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艷花

摘 要:基于山西省為例,探討資源型地區農民增收問題,經調查研究發現,從全國范圍來看,山西省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較低,并且與我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之間的差距有逐漸拉大的趨勢;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第一來源的同時,山西省農民的收入結構也日趨多元;在惠農、扶農制度的作用下,傳統農業和以煤炭產業為代表性的資源型產業對農民增收的影響也是不斷變化的;其次,農業經營體制改革、煤炭資源整合都會影響農民收入。
關鍵詞:山西省;農民收入;資源型地區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7-0015-03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對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意義十分重大,而農民增收問題作為三農問題的核心,更是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在以資源型產業為支柱性產業的省份中,三農問題更為突出,社會矛盾沖突也較為嚴重,這來源于勞動力轉移緩慢和農民增收困難。作為這些省份的主導產業,資源型產業如何發展深刻地影響著農民的收入情況。農民可以從事資源開發及相關產業從而實現就地非農就業,但是受科技進步、資源枯竭等因素促使產業轉型,資源型產業在不斷地進行變革,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也在發生變化。另外,國家不斷對農業政策做出調整,從而作用于農業發展進而影響農民收入,因為不同時期的政策差異較大,農業產業發展重點和方向也不盡相同。本文以山西省為例,對資源型地區農民增收現狀進行解釋與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變現狀的對策。
一、山西省農民收入的特征——與全國農民收入情況進行比較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布的《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3—2014)》綠皮書指出,2013年,全國農民收入雖然比上年有所回落,但是增速仍然較快,2013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 430元。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 489元。根據農業部的信息顯示,2015年,我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 422元。
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居民收入年增長9.5%,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9∶1以下。但是,農民收入較低且失衡等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農產品價格下行和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乏力“雙碰頭”,保證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難度持續增大。
為進一步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十三五”期間,2016年,圍繞四大結構性收入,我國將不斷完善農民增收政策支持體系,拓寬農民收入增長的新道路,建立了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機制,在新一輪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中提高補助獎勵標準,嘗試建立了農民生態補償、輪作休耕補貼等制度。繼續實施農產品最低收購價格制度,保證農民基本收入,繼續推進大豆和棉花價格試點工作,引動農民主動對接市場,發展優質優價農產品。
與此同時,又制定了一系列促使農民外出務工、就地就近就業和回鄉創業的優惠扶持政策,以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為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同樣在制度層面做出了努力:維護進城落戶和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并引導農民依法有償轉讓這些權利。
根據山西省統計數據公報顯示,2013年山西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 949元。2014年山西省人均可支配收入8 809元。據國家統計局山西省調查總隊調查資料顯示:2015年,山西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454元,比2014年增加了645元,增長率為7.3%。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山西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量居第23位,增長速度居第29位(見下頁表1)。
二、從收入構成發現山西省農民增收面臨的挑戰
第一,工資性收入。2015年,山西省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4.8%,1—11月轉移農村勞動力35.77萬人。年內,省政府制定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民工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和《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等,提高了本地就業率。另一方面,山西將一類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到1 620元,在全國已公布最低工資標準的28個地區中排名第九,為穩定農民工資收入提供了制度保證。山西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4 922元,比上年增加352元,增長7.7%,依然是拉動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力量。
第二,農村家庭經營性收入。2015年,糧食減產,農產品價格有所下降,但山西省在農產品結構方面進行了優化,豬肉、瓜菜、豆類等價格有所增長,農業生產投入成本下降,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仍保持了增長態勢。根據住戶調查資料顯示,農民出售高粱、谷子、薯類、豆類、蔬菜、林產品、牧業產品等金額都比上年有所增加,尤其是豬價上漲,飼料價格下降,使利潤空間得到擴大,農民人均出售肉豬329元,比上年增長25%,牧業凈收入為人均232元,比上年增加17.3%。山西農民人均經營凈收入為2 624元,比上年增加142元,增長5.7%。
第三,轉移性收入。2015年,山西省農民人均轉移凈收入為1 766元,比上年增加132元,增長8%。農民轉移凈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是山西省連續七年出臺強農惠農政策,2015年出臺的《關于2015年新實施強農惠農富農補貼政策通知》,新投入資金達15.76億元;二是為彌補煤炭價格下跌造成的損失,山西省以每噸煤300元的貨幣補貼代替原來的每戶發放煤炭的補助;三是提高了農村社會保障標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80元,每人每月提高了15元,新農合籌資標準調高到450元,低保標準提高到每月226元,農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養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2 400元和1 530元。
第四,財產性收入。山西省從2013年開始實行百企千村扶貧計劃到2015年,將社會各界資本吸引到發展現代農業中,促進了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對土地的需求,山西全省各地產業扶貧項目處于穩步推進階段,加快了土地流轉速度,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民集體分配股息和紅利的提高,也就是說,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得到了逐年提高。2015年,山西農民人均財產性凈收入為142元,增長15.1%。
根據2005—2012年的山西省農民收入構成各項占比及2013—2014年各項占比的變化情況,不難發現,工資性收入作為山西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的主題地位已經基本穩固,這也是城鎮化進程加劇、越來越多的農民涌入城市務工的必然結果,山西在這一點上與全國各省的情況較為一致。甚至在2014年,山西省農民的人均工資性收入在中部地區的各省份中排到了第一位,表現優秀。可是在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的第一收入來源的同時,問題也隨之暴露,那就是農民最原始的收入來源——務農,即家庭經營業收入的消減,雖然隨著整體收入的增加,經營性收入的數值也略有增長,但在山西農民收入構成中的占比近三年中卻是呈下降趨勢,從2013年的29.1%下降到2015年的27.8%。
三、促進山西省農民增收的可行性建議
第一,打破城鄉二元制經濟壁壘,積極推進城鎮化改革。相比城鎮來講,農村地區生存條件較差,所以農民才會涌入城市以尋找更多機會增加收入。但是,如果城鄉二次元結構很難被改變,那么農民在城市中謀求發展就會變得越加困難。打破城鄉二元制經濟壁壘,讓更多的農民以主人的身份進駐城市。其意義不單純是農民收入增加,也更有利于社會長遠發展。
第二,科教興農與人才強農雙管齊下。科教興農和人才強農是國務院針對農村教育制定的關鍵的大政方針。山西堅定不移地以農業產業推動農業整體現代化,貫徹落實“三新”協作以及“五良”結合,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有機整合。對農業科研要做這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堅定第三產業新年不動搖,推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其次,搭建科學成果具體應用的邊界渠道,做到科研成果現實應用;最后,要全力解決農業科研的源頭問題——農業科研體系的全面創新。
第三,大力改善農村金融環境。山西省需要設立對于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和農業再保險制度的直接資金支撐框架,推動農業保險行業的整體前進。其中,加快建立政策性、商業性、相互制和合作制保險組成的農村保險體系對促進農民增收至關重要。加快建立全面村鎮銀行體系,以實現農村農業農民的多角度和全覆蓋;貫徹商業化、可持續的戰略方針,實現多金融機構的合作共贏;積極培育鄉鎮小額信貸、農業保險以及農產品期貨的相關市場,建設成有效競爭、優勢互補的村鎮金融服務的網絡。發掘農村的金融市場的潛力,鼓勵民間資本為農村金融服務,發展多方所有制下的農村金融機構,以達到實現農村金融體系下機制和功能上的完備。
四、結論與啟示
為進一步促進非農收入的有效提高,幫助農民發家致富,首先,需要在制度層面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打破城鄉二元制壁壘。其次,緊抓科教興農與人才強農戰略不放松。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一項基石性工作,是百年大計。要想順利發展農業,實現農民增收,財政金融方面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從農民自身來講,提升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也至關重要,否則,一切皆是空談,只有提升自身素質才能把先進的農業科技應用到時間中,順利實現收入增加。最后,相關部門要注意挖掘本地區民俗文化的藝術價值,形成品牌效應,進一步拓寬農民收入來源的渠道。
參考文獻:
[1] 宗穎聰,趙康杰.資源型地區農民收入增長的實證分析——以山西為例[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2,(1).
[2] 秦博睿.縮小城鄉收差距策略[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3,(6).
[3] 牛永寧.從農民收入結構看農民增收緩慢的原因[J].新學術,2007,(2).
[4] 秦博睿.從收入結構看山西省農民增收[D].呼和浩特:內蒙古財經大學,2015.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