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志
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試中心下發《關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的通知》,發布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其中修訂后的物理考試大綱將選修3-5模塊列入必考內容,選修3-3、3-4模塊為選考內容,考生從中任選1個模塊作答。由于選修3-4模塊已經在以往的廣東卷高考中“退隱”多年,以致部分教師(尤其是新教師)在教學中遇到不少困惑。筆者針對高中學生的數學理論水平和抽象概括能力不強的特點,以及不少學校實驗室設備不完善等因素,結合粵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4系列第四章光學部分,以楊氏雙縫干涉實驗和薄膜干涉現象為例,闡明基本的波動光學理論,解決學生的學習困惑。
四、楊氏雙縫干涉實驗的條紋圖像是否等間隔
上圖是有關于楊氏實驗的閱讀材料圖片。注意觀察的學生會發現一個有趣問題:電腦模擬的條紋是等間隔的(如a圖),而課本中真實實驗的圖片(如b圖)顯示卻不是均勻分布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據光的波動理論,如果實驗時用的光是純正的單色光源,其波長λ是不變的,那么產生的條紋會是明暗相間、均勻分布的條紋,其條紋間隔還可以用公式計算。
但是在實驗室中,不管如何精確,光源的光都具有非單色性,其波長是介于λ到λ+△λ的范圍,在這一取值內有無數種光波,這些光波都會發生雙縫干涉,結果是所有的光只有0級條紋重合,其他級條紋有著不同程度的錯位。整個屏幕上的條紋分布就變得不均勻,條紋之間間隔從0級條紋開始,有規律地變化。在屏幕上波長λ的光的n級條紋和λ+△λ的(n-1)級條紋重合的地方,條紋的可見度最小。考慮到光源的非單色性對條紋的影響,課本中的實際條紋圖片是符合真實情況的,與理論并沒有矛盾。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