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華玲,李宗偉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高職藥物制劑生產技能綜合實訓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曹華玲,李宗偉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藥物制劑生產技能綜合實訓是高職藥物制劑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知識整合和技能綜合的重要手段, 是培養學生制藥關鍵能力、核心能力、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筆者以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為例,對實訓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模式、實訓基地建設、評價方式等方面的改革進行闡述,以期對高職藥品類綜合實訓教學改革有所啟示和幫助。
高職;藥物制劑;綜合實訓;教學改革
高職藥物制劑技術專業是培養面向制藥行業和相關行業(企業),從事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質量控制、倉儲管理等崗位的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而藥物制劑生產技能綜合實訓課程是在學生完成專業課程的理論學習和各種專項技能訓練的基礎上開設,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綜合職業能力。
為適應制藥企業對藥物制劑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我們以藥物制劑的制備及質量控制為核心、以藥品生產過程為主線、依照藥物制劑職業崗位的工作內容,對課程教學進行改革,使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的一致性、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一致性,實現“企業的內容”以“教學的形式”來完成“人才的培養”。
1.1 以崗位要求選取教學內容
藥物制劑生產技能實訓融合了《藥物制劑技術》《制劑設備使用與維護技術》《藥物檢測技術》《藥品生產質量管理技術》《藥品安全生產技術》這六門專業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技能,融會貫通,理實一體,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在教學內容選取時,我們據廣東地區制藥企業的特點,選擇常用劑型的制備(顆粒劑、片劑、硬膠囊劑、中藥丸劑、小容量注射劑、處方設計、設備驗證等項目)作為載體,按照真實的藥品生產過程把項目劃分為若干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安排若干個任務,每一個任務中都包含著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工作態度。項目主要包括:項目一,對乙酰氨基酚顆粒的制備;項目二,對乙酰氨基酚片的制備;項目三,小柴胡水丸的制備;項目四,液體鈣軟膠囊的制備;項目五,維生素C小容量注射劑的制備;項目六,制藥設備的驗證;項目七,維生素C片泡騰片處方設計。每個項目可以劃分為若干個工作任務,按照企業的藥品生產的流程,整個生產過程必須完成多個學習性工作任務,使學生的學習內容不再是脫離制藥企業藥品生產實際過程的僵硬教條,而是針對來自企業的工作項目和典型任務,學習內容與企業實際運用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實現同步。在實訓中,各組對任務進行細化并做出安排,促使學生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其動手和綜合處理能力。
1.2 任務驅動組織教學
在教學組織方面,我們采用任務驅動、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以小組為單位實施項目。每一項目開始時都向學生下達一個工作任務單,比如:制備規格為0.3 g/片的對乙酰氨基酚片,其中對乙酰氨基酚的含量為100 mg。學生接到任務后通過小組討論制定方案,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任務。制劑小組成員在實施項目過程中互扮演不同的角色,從生產指令的發放、物料的領取、生產前檢查、藥品生產、生產過程質量控制、成品的傳遞、產品的質量檢測,工藝的改良、設備的驗證,經歷了完整的藥品生產過程。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參與項藥品生產的全部過程,完成企業員工應當完成的工作,使職業工作活動與教學活動融為一體。學生的學習內容不再是脫離制藥企業藥品生產實際過程的僵硬教條,而是針對來自企業的工作項目和典型任務,學習內容與企業實際運用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實現同步,適應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此外,學生還要到校外生產實習基地頂崗實習,接受真正藥品生產實踐的鍛煉。學生在經歷情境化的工作活動過程中熟悉了藥品生產流程,積累了實際工作經驗,實現了職業能力的發展。
1.3 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
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模式,建立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課程中的每一個學習情境都按照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學生成為了學習過程的中心,實訓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是項目和任務的下達者,學生是任務方案的制定者、過程的實施者和結果的判斷者,而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是指導者、監督者和接受咨詢者[1]。學生通過“制定/修正方案、審評方案、實施方案、產品檢測、結果評價”。如:VC泡騰片的處方設計中,如何選擇合適的輔料,既能保證藥品的質量又可以降低成本?學生通過問題的引入會積極主動地搜索相關文獻資料,根據資料制定初步實施方案,老師對其方案進行指導及修正,然后學生根據修正后的方案進行實訓。在實訓過程中,老師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適時地進行指導和幫助,及時糾正。學生在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中,掌握藥物制劑的技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1.4 實訓基地建設
我們在校內建設了符合GMP要求的實訓基地,擁有片劑、軟膠囊劑、硬膠囊劑、顆粒劑、水針劑、中藥丸劑等9種劑型生產線,45個生產崗位,不但可以進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而且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藥品生產環境,學生通過在此進行生產性實訓,消除對真實企業工作環境的陌生感,實現學生當前的實訓環境與其未來職業環境的“零距離”對接。
1.5 多元性評價方式
過往的實訓考核重結果、輕過程,通常表現為以實訓產品或實訓報告來評定學生的實訓成績,判斷實訓教學的效果[2]。在工學結合的現代職業教育中,有效學習是指學生在真實工作情境中對技術(或服務)工作的任務、過程和環境所進行的整體化感悟和反思,從而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的統一[3]。本實訓采用了現場實操考核成績、實訓報告成績、小組評價、產品質量與綜合測評相結合的全方位的評價方式,實現了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質、技能操作、自主學習能力,為創新型實用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多元性的評價方式集學生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學習態度、責任心、創新應用于一體,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2.1 實訓學生的分組
應根據每個項目對應的操作間以及設備的大小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學生的人數不宜過多,一般10~15人為宜。分組的好與壞將影響實訓能否正常進行,因此人員分組時需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4]。這就要求指導教師平時需對學生的情況多加了解,將學生的實踐能力大致分成強、中、弱,然后根據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恰當的搭配分組。
2.2 實訓指導教師的能力
實訓指導教師應既有扎實的藥物制劑基礎理論知識,又有豐富企業一線工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當年,高職院校教師主要來源的渠道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普遍存在理論強而實踐經驗缺乏的問題,這不適合藥物制劑生產技能綜合實訓課程教學的要求。針對這些問題,可以有以下措施:第一,從企業聘請學歷較高、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員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以他們多年的藥品生產一線實踐經驗,使教學內容更切合實際生產的需求[5];第二,要求任課教師到藥品生產企業一線實踐,學習最新的制劑技術、設備,參與企業藥品生產管理的相關工作,及時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提高專業實踐水平。
2.3 實訓基地的建設
綜合實訓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建設合適校內外實訓基地對課程的開展非常重要。校內可以按照GMP要求建設藥品生產實訓車間,可以開展GMP廠房管理、常見劑型生產等實訓項目的教學。同時,加強與本區域的制藥企業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盡可能覆蓋固體制劑、液體制劑和無菌制劑的生產,一方面使學生了解不同品種和劑型的工藝要求,強化將專業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產,有利于學生畢業后能夠勝任崗位工作;另一方面使學生了解本區域制藥行業的發展現狀,為日后服務于本區域構筑堅實的基礎, 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需要[6]。
2.4 實訓耗材的成本
綜合實訓是從“原料-制劑-包裝-成品”的整個藥品生產過程,實訓中所需的原料、包裝材料都是根據藥品生產的質量要求進行采購,在設計項目時就要考慮投料量的問題,投料多生產成本也相應就高,而投料太少又達不到實訓的目標。因此,實訓項目要選擇經典又實用型,引進的實訓設備采用中試規模,而不能等同于藥廠實際的生產設備。
經過對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采用小組分工,以藥品生產標準崗位操作規程為規范,以完成指定的生產任務為動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通過對畢業生調查、與企業的溝通和聯系,一致反映我們對綜合實訓的改革是有成效。以工作任務整合理論與實踐,從實際崗位出發,選取教學內容,開展以典型制劑產品為載體的項目化綜合實訓,增強學生適應藥品生產企業實際工作環境的能力、執行任務和完成任務的能力,體現了工學結合的教學理念,為培養具有高素質的藥物制劑技能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1] 王雅潔,王迎新,蔡晶晶.基于生物藥品生產的工作過程開發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的綜合實訓課程[J].中國藥房,2014,25(32):3071-3072.
[2] 林徐潤,莊培燦,楊 帆.淺談高職院校“專業綜合實訓”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2(17):160-161.
[3] 趙志群,楊 琳,辜東蓮.淺論職業教育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的發展[J].教育與職業,2008:15-18.
[4] 鄭彩美.高職藥物制劑綜合實訓課程改革和探討[J].海峽藥學,2013,25(9):179-181.
[5] 李宗偉,王健明.高職GMP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廣州化工,2015,43(2):202-203.
[6] 鄧雪萍.淺析高職GMP教學質量的提高[J].職業教育研究,2007(2):73-74.
(本文文獻格式:曹華玲,李宗偉.高職藥物制劑生產技能綜合實訓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山東化工,2017,46(15):161-162.)
我國纖維素行業又添一種粉碎加工新利器浙江力普大型JMJ-700精棉剪切粉碎機通過省級新產品鑒定
日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國粉碎技術領航者——浙江力普粉碎設備有限公司研發的一款粉碎效率高的精棉剪切粉碎機,在杭州通過省級新產品鑒定。
浙江力普作為中國纖維素行業協會會員單位,專注持續于纖維粉碎設備的創新開發,積極吸收國外先進粉碎技術,消化再創新,生產設備能夠滿足精制棉制備纖維素的粉碎加工技術以及維素醚成品微粉的粒度和提高生產率提出的更高要求。目前,浙江力普已成為一個在我國纖維素粉碎加工領域享有獨特的纖維素醚粉碎加工新技術,并獲得中國纖維素行業協會領導充分肯定的科技創新企業,已擁有GWM150纖維素粉碎烘干一體機、高效纖維素剪切粉碎機、短纖維粉碎機、精棉粉碎生產線等設備,在纖維素行業得以廣泛應用,客戶囊括國內規模前十位的纖維素醚生產企業并獲得高度認可,為國內纖維素行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此次通過省級新產品鑒定的大型JMJ-700精棉剪切粉碎機,又為我國纖維素行業提供了一種粉碎加工新利器。
長期以來,浙江力普致力于纖維素行業進行上下游全鏈拓展持續發力創新,細分市場,定向精準開發新產品。原有的JMJ-500機型經過數年來的不斷改進,產量有所提升可達到300公斤/小時,但隨著纖維素產業的進步,原有機型由于尺寸的限制,設備產量越來越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
為適應市場新需求,浙江力普組織科技人員攻關研發,創新設計大型JMJ-700精棉剪切粉碎機,增加動刀、靜刀的數量,增加物料的剪切次數,提高粉碎效率,產量達到600公斤/小時;機腔內多部件采用水冷設計,防止機腔內的熱量積聚影響產品質量。至此,公司已形成大小兩種規格的JMJ系列化產品設備,可滿足多層次客戶的需求。在日前于杭州召開的由浙江力普粉碎設備有限公司承擔的省級新產品試制計劃項目“JMJ系列剪切粉碎機”(項目編號:2016D60SA642838)鑒定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項目產品設計優化,粉碎效率高,冷卻效果好,可滿足物料低溫粉碎的要求,技術處國內同類產品先進水平。產品經權威機構檢測,各項指標符合標準要求;經用戶使用,反映良好,具有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丁文)
(浙江力普)
2017-05-19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2015年校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曹華玲(1985—),女,廣東湛江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藥劑。
G642.0
B
1008-021X(2017)15-0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