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
“我緊靠我的弟兄,我的弟兄和我緊靠堂兄弟姐妹或表兄弟姐妹。”天啊,這么多人靠在一起,好熱鬧啊。不過,在家庭聚會時,最讓人尷尬的是我們有時會搞不清某兩個人之間的關系。這時,我們就會有這樣的想法: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表達出家族成員之間的親疏遠近呢?嗯,這個想法不錯!繼續往下看,你將會看到答案。
你是怎么來的?
小時候,我們最常問的一個問題可能是“我是怎么來的?”這時,爸媽的回答就五花八門了,有說是撿來的,有說是充話費送的……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來追溯一下每個人的祖先。首先,我們有爸爸媽媽,然后爸爸媽媽又分別各有爸爸媽媽,也就是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有沒有覺得它特別像一棵樹?其實,這就是“家族樹”。
繼續往上追溯,爺爺的爸爸是曾祖父,外公的爸爸被我們稱之為曾外祖父……因為每位祖先都有一對雙親,所以往上第n輩:一級祖先有2位,分別是爸爸媽媽;二級祖先有4位,三級祖先有8位,四級祖先有16位……一直往上數到第n輩,你總共就有2+22+23+24+…+2n位祖先。
開枝散葉
當某一輩有很多孩子時,家族樹便開始分枝、更加枝繁葉茂,家庭成員之間有了更多新關系。這就是俗話說的“開枝散葉”。
如果你的父母除你之外還有其他子女,那么他們就是你的同胞,即你的兄弟姐妹。等你和你的同胞都有了孩子,那么這些孩子彼此之間就是堂/表兄弟姐妹。然后,這些孩子長大有了孩子,他們的孩子就是第二代堂/表兄弟姐妹;依次推下去,接下來就是第三代堂/表兄弟姐妹……
血濃于水
“哎呀,這孩子長得好像他爸爸!”“像他外婆!”“不對,像他媽媽多一點!”……為什么孩子和長輩會長得那么像呢?因為他們有血緣關系。而說到血緣,我們就不得不提基因。
每個人都能從父母那里分別獲得一半的基因,但遺傳是隨機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設置一個“親密度”,來描述不同的人之間的親疏關系。我們可以設,與陌生人的親密度為0,與自己的親密度為1。這樣一來,你與直系或旁系親屬的親密度就會落在這兩個極端值之間。
你從媽媽那里獲取了一半的基因,那么你和媽媽的親密度就是。同理,你和爸爸的親密度也是。那么,你和外公、外婆的親密度呢?噢!出現了隔代的情況,基因的遺傳會復雜一些。
“外婆給了媽媽一半基因,媽媽又給了我一半基因,那么我就有了外婆的基因。”大部分人會這么認為,可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
外婆給了媽媽一半基因,假設是橙色部分,而媽媽的另一半基因來自外公,用藍色表示。然后,媽媽把一半基因給了你。可沒有人能自我決定遺傳哪一部分基因給孩子。
可以是這一部分: 也可以是這一部分: 也可以是這一部分:
不僅僅只有這三種情況喲,圓的對稱軸可是有無數條呢!其他更復雜的情況,你能列舉出一兩種嗎?
你從媽媽那獲得的一半基因可能與媽媽從外婆那獲得的那一半基因恰好一樣,也可能兩者有部分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換句話說,媽媽可能會把所擁有的外婆的基因全給你,也可能只給你一點,也可能一點不給你。
也許看到這,你有些糊涂了……和外婆的親密度到底是多少呢?一般情況下,我們采用平均數值,沒錯,就是×=。同理,你和外公的親密度也是。
接下來,我們要計算你和兄弟姐妹之間的親密度了。因為你們和爸爸媽媽的親密度都是,所以你們的親密度就是×+×=。一個特殊情況是,同卵雙胞胎的兄弟或姐妹的親密度是1,因為他們的基因相同。
現在,我們要討論更復雜的情況。媽媽和姨媽為同胞,她們的親密度為,你和媽媽的親密度為,因此你和姨媽的親密度是×=。然后,因為你的表兄弟姐妹和姨媽的親密度是,因此,你和你的表兄弟姐妹的親密度就是×=。
怎么樣,發現了嗎?當某人和你的關系有點遠時,找到你們之間的親戚,然后通過乘法就可以得到你們之間的親密度了。當然,親密度并不是家庭關系的全部,因為它只是直觀表達了我們的血緣關系,并不能描述人與人的關系如何喲。
喬喬,我覺得我們倆挺像的呢!你說我們有沒有可能是親姐弟啊?
少來,這嚴重的基因突變讓我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