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云
摘 要:生豬屠宰檢疫是法定的行政管理監督手段,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技術。也是防止動物傳染病中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三個環節的一項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保障上市畜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一步,是從養殖到餐桌的最后一道防線,抓好生豬屠宰檢疫工作對維護公共安全、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當前形勢下畜產品質量安全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強化屠宰環節檢疫是動物衛生監督工作的重點內容,為了抓好落實屠宰環節質量安全,我分析了屠宰檢疫工作中常見的一些疫病,為動物檢疫部門更好實行檢疫監管,保障動物食品安全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豬屠宰檢疫;疫病鑒別;對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農業部《動物檢疫管理辦法》的規定,生豬定點屠宰場的檢疫流程是:貨主向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所按規定申報 ,經單位受理后向屠宰場派駐檢疫員,駐場檢疫員按法定程序開展工作,我是一名駐場檢疫員,從事生豬屠宰檢疫六年,我認為要想屠宰場所出豬肉產品的質量安全,保障消費者的吃肉安全,除應當按程序履職外,重點應該放在宰前檢疫和宰后檢疫兩個環節中。
一、宰前檢疫
在生豬入場前,經駐屠宰場動物檢疫員按宰前檢疫程序,認真做好驗證查物和群體檢查。在檢查時,先觀察豬的靜態、動態表現,再通過看精神狀態、聽呼吸聲音、摸皮溫和測體溫來檢查豬的健康狀況。如有病豬或疑似病豬,再進行隔離觀察,最后確診后,再按有關規定作相應的處理。但根據陸良實際情況,在工作中,由于屠宰場和生豬交易市場距離較近,生豬屠宰戶較多,場豬也較為零散,往往容易遺漏個別病豬,或豬已感染而處于潛伏期,未表現臨床癥狀的,就需要我們在宰后檢疫中根據豬的皮膚、淋巴結及內臟的病理變化來做出正確的判斷。
二、宰后檢疫
生豬屠宰放血后,按照生豬屠宰檢疫操作規程,先觀察皮膚變化,檢查口腔、鼻鏡、頜下淋巴結和外咬肌。剖開后,依次檢查頸淺淋巴結、腹股溝淺淋巴結及內臟各實質器官,必要時剖檢腘淋巴結。根據淋巴結和內臟實質器官的變化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相應的處理。對豬肉尸做到隨宰隨檢,對檢疫合格的健康豬肉加蓋檢疫檢驗驗訖印章,出具《動物產品檢疫合格證明》,《肉品檢驗合格證》方能出場銷售;對檢疫出的病害肉尸,按照病害動物及病害動物產品生物安全處理規程的規定進行高溫或銷毀等無害化處理。
三、屠宰檢疫中常見的豬病鑒定
1.豬瘟 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疾病。根據臨床癥狀分為最急性、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四種。在屠宰場中常遇到的是急性和慢性兩種。
(1)急性型:粘膜、漿膜、淋巴結、心、肺、喉頭、腎盂、膀胱、膽囊等處,常有數量不等、程度不一的出血斑點;淋巴結切面呈大理石狀,腫大,暗紅色,切面多汁,呈彌漫性出血或周邊出血,以腹腔內淋巴結最為典型;脾腫大,有的見出血性梗死,以邊緣最為多見;扁桃體常有炎癥而腫大。
(2) 慢性型:主要病變為壞死性纖維素性腸炎,一般見于回腸末端、盲腸和結腸的粘膜上;炎癥由內向外發展,形成同心輪層狀的紐扣狀潰瘍,黑褐色,突出粘膜表面,中央低陷,有的剝脫形成潰瘍。
(3)處理:嚴重病變者銷毀或化制處理,輕微病變者高溫處理。處理的肉尸內臟必須在當天內完成,并對屠宰場進行徹底消毒、清洗。
2.豬丹毒 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人感染后,全身發熱,局部紅腫,稱"類丹毒"。
(1)根據其臨床特征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型。檢疫中容易遇到的典型豬丹毒呈現皮膚彌漫性充血,全身淋巴結充血、水腫、漿液性炎癥;脾急性腫大;腎淤血腫大,皮質和實質內密布針尖大的出血點(出血性腎小球腎炎);胃和十二指腸有卡他性出血性潰瘍;心包積液和心肌炎等。慢性型則心臟二尖瓣處有菜花狀贅生物和四肢關節變形、粘連。
(2)處理:肉尸內臟有顯著嚴重病變者全部化制或銷毀處理,輕微病變者高溫處理后出場。必須在當天內完成處理,并對屠宰場地進行嚴格消毒。病愈的豬,皮膚僅有黑色痕跡,皮下無病變者,將患部割除后出場。
四、性狀和顏色異常肉的檢疫
1.氣味異常肉 應注意飼料氣味、性氣味、藥物氣味、病理產物氣味和污染異物的附加氣味。如魚味、公母豬的性氣味、蜂窩織炎氣味、糞臭氣味和消毒藥氣味等。處理:肉尸置通風處驅味后,煮沸仍有不良氣味的,不能作鮮肉用,如果個別部位發生有異常氣味,則局部切除。
2.顏色異常肉的鑒別與處理
(1)黃脂:指皮下脂肪和腹腔脂肪呈現黃色,質硬,略帶魚腥味,其他組織不黃。主要是飼喂魚粉、蠶蛹等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富含天然色素的(胡蘿卜、南瓜等)飼料所致。剖檢可看到只限肥膘及體腔內脂肪呈現不同程度的黃色,其他組織器官無黃色現象。放置后,隨時間的延長黃色變淺或消失。處理:無不良氣味的食用,有異常氣味的作銷毀處理。
(2)黃疸:由疾病引起的膽汁代謝和排泄障礙,使血液中膽紅素過多,把全身各組織染成黃色。多由于溶血、中毒和傳染病所致。剖檢可看皮膚、粘膜、皮下脂肪、腱膜韌帶、組織液、關節液及內臟等均呈現黃色。放置時間越久,顏色越深。處理:黃疸肉不能食用,若是傳染病引起的,應結合原發病進行處理。
(3)黃疸肉和黃脂肉鑒別:黃疸肉放置時間越長越黃,黃脂則相反。
(4)紅膘肉。指皮下脂肪由于充血、出血和血紅素浸潤的病變,與豬丹毒、豬肺疫、豬副傷寒等感染和背部冷熱空氣、機械刺激等有關。有的伴有皮膚發紅,此時應注意內臟和淋巴結的檢驗。處理:內臟和淋巴結有典型病變的結合疫病進行綜合處理。對冷、熱或機械性損傷引起的紅膘肉,輕者不作處理,較嚴重的高溫處理后出場。
五、主要寄生蟲病(細頸囊尾蚴病)的鑒定與處理
細頸囊尾蚴又名細頸囊蟲;俗稱水鈴鐺、水泡蟲,是寄生在犬及其他野生肉食獸小腸內的泡狀帶絳蟲的幼蟲,主要寄生在豬及牛、羊等家畜的網膜、腸系膜及肝臟上,形狀呈囊泡狀,大小從黃豆大到雞蛋大不等,囊壁乳白色,囊液半透明,囊壁的一端有一白點,即為頭節。(1)宰前觀察:豬寄生大量細頸囊尾蚴時,呈現消瘦、衰弱、腹圍增大等癥狀。(2)宰后檢疫:檢疫中常在豬的肝臟、網膜、腸系膜上發現呈水泡狀的細頸囊尾蚴,結合病理變化和臨床癥狀即可確診。處理:寄生細頸囊尾蚴嚴重的部位,應銷毀;寄生數量少的部位,摘除細頸囊尾蚴后鮮銷。
總之在檢疫工作中,豬的臨床癥狀和剖解病變復雜多樣,我們都容易碰到一些宰前檢疫臨床癥狀不明顯,宰后檢疫淋巴結或內臟實質器官病理變化不明顯的情況,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綜合的判斷以達到檢疫的目的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