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摘 要: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帶動了城市化建設進程。作為我國國策發展的主方針,城市化建設不僅需要現代化建筑,同時也應當注重城市園林的設計,這是擴展城市面積建造現代化建筑的基礎。在保護城市的過程中,園林設計也是主要措施之一。特別是當前,全球環境面臨著污染日趨嚴重的態勢,很多環境惡化帶來的問題正在嚴重影響著人類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城市無論是園林設計還是園林植物保護,都會影響城市環境的和諧?;诖?,針對這兩者展開論述,從意義、現存的問題到對策等方面進行論證。
關鍵詞:城市園林;設計;植物保護
中圖分類號:F29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7-0181-02
在城市園林設計中,應當充分結合當地的城市特點,結合園林植物自身的生長特點,將兩者有機結合,最終規劃和建設出城市園林環境。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在進行城市園林設計時,還應當充分考慮園林植物的生長特點,控制好種類和植物密度,有效防止病蟲侵害,在設計時要防止植物間相互影響,盡力減少病蟲滋生帶來的影響。我國的植物種類繁多,很多植物都有相生相克的關系。因此在設計城市園林時,應當考慮選擇哪些植物,將植物密度保持在恰當的范圍內,使植物實現自我保護的功效。
一、城市園林設計與園林植物保護的意義
隨著城市發展腳步的加快,不少農村人口開始大量涌向城市。工業的大力發展也使得城市環境出現嚴重惡化,汽車尾氣的排放也成為影響城市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的生態環境在諸多因素的作用下遭到嚴重破壞。作為城市建設的關鍵性環節,城市園林建設至關重要,它的存在不僅能提升城市的品位,更能體現生態環境保護給城市建設帶來的積極影響。在城市園林建設中,我們可以將城市園林看作是一個生態圈,有效改善園林生態環境,離不開合理的城市園林設計和園林植物保護。
二、園林設計與園林植物保護存在的問題
第一,盲目引進外來樹種。在很多城市中,為了突出園林設計的新穎性,他們會引進外來樹種,而不適用鄉土樹種。特別是在未經過深入論證的情況下,便引進新樹種,有時新樹種無法很好地適應當地的環境和氣候,甚至因樹種入侵而致使病蟲害加重。部分外來樹種會因為生長過快,快速實現精冠造型。但是也有很多外來物種,會出現不適應當地環境的情況,最終出現營養不良或病蟲害加重等問題。
第二,植物配置不合理。園林樹種的生長習性是園林設計者應當深入了解的內容,但是從實際操作來看,不少園林設計者對樹種的了解過于片面,在設計整個園林樹種時會因為搭配不當,部分物種是相克的,或配置不合理,由此會產生各類問題。例如,松樹、蘋果樹與核桃樹不能種植在一起。還有部分樹種會出現轉寄生的現象,木槿便不適宜于欒樹種植在一起,否則會引發蚜蟲。而竹子不適宜與紅葉小檗種植在一起,否則會誘發銹病。還有的植物喜陰,則不適宜種植在陽光直射的環境里,對于怕誰的植物則不能種植在低洼的積水區。一個優秀的園林設計離不開專業的規劃配置,如果園林設計從設計開始就存在缺陷,勢必會影響園林生物的正常生長。如果沒有合理的配置,加之環境的常年影響,會給園林植物的生長帶來很大的困擾,而這些情況又是很多城市在園林設計時經常遇到的問題。
第三,園林設計模式單一。在我國很多城市園林設計的規劃盡管整齊,但物種單一,整體群落結構也相對簡單。據不完全統計,在國外很多園林設計中,一個公園的觀賞性植物便多大上千種,但國內一個公園選用的植物只有近200種。我國的物種資源非常豐富,這一狀況顯然與我國資源不相符。在設計模式單一的前提下,物種缺乏,群落結構過于簡單,很多植物間無法控制病蟲害破壞的幾率。生長環境又不符合植物栽種的密度要求,特別是有的栽種密度過大,必要的生長空間缺乏,很多物種處于缺乏光照、水分、肥料的環境下,嚴重影響了植物正常生長,這也給病蟲害的入侵增加機會。
三、加強城市園林設計與園林植物保護的對策
城市園林設計看似與園林植物保護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命題,但在實際操作中,只有園林設計科學,才能給園林植物的生長帶來益處,從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園林植物,有助于城市園林設計沿著更加健康的道路發展。但是,結合我國現階段城市園林設計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我們有如下幾個方面需要加強改進,具體改進對策如下:
第一,科學合理配置植物類型。城市的園林設計最主要的是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對城市環境質量起到改善作用。然而,不同的城市氣候條件不同,所處的地勢環境也不同,水土質量也有很大差異。城市園林設計在這樣的環境下,應當結合地勢環境、地貌特征進行設計,將水流、土壤等條件作為重點考察和研究的因素。在選擇適合生長的植物類型中,盡可能結合當地的水土、地質特點。例如,相對干旱的地區,在選擇植物時應當選擇抗旱性較強的植物;在水土充足的地區,則選擇耐水性強的植物更加適合;荒漠地區在進行城市園林設計時,則要選擇防風固沙類的植物。這樣不僅有助于城市園林的美觀,更有助于植物的生長。
在植物的選擇中,要權衡相互間的關系,合理利用好園林植物。不同種類的植物間存在相對復雜的關系,有的是相互依存,有的則是相互競爭,有的是寄生關系,也有的是共生的關系。作為設計者,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更重要的是應當充分了解植物間的關系,避免因不當選擇而導致植物間相克的情況發生,導致病蟲害的加劇,尊重互利共生的原則。
第二,科學合理設置種植密度。植物密度的合理控制即植物與植物間的間距,這在園林設計中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如果種植密度不合理,則會使植物處于不利的生長環境中,更易遭受病蟲害侵蝕,也會給接下來的植物保護措施產生不良影響。設計師在對園林植物進行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各類因素,站在全局的角度考慮。根據城市園林的總體面積,來規劃不同物種間的距離,確定不同物種在園林中所處的位置及面積。之后再根據植物的不同特性,最終確定種植時應當保持的距離,將不同物種所需的數量確定。
設計師切不可為了節省空間,而隨意減少種植間距,也不能因為經費緊張等問題,而減少必要的物種種植數量。一次園林設計所涉及的物種較多,每一個物種都有生長特性。因此,每一個物種的生長間距都不相同。應當充分考慮不同物種最適宜的種植間距,將種植密度規劃在最合理的范圍內,讓植物接受適宜的光照、水分及土壤環境,充分吸收營養,增強生長所需的能量,達到抵御病蟲害的功效。
第三,靈活搭配植物種類。設計城市園林時,不僅要考慮生態平衡的問題,更要追求園林設計的藝術美感。因此,植物的構造、不同植物間的搭配都是園林設計至關重要的環節。萬物間的關系都有著相生相克的影響,植物的生長也不例外。在設計城市園林時,設計師不僅要遵循生態循環的原理,還要熟知不同職務的習性特征。例如,哪類植物與哪類植物是相生的關系,哪類植物與哪類植物是相克的關系,究竟是共生性植物,還是競爭性植物。
在了解這些內容后,再進行植物種類的選擇。在選擇恰當的生長習性后,還應當尋找相容的植物,將他們的相生優勢發揮出來,避免出現植物因相克現象而影響正常生長的情況發生。這樣即使選擇不同的物種,也能達到共同生長的良好效果。植物的美化環境需求也是設計師所追求的重要因素,城市綠化所要達到的效果也應當通過設計實現造型效果等方面的優化。
第四,利用本地植物,注重多樣性。不同種類的植物其生長環境是不同的,為避免環境資源產生不必要的浪費,可以盡量培育本地植物作為園林設計的主要植物。這是因為本地植物更能適應本地的氣候環境,對土壤、水分等條件也相對吻合,在這樣的環境下,更有助于植物的成活和快速生長,進而有效抵御病蟲害的入侵。此外,地勢環境不同,還應當選擇相應的植物品種。例如,喜陰的植物可選擇光照程度較弱的地勢,而喜陽的植物則應當選擇光照程度較強的環境。品種過于單一還可能帶來病蟲害的侵襲,在進行園林設計時,可根據物種的特性選擇多種類植物的種植方式,這樣也可以有效地減少病蟲害給園林設計帶來的危害。一個城市園林便是一個小型的生態圈,需要生態環境維持在協調、復雜,又相互制約的環境中。多樣化的物種可以維持生態穩定,有助于植物生長。
鄉土樹種的合理搭配,可以實現尊重本土特色的效果。由于鄉土樹種是經過長期演變馴化形成的地域性較強的植物,在抗逆性中都能表現出較強的特點,無論是抗旱能力、抗寒能力,還是抗病蟲害能力等。對于城市園林來說,選擇鄉土樹種的最大優勢便是后期的養護成本大大降低,不僅能營造豐富的園林景觀,還為后期的園林植物保護帶來很大的益處。在城市園林設計中,鄉土樹種應當是首選的園林樹種。
第五,提高植物免疫力,防治病蟲害入侵。在植物生長中,首要制約的因素便是病蟲害的問題。在城市園林中,病蟲害頻發的現象時有發生,這與設計因素、自然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很多城市缺乏必要的監管部門,導致植物在遭受病蟲害初期未得到及時解決,沒能針對情況及時采取噴灑農藥等措施,為園林植物帶來不必要的二次傷害。
城市園林的養護過程中,應當將防止病蟲害入侵作為首要重視的內容。日常管理要加強預防措施,不斷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建立全面的病蟲害應急預案,一旦確定發病原因,要采取有效治理措施。
四、結語
種植植物是城市園林設計的首要任務。作為園林設計的主要對象,植物的種植與養護都是關鍵工作內容,因此要充分做好相關的保護工作,減少病蟲害的侵蝕,保證植物的茁壯生長。本文針對當前在原來設計時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希望今后我國在城市園林設計過程中,能夠引以為戒,有效促進城市園林植物的保護功效。
參考文獻:
[1] 周遠航.淺談城市園林設計與園林植物保護[J].北京農業,2014,(30):89.
[2] 于藝婧,馬錦義,袁韻玨.中國園林生態學發展綜述[J].生態學報,2013,(9):266-267.
[3] 唐大偉,胡全.園林規劃設計中的植物保護問題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5,(15):128-129.
[4] 李滿紅.城市園林設計與園林植物保護[J].科技經濟市場,2016,(3):151.
[5] 徐倞.植物保護在園林設計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園藝,2014,(6):77-78.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