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清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農業方面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并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重視,其中以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展最為嚴重,并且存在逐漸擴大的趨勢,新疫情在不斷增加。因此為防止此類問題的進一步嚴重化發展,我國就提出了關于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針對性治理措施,從而保證農業水稻的安全生產,促進農業的產量、農民的收成。本文主要針對水稻條斑病產生的原因、特征及采取的綜合防治措施進行有效分析。
關鍵詞: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發生原因;綜合防治
在新時期的發展下,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主要含義是由稻黃單細胞發生病變而產生的細菌性病害,其具有流行性、不穩定性、毀滅性等特點,其中在我國的東南方及南方經常發生,如果在氣候條件較好的情況下水稻大約會減產20%-25%,而氣候條件較差時則會減到50%-60%,并且根據我國近年的農業發展狀況分析,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有逐漸擴大的趨勢,為水稻的生產安全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就要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展積極做好預防措施,從而保證農業行業的順利發展,僅供大家參考。
一、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生原因及主要特征
1.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生原因
隨著近年來我國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逐漸擴大,對人們生活及生產產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而導致其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1)種子自身帶菌。種子及水稻本身帶有細菌是導致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出現的一主要原因,部分種子在具體生產經營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對自身的檢查,致使一些帶有細菌的種子沒有經過消毒處理就進行使用,大大增加了病毒擴廣的機率,而帶有細菌的種子經過施肥生長逐漸滲透到了幼芽的內部,最終在人們進行插秧時進入本田。因此導致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產生的主要過程就是通過雨水的澆灌,從而接觸到秧苗,使其從氣孔位置進入,并且處于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的情況下,容易發生流行。
(2)氣候條件適宜是導致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產生的另一主要原因。其中以降雨降水、大風天氣等較具濕度的情況下尤為突出。導致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產生的適宜溫度是在26-28攝氏度之間,而降雨天數越多、降雨量越多,造成的農田濕度情況就越嚴重;同樣的在大風天氣下,會給農作物的葉子帶來大量傷害,從而使細菌病害入侵,然后迅速蔓延擴大。
(3)栽培管理原因。如果播種前沒有進行相應的消毒處理、藥劑的使用防止不及時都有可能造成水稻細菌條斑病情況的發生。然而施肥中氮、磷、鉀的使用不合理,只會導致水稻植株的生長不協調,即使葉子繁茂嫩綠,它的抗抵抗能力也會大大減弱,從而促進水稻條斑病的發展生長。
2.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主要特征
一旦出現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情況,便會存在以下特征:農作物葉子上會開始出現病斑,而病斑最開始的顏色為暗綠色水漬狀,是一些半透明化的小斑點,然后逐漸隨著葉脈進行擴展,轉變成為暗綠色甚至是黃褐色的條紋斑點,大約寬致1mm-1、5mm,長大約是3-4mm。一旦當濕度較大時,葉子上的病斑就會出現許多的露珠狀蜜黃色細菌,濕度過后不易脫落,嚴重時病斑還會持續增多而繁密,局部形成較不規則的黃褐色及白色的斑點,外觀形狀與白葉枯病相比有些相似,但經過仔細的觀察對比發現是由許多半透明的小條斑組合而成的,在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出現水稻枯萎、葉子卷曲的現象。
二、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1.嚴格進行種子檢查,避免遭受感染
想要有效降低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出現的概率,首先就要做好種子的檢測工作,加大種子植物檢查的宣傳力度,并且由于種子感染是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傳播的主要途徑。因此關于種子繁育的相關部門應嚴格選擇種子培育基地,并進行種子的嚴格檢疫,一旦發現任何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出現的現象就要立即采取封鎖控制措施。除此之外還應該加強對水稻種植的技術指導,從而為水稻種子種植的順利進行提供良好保障,以防止細菌感染入侵。
2.及時進行種子病草的清理控制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主要傳播途徑主要分為水、風及人畜三種近距離的傳播形式,剛開始的試驗發現傳播距離在8m2之內,然后經過大風天氣的影響會逐漸擴展到2、0hm2范圍之內。因此為了保證水稻安全無污染的生長,需要對病田的來源進行有效防治,病谷進行單獨收單獨曬,對于谷殼等病菌進行焚燒處理,并且不能對于農作物進行覆蓋與遮擋,從而有效的避免病菌對水稻產生感染。
除此之外最適宜的方法為:合理輪作換茬,使用水旱輪作,并且播種前要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如先用清水將其侵泡10h,然后使用9%的氯精或是5%的浸豐進行浸種12h到18h,經過清水反復沖洗4-5次,防止使用過量的氮肥,補充大量微量元素,在進行灌溉時,避免出現串灌的情況,并且還要對農田進行適度光曬,對水稻間的雜草進行及時處理消毒,從而做到對細菌的有效防治。
3.選擇優質品種,調整品種格局
選用優良品質的產品是防止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出現的一項有效措施。據有關數據調查顯示,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出現一般雜交稻要多于常規稻,其中雜交組合的系統抗病性較差。因此在擴大水稻面積時需要對抗病性能較好的雜交組合進行持續的擴展,對抗病性能較差的組合進行縮小,從而能有效控制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傳播,大大降低農作物病害出現的機率,促進水稻高產平穩發展。除此之外對水稻的種植也要進行合理的布局規劃,將其同一品種和同一生產期的水稻進行就近栽種,避免出現不同品種的雜亂栽培,并且對化肥的使用也要合理掌握,進行及時的追肥,科學合理的灌水,避免出現深水漫灌的情況。
4.積極采取藥劑防治措施
農田藥劑保護也是非常有效的一個防治措施,但對其要求也相應的十分嚴格。首先秧田應選擇在地勢較高、排灌較為方便的無病毒區域,在出苗之后的三葉期與拔秧前2-3天分別采用新植霉素和葉青雙400倍液噴霧來對秧苗進行有效保護,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應及時抓住關鍵時刻,來對大田進行防治處理,主要工作步驟分為兩方面:第一,在孕穗期與齊穗期期間要采用藥物方式進行防治保護。第二,進行定期的檢查,一旦發現任何可能出現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隱患問題,需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預防,進而做到治理小面積、保全大面積。然而藥劑可以使用新植霉素與葉青雙兩種,防治的效果最高可達70%-80%。對于一些發病較為嚴重的農田為防止其迅速擴展,可以使用新植霉素,大約3-5天之后再使用葉青雙,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達到迅速阻止病害擴延的效果,通常使用兩個周期便可。
三、結語
目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出現的頻率在逐漸上升,對人們正常的生產及生活都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并且由于其具有傳播途徑較廣、傳播速度較快及傳播危害性較大等特點,已逐漸發展成為水稻生產種植的主要病害之一,如果發生病害的情況,但沒有進行嚴格的治理控制,會對水稻種植的產量及品質帶來極大的影響。因此一旦發現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出現,需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綜合防治,從而做到控病保產,為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李忠蓮.寧洱縣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發生規律及其綜合防治措施[J].中國農技推廣,2012,28(10):44-45.
[2]曾明雯.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生原因及綜合防治措施[J].農技服務,2015,32(11):105.
[3]王琴.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生與綜合防治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