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先智
摘 要:從“大樹進城”的現狀分析其利弊。提出對“大樹”的保護與產業轉移對策。 力求發揮城市綠化市場潛力,促進山區經濟發展,脫貧致富,減少對林區原生生態環境的破壞。
關鍵詞:大樹進城; 城市綠化;產業轉移;生態保護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市民要求越來越高,城市規劃科學,綠化美化完美,環境優雅舒適成為人們新的選擇標準,也被看作是城市文明的標志之一。城市建設部門也充分認識到城市綠化的重要性,已將城市綠化先行實施。一些城市為盡快達到綠化效果,不惜花巨資從外地調大樹進城栽植,加快了城市綠化進程。但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并給“大樹”原生地生態環境和景觀帶來一定影響。下面從四個方面分析其利弊,并提出建議性對策,供參考。
一、“大樹”的概念
這里所說的“大樹”是指:樹體高大,枝繁葉茂,樹形美觀,或樹形雖矮小但珍貴稀有的極具觀賞價值的野生或人工定植的木本綠化樹木,以觀葉和賞花為主,包括古樹、珍貴、稀有甚至瀕危的國家重點保護樹種。
二、“大樹進城”的現狀
1.認識存在誤區。林農或其他經營者都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一是認為活體樹木不同于木材不受限制,辦證意識缺乏;二是認為林區“雜木”多的是,移植幾株無大礙,致使林區亂買濫賣,亂采濫挖,自由販運的現象累禁不止。
2.林區資源浪費大大。只要哪里有適合的樹,只要林農樂意賣,誰都可以進山購買,林區秩序較混亂。而大量野生大樹涌入城市后栽植效果并不理想,資源浪費較大。
3.價格機制未形成。在林區生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樹,有的不乏珍貴稀有樹木,幾十至幾百元即可達成交易。市場的不成熟與林區信息的不暢通導致買賣雙方形成不對等的交換狀況。
4.采運管理難到位。林區野生大樹采掘常是小打小敲,點多面廣,分散隱蔽,林業主管部門因人力或其他條件限制,資源管理難度較大,源頭管理難以到位。
三、“大樹進城”的利弊分析
1.有利的方面
(1) 加快城市綠化進程。城市有其特殊的小氣候特點,除氣溫比林區高外,城市“三廢”使得城市水體重金屬含量及空氣中的SO2、H2S等有害氣體含量遠高于林區,用幼苗綠化常因難以抵御城市不良環境而成活困難,經過多次補植即使成活,亦生長緩慢,難以快速達到生態效果,若用大樹綠化,則大大提高了其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只要保護管理到位,當年即可獲得一定的生態效益,大大加快了城市綠化進程。
(2)搞活林區經濟。長期以來,我國林業經營的收入主要依靠傳統的木材生產和經濟林產品獲得生活之需與再生產資金,而對于商品林區的天然林,雖有重要的生態價值但在木材加工產業不發達的情況下,其經濟效益并不顯著,林農想方設法將天然林改造成用材林,而用材林生長周期長見效慢,且人工林的無限擴大使天然闊葉林逐漸消失會影響區域森林生態效果。“大樹進城”能充分激發林農保護現有天然林和有意識地培育城市綠化用樹的積極性。在不影響區域森林環境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天然林中的部分喬木或灌木樹種和人工種植的綠化樹木用于城市綠化,既縮短生產周期,增加了林農收入,又保護了原生環境。
(3)推動苗木產業轉移。長期以來,林區苗木產業主要是為滅荒和基地造林提供常規用材苗木,隨著全國大規模滅荒,常規苗木市場逐漸進入萎縮期。城市綠化用苗市場有力地推動林區育苗產業由培育傳統綠化苗木產業向培育高檔城市綠化苗木產業和城市花卉業轉移。一是人工定向培育有明確的目的性,能保證質量和移植成活率,移植投資風險小,易于被城市接受。二是城市本身是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有其層次性,既有喬木層,又有灌木層和草本花卉層;三是林區適合城市綠化的天然大樹是有限的,必須以人工定向培育為主要來源,這就為林區苗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商機。四是城市綠化用苗雖投資大技術含量高,但價格亦高,利潤豐厚,其產值利潤率遠高于常規苗木產業。國內外城市綠化實例已充分證明,城市綠化苗木產業具有極廣闊的市場前景。
(4)有利于林業技術市場的形成。城市綠化苗木不僅對樹種選擇有一定范圍,而且對樹高、冠幅、樹形有較高要求,要是“質”與“形”的統一,其產供銷各環節都需要有力的技術支撐,而每一個林農或苗木經營者不一定都有雄厚的技術后盾。要想在同行取得優勢,經營者必然增加科技投入,依靠科學技術提高質量,贏得市場,這必將促使林業技術顧問、技術參股、技術責任承包等各種技術有償服務形式的應運而生,實現經營者與技術服務者的雙贏,有利于推動林業技術市場的形成并逐漸走向成熟。
2.不利的影響
(1) 林區生態破壞。野生天然大樹是其長期生存的森林生態系統的一分子,其地上和地下都與周圍環境形成了穩定的能量平衡關系,一旦被移植,在一定時期內勢必造成該系統局部能流失衡,若大量采掘就會對區域生態系統產生較大影響。
(2)種質資源滅失。由于管理不到位,一些古樹、珍貴稀有甚至瀕危的樹種也在被采掘之列,而這些古樹和珍貴樹種被移植到城市后,一方面因缺乏必要的管理技術或移植季節不當而難以成活;另一方面由于某些樹種本身對立條件要求嚴格,遠離原生地后成活的幾率很小。這不僅造成了森林資源和移植資金的浪費,而且造成了一些珍貴樹種種質資源的滅失。
(3) 林業稅金流失。目前進城大樹有證采挖者少,無證遠輸者多,林業主管部門對其的源頭管理難到位,稅金被流失,給林業再生產資金積累帶來一定影響。
(4) 林農利益受損。城用“大樹”的流通體制不規范,市場不成熟,價格機制不完善,沒有權威的園林綠化樹木行業標準或指導價格,評估和交易無據可循,加之林區信息不暢,使得林區“大樹”的價格與其本身的價值相差較大,買賣雙方形成不等值的交易,給林農利益帶來損失。
四、對策及建議
1.調查摸底,建檔立卡
對古樹和野生城用“大樹”進行調查摸底,建立數據庫,劃分等級,分類統計,區別對待。古樹是森林生態系統中經過漫長歷史演替過程而形成的特殊群體,具有極其重要的科考價值和保護價值,應對其進行現地培育復壯,建立永久檔案,就地掛牌保護,嚴禁采伐、買賣、移植。對于國家重點保護的樹種,應嚴格執行《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禁止采集采掘;對于其他非保護樹種應根據其現存數量,珍貴程度,在不影響林區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有計劃地向城市轉移,滿足城市綠化對“大樹”的需求,促進林區經濟發展。
2.完善法規,規范程序
在嚴格執行現有法律的同時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規范城用大樹的操作程序和流通秩序,讓林業部門執法更有操作性,使“大樹進城”逐步走向法制化、規范化。林業主管部門要重點抓好源頭管理,掌握城用綠化樹木的面積、數量及分布情況,做好區域生態評估,定點、定株嚴格審批,做到憑證采集、運輸。同時要加強法律宣傳,加大依法打擊力度,杜絕亂采濫運古樹和珍稀樹種的現象發生。
3.完善價格體系
不斷完善城市綠化用樹市場體系,促使價格機制的形成。在市場不成熟的情況下,政府應出臺城市綠化樹(苗)木評估標準或指導價格,使城市綠化用樹的價格更趨合理,切實保護林農利益。
4.推進城市綠化苗木產業發展
從長遠看,城用野生大樹的有限性,移植費用的昂貴性和移植的風險性決定了城市綠化用樹必然向人工定向培育方向發展。因此,政府應積極引導,支持和鼓勵人工培育城市綠化用苗產業的發展壯大。由于人工培育城用綠化大苗投資較大,生產周期相對較長,政府應在資金上給予貸款扶持。在產業政策、稅收政策上給予優惠。林業技術服務部門要盡可能地給予技術指導,并在產供銷各環節跟蹤服務,以提高苗木質量,確保移植成活率,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浪費,從而間接地保護林區野生大樹資源,保護林區原生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李維炯主編,《生態學基礎》,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2\12,214.
[2]北京林業大學主編,《林業經濟管理學》,1986\1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