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東
摘 要:體育在現代生活方式中已經占有重要地位,在給人們帶來強健身體的同時,也帶動了其他與體育相關的產業消費的增長。體育旅游就是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范例,人們在進行體育旅游時,會購買各種有關體育的戶外裝備等。將體育旅游所需的戶外產品通過實物形態和非實物形態產品予以市場化,既有利于生態的改善,也能有效地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從全新生態旅游視角,研究體育旅游發展過程中體育資源整合、開發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現在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策略,以期實現生態旅游與體育旅游協調發展。
關鍵詞:生態旅游;體育旅游;區域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7-0155-03
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2014]46號文件,將體育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支持發展區域特色體育產和少數民族特色體育產業[1]。當前,隨著人們對體育運動功能的深入認識,體育運動已經成為社會大眾現代業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能夠緩解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也能夠調整人們的心理與生理平衡。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眾所周知,體育在我國國民生產總值中,已經越來越顯現出其重要的位置,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支強心劑。體育旅游市場在體育產業占有重要份額,對于豐富旅游產品體系、拓展消費空間、盤活體育資源、實現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拓展區域經濟發展新空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
一、生態旅游與體育旅游內涵解讀
生態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游,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并獲得心身愉悅的旅游方式,是到生態環境中去觀賞、旅行、探索,在于享受清新、輕松、舒暢的自然與人的和諧氣氛,增進健康,陶冶情操,享受自然和文化遺產,接受環境教育等,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3]。體育旅游與其他休閑旅游一樣,特別強調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一致,增強愛護、保護自然的意識[4],不同的是以體育為要素,以現場觀賽、參與體驗及參觀游覽為主要形式,以滿足健康娛樂、旅游休閑為目的,向大眾提供相關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經濟活動的新興產業形態。從生態旅游視角將生態、體育與旅游三者結合的旅游形式,有助于擴充體育產業的類型,促進體育產業結構升級調整,推動區域經濟綠色、生態、健康發展。
二、生態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我國生態旅游受各個方面都不成熟因素制約,存在著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進行無節制、超容量開發與管理混亂等現象。
(一)生態旅游開發混亂
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水平和業余時間的相對增多,釋放或者解壓身心是現在人們的假日首選。旅游恰恰為人們提供了減壓釋放的時空環境,也就促生了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假日游,人們喜歡走到大自然去親近泥土的芬芳,去聽山泉水的律動,去聽鳥兒的歌唱,去呼吸新鮮的空氣。而生態旅游符合人們的心理預期,并發展日益增快。但是,在催生生態游市場開發與發展的同時,忽略了生態環境的保護,一些專家、學者熱衷于生態旅游的認證和標準的建立,習慣于文字范本的規范或者說框架結構思維,以期統一規范“混亂”的生態旅游市場。但由于各地自然條件、地域風情、項目特色、人文環境的差異,生態旅游的發展呈現復雜化、多樣化的特質,生態旅游發展的重點和核心要素不一。為此,盲目采用舶來發達國家的標準,不利于我國對生態旅游的發展和引導規范[5]。在利用生態環境帶給我們經濟利益的同時,更要用經濟收入回饋、愛護、修繕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二)管理與服務意識匱乏
我國的生態旅游正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生態旅游各個方面的資源開發與發展受到諸多的門檻限制,原因在于我國政府關于生態旅游開發、建設、保障、檢測等方面的政策法規立法滯后、規范不統一等諸多現實問題[6]。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缺乏理論支撐與政府實踐策略支持,再者,高校對生態旅游人才隊伍的培養沒有可操作性的模式,導致現有人才隊伍思想懈怠、管理渙散、服務意識不強等經營管理問題。加之,我國公民的自身素質和生態意識不高,對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破壞、設施設備毀壞等問題較多,有的旅游者甚至騎在紅軍塑像的脖子上拍照等不文明現象,缺乏對旅游者違規行為的引導和約束、教育。因此,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還處在培育階段,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要根據我國地域寬廣、特色不同、區位差異等實際制約生態旅游發展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決,促進和提升生態旅游市場的發展和完善。
三、體育旅游存在的問題
體育旅游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消費,它不僅與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有關,并且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當時社會和科技發展狀況的制約[7]。體育旅游的開發必須要有一定的經濟保證,在一定程度上,體育旅游開發所能獲得資金多少決定著開發的深度和廣度。同時,體育旅游開發的目的、開發的手段,又必須與當時當地的社會的科技發展水平相適應。然而,就體育旅游開發的基本指導思想來說,是盡可能使現有的體育旅游得到充分的利用,使潛在的體育旅游得到充分的發掘,以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要。但是,體育旅游客觀存在的形式是各不相同和千差萬別的,其體育表現的方面也是多種多樣的。各種體育旅游的開發和利用更好地在體現經濟利益的基本思想基礎上,更要認識到體育旅游的開發應具有理想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這是體育旅游開發必須要考慮的基本問題[8]。
野外生存是體育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近幾年來,野外生存運動已日漸成為一種時尚,受到了廣大中青年消費者的青睞,挑戰自我、磨煉意志,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開發一些層次高、項目定位準、線路精致的體育旅游景區,能夠對體育旅游和戶外運動愛好者有較強的吸引力,反之,則不利于開展。野外生存大多都是遠離居民點的山區、叢林、沙漠、高原等復雜的地域,這些地域也都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需要專業的運動裝備才能實現野外生存,而這些裝備又是體育旅游產品的附加值。所以,體育旅游使中青年戶外運動愛好者遠離都市的喧囂與嘈雜,是面對美麗的大自然、洗滌凈化心靈的過程。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體育傳統,各地區都有著各自的特色,因而對于增加體育資源數量的開發,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帶動戶外運動實物產品與非實物產品的銷售,推動了體育事業發展的同時,也刺激了體育消費。所以,對體育資源的外延開發,是一項重要的開發方法。低級別重復建設,不僅耗費大量資金,而且導致體育旅游者在選擇上受限。
四、生態旅游為體育旅游提供了資源條件
我國有著1 072萬公頃的湖泊和水庫面積,28萬平方公里的海岸地帶面積,9 491萬公頃的森林面積,320萬平方公里的山地面積和95.59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流域面積等,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發展體育旅游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保護也需要來自體育旅游發展所產生的經濟收入的支持,生態環境是影響人類與生物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例如冰雪、漂流、徒步探險、草原生態旅游區等[8]。所以,體育旅游的發展離不開區域發展環境,這一點已經得到普遍的認可[9]。體育對人類的貢獻不僅僅停留在健身健體的本位,同時也能夠帶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環境的改善。體育旅游不僅僅是簡單游山玩水、觀賞比賽、參與比賽,而是通過體育這個名詞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例如體育服裝、鞋帽等產業資源開發,這不只是單純的體育內部資源開發,它同時也會帶動區域交通、住宿、餐飲一系列的經濟收入。這種收入反過來可以投入到對環境的改造、修繕,環境變好了就會吸引更多的游客,體現經濟效益于社會效益的互補性。體育旅游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積極的健康活動,它不同于一般的傳統的旅游活動,是現代人尋求釋放壓力的一種新的選擇[10]。體育旅游借助體育資源所得經濟收入,也為民俗風情傳承保護、體育環境保護與發展提供了經濟保障,二者相互扶持,相互促進。
五、構建生態+體育+旅游的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上新臺階
當今區域經濟的發展并不是封閉性的,挖掘和開發區域內與區域外經濟聯動,實現區域經濟的不斷增長和發展[11]。體育賽事是一種特殊的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特殊的作用,通過引入高水平賽事為陜北的黃龍縣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12]。黃龍縣通過引入體育賽事,使比賽項目與地方旅游資源有機結合,實現體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吸引更多省內外人士前來領略黃土高原的獨特魅力,深入挖掘體育在地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潛力作用,進而拉動當地體育旅游產業實現大發展。
國際性體育品牌賽事活動具有參與性廣、影響力大的獨特作用[13]。體育活動不僅僅是單純的活動,而是將平面媒體、數字媒體、廣告宣傳策劃、體育服飾等都納入進來,一次知名賽事活動囊括了諸多關聯產業的參與,也促進了關聯產業的經濟收入。各地區根據自身先天資源優勢,實現“體育+旅游”融合的發展模式,依托獨特的生態文化資源,促進休閑體育文化與全民健身相融合發展,實現文化、健身、旅游于一體,把綠水青山的自然資源,經過引入“體育”變成經濟發展的新方向,開創地域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開發保護新局面。
政府應充分利用現有的體育資源和具有市場開發前景的體育資源,充分、有效和合理地把稀缺的體育資源分配到不同的體育生產中去,實現旅游促銷費,消費拉動經濟,經濟推動社會發展,社會發展服務人類。打造“體育+旅游+生態”為一體的體育旅游品牌,是旅游、體育、生態深度融合的一步[14],這種生態、體育、旅游三者相結合的發展新模式,既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健全體育旅游產業政策法規,推動展業升級與結構調整,實現區域經濟與體育旅游市場開發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盤點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第46號文件亮點[EB/OL].中國網—體育中國,2015-12-03.
[2] 國家旅游局國家體育總局部署體育旅游發展[EB/OL].中國地產網,2016-12-23.
[3] 趙元順.祁連縣生態文化旅游的發展[J].群文天地,2012,(9):30-33.
[4] 季娜娜,段嬋嬋.環京津休閑旅游產業帶的SWOT分析[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9,(3):56-61.
[5] 張玉杰.我國生態旅游探析[D].沈陽:東北大學,2008.
[6] 高欣.山西生態旅游發展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0.
[7] 楊廣站.淺談體育資源的開發和合理配置[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3):124.
[8] 鐘晨.漢中市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的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
[9] 張志.體育旅游開發研究——以重慶市為例[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05.
[10] 張洪海,顏振蘭.生態環境保護與體育旅游發展的關系[J].資源開發與市場,1999,(6).
[11] 劉爭波.園區經濟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研究[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2010 .
[12] 蔣濤.體育賽事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2011.
[13] 陳錫堯,吳惠明.對當今國際性重大體育賽事的價值認識及其發展趨勢的研究[J].體育科研,2003,(4):25-27.
[14] 劉鳴鳴,劉勇,劉名儉,等.“一江兩山”體育旅游圈的模型構建和發展對策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 101-105.
[責任編輯 史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