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倫克
“十二五”時期,威海市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堅持生態立市、科教興市、產業強市,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全市經濟實力明顯增強,運行質量不斷提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民生保障得到改善,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一、“十二五”時期威海市經濟發展呈現五大亮點
(一)經濟總量連上兩個臺階。“十二五”期間,全市堅持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強化創新驅動,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全市經濟總量連上兩個臺階。2011年,全市經濟總量步入2,000億元大關,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10.95億元,實現了“十二五”的良好開局。“十二五”末,全市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總量突破3,000億元。
(二)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十二五”時期,全市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后續影響,以高端高質高效為發展方向,堅持“產業強市、工業帶動”戰略,合理利用有效資源,厚植壯大優勢產業集群,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到“十二五”末,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由2011年的10.7%穩步回落至2015年的8.5%,2011~2015年均增速為9.8%,較“十一五”時期的13.6%走低了3.8個百分點,分別高于全國、全省2.1和0.5個百分點。
(三)經濟發展質量進中趨好。回首“十二五”,全市產業結構呈現出第二產業主導優勢逐步弱化、第三產業拉動作用穩步增強的發展格局。2015年,全市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9.3%,較2011年走低了13.3個百分點。相對于第二產業,全市第三產業占比穩步提高,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逐年增強。(圖1)
(四)經濟結構調整穩步推進。五年來,立足現有基礎和產業優勢,始終秉承“一產抓特色促跨越、二三產抓結構上規模”的工作思路,積極實施產業集群“3+4”發展戰略,加速膨脹新信息、新醫藥、新材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全市經濟結構得到明顯改善。
1、工業。2015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增長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長8.6%。工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不斷上升。2015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3.6%,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38.8%,較2011年提高了5.2個百分點,比重高于全省6.3個百分點。
2、服務業。“十二五”期間,全市加大服務業投入力度,積極培植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新型業態,創新服務業發展模式,互聯網經濟、文化產業等新型服務業行業蓬勃發展。分行業看:
(1)金融業。受股市波動和國家金融改革的雙重影響,“十二五”期間,全市金融業增速波動較大,但總體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15年,全市金融業實現增加值73.88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2.1%,高于第三產業增速1.5個百分點。2011~2014年,受股市低迷和較高存款利率的影響,全市人民幣存款保持9.0%~17.0%的較高增速,因此金融業增加值增速也保持在11.4%~16.1%的較高發展水平。
(2)營利性服務業。“十二五”期間,全市加大新型業態培植力度,鼓勵創新商業模式,電子商務、文化體育產業等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2015年,全市營利性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02.71億元,增長21.3%,年均增長15.2%,高于第三產業4.6個百分點。
(3)非營利性服務業。“十二五”期間,全市大力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全市科學研究、教育等非營利性服務業增速呈波動上揚的發展趨勢。到2015年,全市非營利性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09.63億元,增長12.2%,高于2011年7.7個百分點。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十二五”期間,我市堅持以統籌城鄉發展為重點,扎實推進全域城市化、市域一體化,持續改進民生,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2011~2015年的五年間,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再上新臺階,按常住人口計算,2015年突破10萬元,達到106,922元,比2010年增加37,734元,年均增長9.8%。
二、威海市與青島、煙臺比對分析
(一)經濟增速回落趨勢相對較緩,年均增速基本持平。“十二五”期間,青島、煙臺的經濟增速持續回落,其回落速度快于威海,到“十二五”末,威海市經濟增速略高于青島、煙臺。2011年,威海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7%,分別低于青島、煙臺1.0和1.4個百分點。到2015年,威海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5%,分別高于青島、煙臺0.4和0.1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威海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高于青島0.2個百分點,低于煙臺0.1個百分點。
(二)第三產業拉動及貢獻作用有待增強。“十二五”期間,與青島、煙臺相比,威海市的第二產業對經濟的拉動及貢獻作用仍處于相對主導的地位,第三產業的發展后勁有待進一步提升。2015年,威海市第二產業貢獻率為49.3%,高于青島11.9個百分點,低于煙臺5.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貢獻率為47.7%,低于青島7.4個百分點,高于煙臺5.7個百分點。
(三)新興服務業態仍有上升空間。“十二五”期間,威海市服務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但與青島、煙臺相比仍有上升空間。2015年,威海市金融業增長8.5%,分別低于青島、煙臺4.4和3.0個百分點;營利性服務業增長21.3%,分別高于青島和煙臺7.8和0.5個百分點;非營利性服務業增長12.2%,分別高于青島和煙臺4.0和2.8個百分點。金融業、營利性服務業和非營利性服務業合計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43.0%,分別低于青島和煙臺5.7和2.7個百分點。
(四)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差距逐年縮小。“十二五”期間,威海市加大高新技術投入力度,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逐年提高,與青島、煙臺相比,比重差距逐步縮小。2011年,威海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為33.6%,分別低于青島、煙臺5.3和5.1個百分點。到2015年,威海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為38.8%,分別低于青島、煙臺2.2和3.0個百分點。
三、威海市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一)工業發展趨緩。受國際金融危機、出口乏力、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的影響,企業盈利能力逐步下滑,全市工業增速回落。2011年,工業增加值增長13.1%。到2015年,工業增加值增長8.1%,較2011年走低5.0個百分點。受供需不均衡的影響,工業企業轉型依舊面臨較大困難。
(二)服務業傳統產業增長乏力。“十二五”期間,受金融危機、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及進出口形勢等多重因素影響,全市服務業傳統產業增速明顯放緩,呈現不斷下滑趨勢。2015年,全市批發零售業實現增加值328.79億元,增長8.3%,較2011年走低8.9個百分點;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216.71億元,增長2.6%,較2011年走低6.1個百分點;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78.55億元,增長8.8%,較2011年走低5.9個百分點。
四、促進威海市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幾點建議
(一)優服務,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應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點,積極釋放改革發展的紅利。研究開展優環境降成本行動,打出降低融資成本、商務成本、物流成本、地價成本等“組合拳”,落實降低稅費、社保費等減負政策,引導更多民間資本進入實體經濟領域,提高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運營效率,以產業引導、股權投資方式支持產業發展,全力促使環境好起來、成本降下去。
(二)擴內需,力促消費市場活躍。在經濟下行的新常態下要更加突出消費的拉動作用,使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重點謀劃發展現代物流、科技服務、新興專業市場、創意與文化、軟件與信息服務、金融商務、健康養老、教育等服務業,優化內需消費軟環境。把旅游作為重點服務業來抓,加強旅游推介,不斷豐富旅游產品,升級旅游休閑消費,促進購物旅游消費,挖掘旅游消費潛力。積極培育電子商務發展。加快電商平臺建設,擴大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消費,促進實體市場和虛擬市場、國內貿易和跨境貿易共同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居民住房裝修、大宗耐用消費品、新型消費品等方面的合理信貸需求。改變傳統商業模式,引導和支持商貿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增加休閑、娛樂、文化創意等新業態的比重,不斷創新產品供給。
(三)抓項目,增強投資發展后勁。繼續擴大有效投資,充分發揮投資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加大對基礎設施、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不斷改善威海的發展環境。加大重點項目建設力度,充分發揮重大項目的支撐作用和帶動效應,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積極引進對威海市產業結構、經濟發展、城市轉型有較大帶動力和影響力的項目。以重大項目建設為突破口,采取措施對新興產業、創新創業型企業投資予以重點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