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傳君+肖文輝
摘 要:“絲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實現戰略對接的可行方式和最佳路徑就是,中俄合作共同主導建立“大歐亞自由貿易區”。建立“大歐亞自貿區”不是中國的一廂情愿,而是中國、俄羅斯及其他中亞、南亞國家三方的共同需要;在中國與這些國家多年的經貿合作中已積累起互信關系,并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礎;歐亞經濟聯盟的建立和運行已為建立“大歐亞自貿區”拉開了序幕,而上合組織更將成為“大歐亞自貿區”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因此,建立“大歐亞自貿區”,不僅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也具有現實可行性。
關鍵詞:大歐亞自貿區;可行性;歐亞經濟聯盟
中圖分類號:F1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7-0169-02
2015年5月8日,中俄兩國元首在莫斯科簽署并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但是,以什么方式、通過什么路徑來具體落實兩國的“戰略對接”呢?對此,國內外學界可說是眾說紛紜,我們認為“戰略對接”指的中國與包括歐亞經濟聯盟5國在內的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實現更加廣泛深入、高質量和可持續的區域經貿合作,這是“戰略對接”的確切含義。當然,在戰略對接的具體經貿合作中,企業是對接的主體,項目是對接的載體,但要實現中俄進行“戰略對接”的目標,必須要有一個大平臺,亦即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的政策、規則和機制體系,使絲路經濟帶各國在這個大框架、大環境下開展企業與項目的對接合作。為此,我們提出中俄合作共同主導建立“大歐亞自貿區”的戰略構想與具體方案。那么,建立“大歐亞自貿區”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實際可操作性呢?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
一、建立“大歐亞自貿區”不是中國的一廂情愿,而是三方情愿
從中國方面看,絲綢之路既是具有很大潛力的新興大市場和中國地緣經濟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通往歐洲的經濟走廊,中國希望與絲路帶沿線國家展開廣泛深入和可持續的經貿合作,形成中國—絲路帶—歐洲這樣一條經貿合作體系,亦即經貿合作長廊,但在與絲路帶沿線國家的合作中存在著很多障礙、限制和風險。所以,通過建立“大歐亞自貿區”,可以實現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清除或減少中國與這些國家間的各種關稅與非關稅壁壘。中國與東盟已建立起“10+1”自貿區,目前正在推動RCEP16國自貿協議,如果獲得成功,這兩個自貿區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撐。最近中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6國已啟動第13輪自貿談判,如果最終達成協議,“大歐亞自貿區”就可以與“中—海自貿區”相銜接,實現“絲路經濟帶”全線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的區域合體大體系。從俄羅斯角度看,俄羅斯的對外戰略重點和地緣經濟戰略的優先方向就是建立以獨聯體國家為核心的“統一歐亞經濟空間”,雖然這一計劃遭遇挫折,而以俄為主導的歐洲經濟聯盟于2015年正式啟動,但體量較小,缺少內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未來發展前景難以預料。如果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建立起“大歐亞自貿區”,這與俄羅斯的大歐亞伙伴關系計劃一拍即合,與俄羅斯的區域一體化戰略異曲同工。俄羅斯已經確立并開始實施“向東看”戰略,“向東看”首先是擴展和深化與中國的經貿合作,尤其是吸引中國的對俄投資;中俄確立了到2025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 000億美元的目標,迄今已簽署了50多項重大合作項目,為推進俄中的貿易與投資合作,雙方已開始協商、探討建立自由貿易區問題。如果中俄能共同主導建立“大歐亞自貿區”,這應與俄羅斯的戰略目標完全吻合。在歐美連續制裁、油價下迭和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形勢下,中俄合作共同開發中亞、南亞市場,擴展和深化與“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是俄羅斯必然的戰略選擇。
從“絲路帶”沿線其他國家的角度看,這些國家經濟不太發達,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外貿規模較小,大多數國家沒有出海口,產業能力較弱,有些生產要素嚴重短缺(如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因此他們希望與中國、俄羅斯等國開展產能合作、金融合作和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這些國家當然也希望能在本地區實現互連互通,構建起一方面通向歐洲,另一方面通向中國、印度等亞太國家貿易通道和經濟走廊,從而走向外部世界,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之中。但有些國家擔心,與中國的經貿合作過于密切會產生對中國的依賴,甚至得罪俄羅斯(如蒙古國);還有些國家對參與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疑慮重重,甚至采取抵制態度(如塔吉克斯坦),如果中俄合作共同主導建立“大歐亞自貿區”,就會消除“絲路帶”沿線國家的上述擔憂和疑慮。
二、建立“大歐亞自貿區”已具備了較為扎實的前期基礎和相關條件
建立“大歐亞自貿區”本身不是目標,不是為了建自貿區而建立“大歐亞自貿區”,它的目標是實現“絲路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進行戰略對接。從客觀實際情況看,建立“大歐亞自貿區”已經有了較為扎實的前期合作基礎和相關條件,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已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兩國政治一互信度非常高,已成為不結盟的戰略盟友,這為中俄共同主導建立“大歐亞自貿區”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障。二是在美日歐連接對俄制裁、油價一直沉低不起、俄羅斯經濟陷于困境的形勢下,中俄積極展開各領域的經貿合作與投資合作,兩國制定了到2025年前雙邊貿易額達到2 000億美元的規劃,僅2016年就簽訂了50多個重大項目合作協議。普京總統明確提出了要與中國共建“大歐亞伙伴關系”計劃,這些都為中俄共建“大歐亞自貿區”打下了扎實的合作基礎。三是近年來中國與中亞國家、南亞國家和中東地區國家的經貿合作取得顯著進展,特別是與中亞國家在產能合作、能源合作、基礎設施建設合作、農業合作、資源開發合作及金融合作方面成果顯著,中國的合作原則、合作態度及合作誠意獲得這些國家點贊和認同。納扎爾巴耶夫總統甚至明確提出,要把哈薩克斯擔的“光明道路”戰略與中國的“絲路帶”建設戰略進行對接。四是中國與中亞地區國家及通過這些國家與歐洲地區的互聯互通取得了顯著進展,目前中國已開通了39條“中歐班列”,這些班列都是經過俄羅斯或中亞國家抵達德國、波蘭等歐洲國家。39條“中歐班列”的開通既證明了建立“大歐亞自貿區”已具備前期基礎和相關條件,也證明建立“大歐亞自貿區”的必要性和戰略意義,因為自由化、便利化是開通和擴展中歐貿易通道和物流網絡的必備條件。此外,中俄同江鐵路大橋建設已近尾聲,而2016年中俄合作共建“黑龍江公路大橋”已興土動工,拉開序幕。
三、上合組織是建立“大歐亞自貿區”的重要紐帶和橋梁
上合組織現在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區域性國際合作組織,初期成員國為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現在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已正式加入該組織,此外還有9個聯系國,即白俄羅斯、土耳其、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尼泊爾、斯里蘭卡、蒙古國、阿富汗和柬埔寨。自成立以來,上合組織在反恐、打擊三股極端勢力和跨國犯罪等方面取得了公認的顯著成效,目前正從安全合作向經貿合作方向擴展。上合組織為何會獲得成功?為何能產生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諸如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朗等國都積極加入和參與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上合組織在安全合作方面兼持“平等合作、合作安全、共同安全”的理念和原則,不搞雙重標準,不干涉他國內政。因此,上合組織成員在安全合作中找到了共同的敵人,在經濟合作中找到了共同的朋友與伙伴,在共同發展中充分意識到了面臨的外部危險:外部勢力的滲透、干預甚至煽動“顏色革命”。上合組織之所以積極推動區域經貿合作,是因為該組織已充分認識到經貿合作、區域經濟發展與繁榮是區域安全的重要基礎,貧窮落后、內部動亂是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滋生的土壤和擴散的條件,也是外部干涉的借口。所以,經貿合作、經濟發展是防恐、反恐的重要基礎。如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和伊朗這些大國,有些是與中國在政治上有矛盾、在邊界上有糾紛的國家(如印度)或與俄羅斯缺乏政治甚至戰略互信的國家(如土耳其),之所以能夠參與或加入該組織,最重要因素是,中俄共同主導。中俄既是上合組織的創始國,也是該組織的核心國,有中俄共同主導,就消除了一些國家的擔心與疑慮。歐亞經濟聯盟的成員都是上合組織成員國或聯系國(白俄羅斯),而上合組織成員國或聯系國又幾乎都是“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因此,上合組織具有非常有利的條件通過自身合作的實踐、原則和范例,把其成員國、聯系國整合到“大歐亞自貿區”中來,起到橋梁、紐帶的聚合作用和引力作用,而且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建立“大歐亞自貿區”的宗旨與上合組織正在積極擴展經貿合作的目標完全吻合,上合組織在區域安全領域發揮其主要功能,而“大歐亞自貿區”在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方面發揮主導功能,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 謝曉光,生官生.絲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面臨的挑戰與應對[J].國際經濟與政治,2016,(6).
[2] 陳小鼎,馬茹.上合組織在絲路經濟帶中的作用與路徑選擇[J].當代亞太,2015,(6).
[3] 郭曉瓊.競爭與合作:對歐亞聯盟與上合組織關系的思考[J].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3,(3).
[責任編輯 史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