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生平,邱華藝, 高 奔 ,孫莉莉, 章安然,李 會,王清政, 趙志剛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 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 江蘇 南京 211134)
關于應用型本科創新實踐課題開展的探索
高生平,邱華藝, 高 奔 ,孫莉莉, 章安然,李 會,王清政, 趙志剛*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 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 江蘇 南京 211134)
如今,國家越來越重視本科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高校加強對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栽培,高校開展創新實踐課題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以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為例,從創新實踐課題開展的意義、現狀及高校開展模式進行討論,分析了創新實踐課題對應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性及影響力。創新實踐課題對應用型本科人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加強對該方面的建設對于培養新型人才具有指導性作用。
創新能力;應用型人才;實踐;本科
創新是社會發展、民族富強的不竭動力,創新驅動即是人才驅動。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高等學校作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擔負著為社會輸送創新型人才的重任。創新實踐課題開展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助于高校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重要批示,重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發展,為更好地服務社會大眾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夠將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承擔著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實踐產物的重任。因此,提高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在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2001年8月,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1]4號)中指出:“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學校要重視本科教學的實踐環節”。2005年1月,教育部又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5]1號),再一次明確指出:"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高等學校要強化實踐育人的意識,區別不同學科對實踐教學的要求,合理制定實踐教學方案,完善實踐教學體系。"2007年1月,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又一次要求:"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要大力加強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特別要加強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重要環節。"。這三個文件的公布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高校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對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創新實踐能力給予高度關注。知識來源于實踐,擁有良好的創新實踐能力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由于現在高校實踐活動多以產學研的模式進行開展,創新實踐課題可以作為產學研模式很好的載體,對培養具有優秀創新實踐能力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1)實踐創新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的標準,國家經濟發展建設和社會的進步,都需要一批具有創新精神、敢于進取的高知識分子去完成。當今社會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狀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創新型人才已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需求。現如今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為了更好的融入世界大國陣列,必須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批示"大學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1],此次批示體現當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也體現當代大學生的任務擔當。如今眾多領域需要具有較強創新實踐能力的人才,特別是未知領域的探索工作,更是需要高素質會創新的人才。
(2)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是當代大學生的自身需求[2],創新實踐動手能力是當今大學生最欠缺,也是現今教育形式下的結果,為了不使這個缺陷影響未來發展,大學生也在不斷的尋找著方法。眾所周知,知識鞏固和拓展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親身實踐,而創新的基礎是實踐,沒有很好的實踐,即使具有較好的理論基礎和知識儲備也很難進行創新研究。現在社會高知識分子呈現出大眾化的趨勢,大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即將面對就業壓力的大學生不得不從自身考慮,發展自我,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也迫使高校對學生教育進行改革創新。
(3)高等學校擔負著為社會輸送高知識技能人才的重任,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天然溫床。而大學時期又是培養大學生自身創新能力的關鍵時期,高等學校的教學情況將直接影響社會人才的培養,然而大多數高校還一直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形式呆板單一,教學質量不高,不能從學生自身出發,只是一味的進行知識理論灌輸,學生學到的知識技能不能在動手實踐中得以應用和發揮,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與發散[3]。應用型本科,注重的是對學生的知識技能的綜合性培養,應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自身改革做起,完成好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任。
3.1 明確建設目標
創新實踐課題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在于高校的定位,明確創新實踐課題的最終目的。建設創新實踐課題,既不能把目標定的太高,也不能過低,應該響應國家號召,秉持實事求是原則,從實際出發,總結繼承前人創新實踐的結果和經驗,根據本校情況,建設符合未來需求的創新實踐課題。建設實踐課題應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夠適應當下和未來的教育發展趨勢。對此,高校應該建立以下目標的創新實踐課題:通過實踐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形成創新思維模式。通過推動創新實踐課題的開展,形成一個完整的課題實踐體系,根據理論、形式、思維等因素形成創新實踐體系[4]。
3.2 建立科學教學體系
當前針對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課題種類比較匱乏,形勢比較單一,所以要根據現況來確定本校的創新實踐課題建設規劃。可以通過結合本校開展的研究課題來拓寬學生的創新實踐渠道,由同學們選擇感興趣的實踐內容,然后形成以教師為引導的實踐小組進行課題研究。教師應該時刻關注研究課題所涉及的國內外最新知識,及時做到知識共享,同時應該根據參與同學的年級合理布置任務。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主要以提升某項技能為目標,凝練其本領,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適當布置綜合性任務,提高其動手操作能力,全局思考能力。在整個實踐課題進行中,教師起引導者作用,學生為主體,所以在收集資料、完善方案、總結報告等都應該由學生自主完成,避免變成學生按照教師指示進行試驗的傳統模式。由于大部分課題的難度是高于學生的能力水平,所以課題開展初期,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實例和相關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對完成創新實踐課題的步驟有初步了解,能夠快速融入所參與的課題研究,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而使實踐課題可以順利地進行[5]。
3.3 創新參與模式
在進行實踐課題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形成獨立的思考討論模式,構建新型參與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度。(1)創新討論方式。傳統課堂的討論方式較為單一,學生參與度不高,并且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模式,學生更多的是聽取而不是思考,這就減少了學生自主思考的機會,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而實踐課題采用更平等的討論方式,并且根據學生特點,形成小組討論,定期匯報小組結果,以小組的進步推動整個課題的進展,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機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2)創新分工制度。通過交流討論,提高學生之間的熟悉程度,從而在實踐課題進行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個體不同特點,按照課題要求,自主分配工作,進行實踐操作,真正做到讓學生參與到創新實踐課題中,鍛煉其綜合能力。
4.1 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自主創新能力
就如今大學生而言,大多數學生由于處在相對寬松的管理方式下,降低了對自身的要求,學習熱情不高,長期沉迷于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產生了一系列不良影響,創新課題的開展,可以極大的減少這一情況的發生,學生在參與創新課題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有效的利用課余時間。創新能力是現代大學生必須具有的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現在高校努力實現的目標,以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創新課題的開展為例,創新課題的開展,激發了同學們對創新的積極性,大學學習是自主學習,老師起引導作用,對于自覺性低下者,大學生活會相對放松,而創新課題的開展,其首要任務是提高學生自身素質,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對時間的合理利用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繼而鍛煉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4.2 培養應用型人才動手實踐能力
以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為例,在學校創新課題的開展過程中,學生需要向學校申請資金來購買儀器,還要了解所購買的儀器的基本信息,然后準備PPT和word文檔進行答辯,用自己的口才說服校方。答辯過程中,學生需要時刻準備接受校方領導的提問。在這樣的鍛煉過程中,學生會逐漸學會處理突發情況,鍛煉學生的臨場發揮能力, 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這也為學生步入社會后工作的面試奠定了基礎,使學生的自信心和氣魄都會比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要更出色。由于學生研究的創新實踐課題均是開放性的,老師對學生提出方案不再是以分數高低作為肯定,而更多的是鼓勵、支持和引導,學生不再是為了分數而進行科研學習,而是以興趣為導向進行科研學習,這也是本科開展創新實踐課題的教學目標所在[6]。
4.3 鍛煉應用型人才社會實戰能力
創新實踐課題的是以"校企合作"的形式開展,"校企合作"具有信息共享、資源共用等優點,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針對性,注重人才的實用性與實際操作能力。"校企合作"實現了學科理論與動手實踐相結合,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節約了教育與企業成本。同時也會培養出基礎扎實、適應面寬、技術能力強、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7]。以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為例,學生不僅可以進入企業學習先進技術,參與各項實踐活動,而且企業完整的工作體系和文化氛圍,會使學生提前適應企業各種規章制度,提前融入企業工作與生活,創造學生與企業員工共同工作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8]。在學生尋找工作時,能夠較快的適應崗位要求。創新實踐課題的開展也是探究"產學研"的過程,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等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9]。學校與企業形成"雙贏"模式,高校的人才培養能更加適應社會企業的需求,以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來完成對行業內的轉型需求。同時在人才產出的同時引進社會專業人才對高校的人才庫進行充實。學生的創新能力強、創業能力強、動手實踐能力強會更加適應社會的需求。
創新實踐課題開展以學生現有知識基礎為依托,根據學生能力進行選題,以創新討論模式及創新分工模式進行,利用科學教學體系開展課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達到知識推動實踐,實踐印證知識的作用。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實踐課題的開展,成功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鞏固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思考鉆研,開闊學生眼界,拓寬學生思維,很好的提升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1] 佚 名.李克強對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作出重要批示強調——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厚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土壤[J].四川勞動保障,2015(10):4.
[2] 陳 曄,徐 晨. 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與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3):104-107.
[3] 馬 雪. 試論高等院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J].教育探索,2007(2):17-18.
[4] 牧振偉,趙 濤,李 琳. 基于科研課題的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 中國外資,2012,17(9):222,224.
[5] 陳吉明. 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6, 25(12):1478-1480.
[6] 趙俊紅. 探究式教學在創新實踐課程中的應用[J]. 計算機教育,2016(07):60-63.
[7] 高 燕,劉永俊,常晉義. 應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2(12):42-45.
[8] 林 健. 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7-23.
[9] 宋 剛. 錢學森開放復雜巨系統理論視角下的科技創新體系--以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體系構建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09(06):1-6.
(本文文獻格式:高生平,邱華藝, 高 奔,等.關于應用型本科創新實踐課題開展的探索[J].山東化工,2017,46(06):138-139,141.)
Explo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Practice
GaoShengping,QiuHuayi,GaoBen,SunLili,ZhangAnran,LiHui,WangQingzheng,ZhaoZhigang*
(Nanjing Technology University Pujiang Institute, Nanjing 211134,China)
Nowadays, the country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tal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courages the college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This paper takes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ujiang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subject, and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influence of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subject to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has the pivotal function to the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 course talented person, the college strengthens to this aspect construction regarding raises the new talented person to have the guiding role.
innovation ability;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practice;undergraduate
2017-02-18
本項目受到江蘇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面上項目資助(16KJB430019)
高生平(1979—)山東沂南人,工學博士,現在主要從事應用型本科創新實踐課題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研究。
G640
B
1008-021X(2017)06-01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