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林
摘 要:千百年來,茶已成為我國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之一。貴州是茶葉的發源地之一,也是我國主要產茶地區。明清時期,茶業就已成為貴州的特色產業。在貴州這樣的喀斯特高原地區發展茶產業具有多種優勢,是具有發展前景的生態工程、富民工程、 產業工程。茶產業作為黔南州重要的傳統產業、優勢產業、富民產業、綠色產業,集生態、經濟、休閑、旅游、文化傳承功能為一體,是黔南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用經營手段發展農業、用現代科技提升農業的重點產業。加快推進茶產業是黔南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必然選擇,是富民增收同步小康的重要舉措,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助手。
關鍵詞:黔南;茶產業;資源整合
一、黔南州茶葉產業發展背景
1.發展背景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消費國、貿易國,中國茶葉種類之多也為世界之冠。貴州茶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悠久。《茶經》中有黔茶的記載,民族茶文化歷史悠久,為貴州茶葉發展奠定了基礎。貴州有綠茶、紅茶、緊壓茶等各類名優茶個,其中獲省部級以上獎項個綠茶個,新創名優茶個,有記載的歷史名茶個。都勻毛尖、羊艾毛峰、貴定雪芽、羊艾牌特珍特級、泥江翠片、遵義毛峰、銀球茶等具有一定知名度。
2.發展現狀
黔南州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品質優良,所產都勻毛尖茶素有“地球黃金緯度帶上的綠茶經典”之稱,是貴州省唯一的全國十大名茶之一。2015年黔南州茶園總面積達到131萬畝,總產量達2.09萬噸,產值達33.64億元,綜合產值達65.47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27.19%、46.46%、91.18%,全州涉茶企業(合作社)達900家,在全州農業結構調整中具有較強的區域和經濟優勢。黔南茶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黔南茶產業在全州農業結構調整中具有較強的區域和經濟優勢。黔南茶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茶業是黔南州的支柱性產業。然而茶業之間競爭日趨加劇,黔南茶產業發展困境逐漸顯現。
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機械化水平不高
在茶園管理和茶葉加工上,全州的機械化比重不斷擴大,部分企業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自動化生產,由于投入不足,重視程度不夠,茶葉機械的發展比較緩慢,導致名優茶規模上不去,標準化難以實現,夏秋茶不能充分的利用,開發總體上
還處在起步階段。茶葉機械嚴重不足,不僅標準化提升和規?;七M緩慢,一定程度上還成為提升全州茶產業效益的瓶頸。
2.茶園規?;?、標準化程度較低
目前,黔南州已具有產生力的茶園多已種植茶樹幾十年,茶樹的品種老化,基礎設施陳舊,在加上傳統管理模式不到位,很多略成規模的茶園都存在產量降低、土層退化、茶樹不生長等問題。并且規范化標準生產差距很大。當前黔南只有小部分規模大的企業按標準生產,多數作坊式的企業隨意生產,生產水平參差不齊,產品質量與標準差異較大。而在加工工藝中又會因為炒茶工藝不規范等嚴重影響了茶葉產品的品質及產量,茶農們的收入大幅減少。
3.茶葉品種單一,深加工水平低
黔南州茶葉生產呈現出以都勻毛尖、貴定云霧貢茶為主的名優茶主導狀態,名優茶的開發和發展比較好,夏秋茶生產工藝涉足不深,開發較弱,大宗綠茶、紅茶、烏龍茶以及黑茶等夏秋茶大宗產品還處于起步階段,茶資源的利用率、茶葉下樹率比較低,茶葉深加工方面鮮有涉足,浪費比較大,茶產業的綜合效益沒有得到較好的體現。
三、促進黔南茶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對策
1.積極開展服務體系建設,確保黔南茶產業健康發展
茶產業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服務體系建設是關鍵的支撐條件,在州縣兩級茶辦的基礎上,重點抓好三大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建立健全以貴州都勻毛尖茶工程技術中心為主體科研體系,盡快推動都勻毛尖茶葉技術研究所的成立;二是建立健全茶葉檢測中心和茶葉質量監督監控體系,確保茶葉質量安全;三是強化人才隊伍建設,采取各種措施,吸引高層次人才從事茶葉研究和技術開發,支持州內大中專學校培養技能型人才,創造條件培養各層技術干部,依托公益性崗位推進村級茶葉技術人才隊伍建設,逐步形成高中低、專業配套、分布合理的人才隊伍結構。
2.加強品牌建設,引領茶產業快速發展
全州緊密圍繞都勻毛尖和貴定云霧貢茶品牌建設茶葉基地,推廣貴定鳥王茶樹良種的栽培,逐步提升地方茶樹良種種植比例,開展品牌宣傳,深入挖掘黔南茶文化內涵,積極采取措施構建都勻毛尖茶文化展示平臺及茶博園等。提升都勻毛尖和貴定云霧貢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擴大市場覆蓋面,優化品牌管理體制機制,建立品牌管理專家委員會,適應市場發展,逐步完善都勻毛尖茶標準,切實提高產品質量。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著力打造以都勻、貴定、惠水、甕安、平塘、獨山、三都重點產茶縣為中心,其他縣市為補充的茶產業格局。
3.調整品種結構,加強茶葉機械推廣
實施科技興茶戰略,推進茶產業技術的自主創新和成果產業化,鼓勵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應用現代技術提取茶葉功能成分加工合成新產品,提高茶葉資源利用率。全州將加強對夏秋茶的開發和利用,調整品種結構,出臺政策鼓勵企業和機構對夏秋茶進行開發利用,對開發和生產紅茶、白茶、烏龍茶,以及夏秋茶的企業進行扶持,對采購茶葉機械繼續執行農機單機補貼,對采購成套的生產線茶葉機械進行專項資金補助。
四、發展機遇與展望
近十年,茶葉成為世界的消費主體,每年以的消費速度遞增,再加上綠茶飲用價值和茶葉的藥用價值的開發,促使世界茶葉貿易總量增加與紅綠茶比例此消彼長的新變化,使得綠茶在開拓市場方面具備較強的優勢。近年來,國內綠茶消費增長率在以上,名優茶消費增長在以上。在年“非典”之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報道了茶葉是抵御病毒的第一道防線,提出茶葉中的“茶氨酸”等化學物質可以大幅度增強人體抵御病毒的能力,尤其是綠茶的這種能力可以達到倍。對于名優綠茶的開發,隨著茶葉科技知識的宣傳,使消費者更加青睞于綠茶。
近年來,隨著黔南茶葉生產和銷售規模的不斷擴大,黔南全州茶葉企業(包括合作社)的數量和規模也不斷增長。2011年黔南全州涉茶產業(含合作社)有143家,2014年迅速增長到834家,2015年達到900家,近五年年平均增長率為58.39%。根據“2015年黔南州茶產業發展數據”顯示,2015年全州新增茶葉企業30家、茶葉專業合作社23個。2015年黔南有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與此同時,全州各地捆綁使用各種項目資金,探索出“以短養長”種植模式、“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合作開發模式,“企業帶大戶、大戶帶散戶”茶園流轉模式,企業連片開發、農戶規模種植,走上了茶葉基地建設和產銷多元化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楊清,李應祥,陳躍華. 黔南州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 [J].茶葉通訊, 2012,03.
[2] 安亞軍. 貴州省茶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與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