業的協調發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平巖. 淺析中低產田的改造[J]. 讀天下. 2016(10).
[2] 林威進. 文山市加快中低產田地改造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文山學院學報.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