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錦華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進一步發展和優化,畜牧養殖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必將進一步增加,為保障畜牧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必須加強對養殖業發展構成嚴重威脅的重大疾病的防治。在本文中,筆者通過對工作經驗的總結和思考,對豬口蹄疫的發生、發展、控制和預防提出了一系列可具體實施的措施,希望可以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借鑒和參考,同時也對以后畜牧防疫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做一個階段性總結,以資記錄。
關鍵詞:豬口蹄疫;流行特點;臨床癥狀;防控措施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易感染動物為牛、豬、羊等偶蹄動物,偶見人和其他動物感染該病的報道,臨診上以發熱以及口腔黏膜、舌面、鼻鏡、蹄叉、乳房皮膚發生水皰和潰爛為特征。豬口蹄疫臨床以皮膚粘膜形成水皰,特別以口腔粘膜和蹄部病變為特征。該病傳染性強,傳播極為迅速,感染率和發病率高,雖然對成年豬的致死率只有3%,但對仔豬的致死率高達80%以上。豬口蹄疫若造成大面積流行,不僅對養豬業造成極大損失,對上游的飼料行業和下游的肉制品生產企業等都會產生很大影響,同時為應對疫情所花費的各種費用也是相當驚人的。國際獸醫局將豬口蹄疫列為A類法定傳染病的第一個動物病害,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一、口蹄疫的流行病學
病畜是口蹄疫的主要傳染源之一。病畜呼出的氣體、奶、糞、唾液、水皰液和水皰皮都含有大量的具有致病力的病毒,一旦吸入或食入,則會導致不同程度地感染。不同病程的階段及不同種類的患病動物,排出的病毒毒力和數量均不同。不同地區口蹄疫的流行表現出一定的季節性。例如,牧區在冬季、秋末流行,春秋緩解,夏末基本平息;農區則不存在明顯的季節性。跳躍式和擴散式是口蹄疫的主要流行方式。擴散式指的是從一塊或一點逐漸蔓延擴散向四周;跳躍式指的是從一點跳到遠距離的地方出現新疫點。氣溫較低時,口蹄疫主要表現為遠距離傳播。口蹄疫具有周期性流行、傳染力強、宿主廣泛性、多型性等特點。
二、豬口蹄疫的臨床癥狀
臨床特征,以蹄部發生水泡和糜爛為主要特征。病初體溫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減食或不食。蹄冠、趾間、蹄等部位出現發紅、微熱,觸摸時表現敏感,不久患部形成米粒大、蠶豆大的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出血性糜爛,如有繼發感染,常使炎癥向深部發展,侵害蹄葉,甚至造成蹄匣脫落,病肢不能著地,病豬不愿走動,常臥地不起。強迫行走時,嚴重跛行,蹄部流血。大多數受FMDV感染的中大豬,一般表現為嘴唇、鼻鏡、蹄及哺乳母豬的乳房等部位發生水泡,并有潰爛,蹄匣脫落等常見癥狀,嚴重影響動物的站立、行走、采食及飲水,并進一步造成消瘦乃至衰竭而死;嚴重的急性感染案例可導致病毒性心肌炎急性發作而致猝死,除少數病畜鼻孔偶見白色乳狀液體流出、蹄冠部呈透明狀環帶外,大多數病畜死前幾乎無任何可視癥狀;剖檢往往可見心室肌表面呈帶環狀壞死條紋,故被稱作“虎紋斑”壞死,感染FMDV后,除哺乳期幼畜常呈急性胃腸炎和心肌炎發生大比例猝死(病死率可達60%~80%)外,生長育肥期的豬發生疑似心肌炎猝死的案例似有日漸增加趨勢。近幾年在豬口蹄疫暴發的初期也有急性死亡的病例,妊娠母豬可發生流產。仔豬尤其是哺乳期仔豬被感染后出現水皰癥狀不明顯,但因發生心肌炎和胃腸炎,可在短期內迅速死亡,致死率高達80%以上,給豬場造成重大損失。
三、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流行特點
1.傳染源
口蹄疫病毒主要存在于病豬和攜帶病毒的健康豬中。病菌存在于水泡液、排泄物、分泌物、呼出的氣體中,會污染飼料、水、空氣、用具等,傳染疾病。屠宰后通過未經消毒處理的肉品、內臟、皮毛和廢水中葉攜帶大量細菌,也可傳染該病。尤其是病豬和潛伏期豬的淋巴結、骨髓內含毒量最高,可成為豬口蹄疫的重要傳遞因素。牛、羊、豬、駝可互相傳染,但也有牛,羊感染而豬不感染,或豬感染而牛、羊不感染的情況報道。
2.傳染途徑
該病通常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亦能經傷口甚至完整的黏膜和皮膚感染。精液、乳汁亦含有大量病毒并能傳染。病毒能隨風傳播到50-100km以外的地方,人與非易感動物(狗、馬、鳥類等),均可成為該病的傳播媒介。
3.流行特點
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氣溫和光照強度等自然條件對口蹄疫病毒的存活有直接影響。因此,該病的流行又可表現出季節性,一般是冬、春季低溫季節多發,夏、秋季高溫季節少發。易感豬高度集中,一旦被感染,則易暴發口蹄疫。
四、防制對策
1.預防措施
加強檢疫,禁止從疫區購入動物、動物產品、飼料、生物制品等,凡購入的動物必須進行隔離觀察,確診健康后方可混群。常發地區應定期用相應毒型的口蹄疫疫苗進行預防接種。目前,用于預防口蹄疫的疫苗是油佐劑滅活苗,滅活疫苗安全可靠,但抗病力不強,常規疫苗僅能耐受10-20個最小發病量的人工感染。近年來,國內也研制了濃縮苗,免疫效果好于普通的油佐劑滅活苗。基因工程苗和合成肽疫苗不如完整病毒制成的滅活苗防疫效果好,因而尚未進入實用階段。弱毒苗對豬的安全性差。除研究和應用單價滅活苗外,國外已研制成功O、A、C三價和O、A、C、Asia-1四價滅活苗、口蹄疫滅活病毒與豬瘟弱毒的聯苗。這些多價及聯苗已在防疫實踐中應用,并獲得較滿意的結果。仔豬40-45日齡首免,80-100日齡二免,肉豬出欄前15-20h進行三免。對于種公豬、后備公豬、后備母豬,每隔3個月免疫1次,每次肌注常規苗2mL/頭,或肌注高效疫苗1.0-1.5mL/頭。經產母豬配種前7d、產前1個月各免疫1次。哺乳期母豬血清抗體和初乳抗體的類別、效價與仔豬的血清抗體類別、效價一致,母豬在懷孕初期和分娩前1個月各接種滅活苗1次,所產仔豬的抗體水平高,并且經2次免疫的母豬本身能完全達到耐受口蹄疫病毒感染的抗體水平,而免疫1次的母豬只有75%達到這種抗體水平。
2.治療對策
(1)發現疫情應立即上報。堅決撲殺病豬及其同群豬,通過電擊或藥物注射處死。用2%-5%苛性鈉沏底消毒環境。未發病的豬群緊急接種疫苗,常規苗用量5mL/頭,高效苗用量3mL/頭,15d后加強免疫1次。哺乳仔豬肌內或皮下接種康復豬(發病21d以上、60d以內的康復豬采血)全血4-5mL/頭或康復血清2.0-2.5mL/頭,可以減少哺乳仔豬死亡。豬舍及周圍環境每天噴霧消毒1-2次,限制豬群移動,嚴密觀察疫情動態,并及時報告當地防疫指揮中心,防止疫病蔓延。
(2)及時封銷疫情現場。如果疫情來勢猛。疫苗緊急接種無效時,則應立即封鎖整個豬場,動員和組織人力、物力,嚴密監視周圍地區的易感染動物,阻斷交通,設立消毒檢疫哨卡。豬場應封鎖2-3個月。
(3)及時消毒。封鎖期滿后,消毒全場。并從非疫區購進健康豬5-10頭,用正向間接血凝法逐頭檢測血清,1:16以下(含1:16)判為陰性豬,將其趕入豬舍飼喂,每日驅趕該批豬在各豬舍走動,連續觀察14d,再采血檢測。若抗體不升高,視為豬舍內無口蹄疫病毒存在,可恢復正常生產,解除封鎖。
五、結語
口蹄疫防控工作是涉及國家聲譽和畜牧業安全生產的大事,而防控口蹄疫的關鍵是作出及時、準確的診斷,因此,探索一種高效、快速、敏感的檢測方法是今后發展的方向。在FMD的防控中,有很多因素促使FMD難以控制,如FMDV的持續性亞臨床感染、多宿主性、血清類型多、變異速度快以及由此引發的生物安全問題和防控措施執行不力等。針對上述問題,各級政府部門、養殖單位和畜主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切實執行口蹄疫防疫措施,研究人員應加強對口蹄疫疫苗的研究,爭取早日消滅口蹄疫。
參考文獻:
[1]王鳳,羅險峰,湯德元等.豬口蹄疫診斷技術的研究進展[J].豬業科學,2011(10):42-47.
[2]袁麗,郭鳳英.春季豬口蹄疫病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1,05:347+349.
[3]王志明.豬口蹄疫病的診斷和防治方法[J].當代畜牧,2012,0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