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要 隨著現代農業進程的不斷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為了不斷促進玉米高產高效模式的探索與推廣,以及更好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化生產需求,總結了選用品牌化生產專用品種、免耕潔區機直播、統防統治機田管、完熟機收秸稈還田、落實防災減災技術等技術,以期為該地區夏玉米品牌化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玉米;輕簡化;栽培技術;淮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 S513.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027-01
1 選擇品牌化生產專用品種
因地制宜,區別對待,依據品牌生產需要,選擇專用品種,積極發展專用玉米、鮮食玉米、青貯玉米等生產,總體上優選熟期偏早、具備較強抗倒伏、抗莖腐能力、株型緊湊、適宜機械化種植,且便于運輸貯藏的品種。
2 實施免耕潔區機直播
推廣全量秸稈覆蓋地免耕潔區機直播技術,集成碎秸清秸、潔區播種、均勻覆蓋、免耕貼茬直播、合理密植、統一行距、緩控釋肥應用、集中適墑等深勻種等一體化技術,大大提升種植效率、提高水肥利用率,取得良好的種植效果,在整齊度、植株密度方面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2.1 集中適墑早播
堅持“春爭日、夏爭時,夏播無早、越早越好”的基本原則。早播不僅可以延長生育期,還能充分利用光照資源,很好地避免了苗期“芽澇”,以及后期遭受低溫影響等問題,為最終豐產穩產奠定良好基礎。此外,在前茬作物收獲之后,應當及時足墑、勻墑、搶墑,適時進行早播。
2.2 提高播種質量
優質的種子是實現豐收的先決條件,種子精選后,可采用氣吸式或勺輪式播種施肥一體機進行播種,播種時采用低速、均勻、貼茬播種方式,做到播種標準化、規范化。行距控制為60 cm左右,株距以25~28 cm為宜,播種深度3~5 cm,植株密度以6.00萬~6.75萬株/hm2較為合適,為了實現苗齊、苗全,播種時要確保深淺均勻,無斷壟缺苗問題。
2.3 示范緩控釋肥
在施肥示范方面,盡量簡化施肥流程,實現種肥分離、種肥同播方式,同時結合側位深施技術,實現玉米專用緩控釋肥料的良好示范。通常情況下,玉米專用緩控釋肥(26-8-10)用量為750 kg/hm2,追肥應結合當地天氣情況以及視玉米大喇叭口期長勢情況而適量進行。
3 開展統防統治機田管
統防統治能夠實現良好的防災減災效果,可以將物理防治、農業防治及集成種子包衣、實用機械統防統治、配方肥統配統施等進行統一管理。此外,在病蟲害防治方面,統一應對,重點對粗縮病、葉斑病、蚜蟲、玉米螟、雜草進行統防統治,簡化并提高田間管理,最終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
3.1 前期病蟲草害防治
在玉米生長前期的病蟲草害可利用自走式高桿作物噴霧機進行有效防治,通過土壤封閉實現除草目的,通過苗期噴施吡蚜酮來控制粗縮病、防治灰飛虱。
3.2 后期病蟲害防治
玉米生長后期可采用熱霧機進行施藥,有效實現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藥量、節約生產成本的目的。具體藥劑可使用18.7%丙環·醚菌酯懸乳劑1 200 mL/hm2+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0 mL/hm2+熱霧穩定劑750 mL/hm2,兌水7 500 mL/hm2進行噴施,連續用藥2~3次,每次間隔1周。噴藥不宜在大風天氣進行,有風時應當在上風向施藥,將藥物噴施在地表,不要直接噴施到葉片,避免造成葉片灼傷。
4 推廣完熟機收秸稈還田
為了提高玉米收獲效率、提高秸稈還田細碎率、提升根茬破除合格率,可通過完熟機收與秸稈還田一體化技術實現。
4.1 適時機收
對于用于鮮食、青貯的玉米可適時進行收割;對于其他專用玉米,待到9月底至10月初時,玉米苞葉干枯變白、乳線基本消失、籽粒變硬、基部黑層出現時[1-2],便可采用性能完善、作業效率高、結構緊湊的玉米聯合收割機進行收割。收獲應當根據當地具體氣候條件適時進行,不宜過早,也不宜過晚,過早容易造成籽粒不飽滿,過晚則容易出現果穗霉變問題。
4.2 秸稈還田
淮北地區玉米秸稈能否進行合理還田,不僅關系到玉米生產能否實現標準化、規模化,也影響到后期小麥的生產,還會影響到生態環境的優劣[3]。為了更好地實現秸稈還田,促進玉米、小麥雙豐收,可在秸稈粉碎、深耕翻埋、滅茬、播種、澆水等環節嚴格把關,并建立聯合收獲—秸稈粉碎拋撒地面—施肥補氮—深耕整地—旋耕或耙地滅茬—播種小麥—澆水塌實的秸稈還田機械化技術模式。
5 落實防災減災技術
淮北地處我國黃淮平原區域,該地具有天然的氣候條件,是我國重要的玉米生產優勢地區,但淮北受溫帶半濕潤氣候影響,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由于淮河地區是我國旱澇災害的重災區,加之玉米生育期間多集中于高溫多雨季節,在遇到降雨分布不均勻時,很容易遭受旱澇災害[4]。當玉米播期遭遇干旱,將直接影響玉米適時播種;當苗期發生澇漬,將嚴重影響玉米苗生長;當玉米生長中期遇到旱災,容易導致結實不良,尤其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之間發生旱災時影響最為嚴重;當玉米拔節之后遇上臺風等強對流天氣時,將會引起大面積倒伏現象;在生育后期出現連續陰雨天,將易發生病害、早衰等問題,嚴重影響玉米產量。
為此,在推動玉米生產規模化、輕簡化發展的同時,一定要關注自然災害的發生規律、提前做好防御措施,以便實現玉米的穩產豐產。
5.1 澇漬防御對策
5.1.1 適期早播。淮北地區夏玉米苗期對漬澇的抵抗能力較弱,因此適時早播有利于在雨季來臨之前達到足夠苗齡,以增強其抗澇耐漬能力,為玉米后期生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5.1.2 及時追肥。在發生澇漬之后,進行必要的追肥將有利于降低澇漬造成的損失,具體方法為及時將田間積水排出,并追施尿素150~225 kg/hm2。
5.1.3 及早中耕。除了采用追肥方式有效減緩澇漬損失,還可以通過中耕松土方式,增加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的環境,為玉米根系生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有效減輕澇漬的危害。
5.2 高溫災害防御對策
5.2.1 選用優質品種。選用能夠抵抗高溫災害的優質玉米品種,是實現玉米高產穩產的最有效方法。
5.2.2 科學合理灌溉。高溫易引起干旱,玉米在各個生長時期如遇干旱情況,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進行科學合理灌溉能夠確保玉米的正常生長發育,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而言,在玉米拔節孕穗期,進行必要的澆水能夠確保玉米正常抽雄與授粉,如高溫干旱不及時灌溉,將很可能導致結實率較低,造成減產20%以上的損失;此外,在開花期進行必要的灌溉,可有效避免因高溫干旱帶來的花粉死亡、花絲干枯、授粉結實不良等問題[5]。因此,進行科學合理的灌溉十分關鍵。
5.3 倒伏防御對策
5.3.1 防控病蟲害。危害玉米的主要病蟲害有莖腐病、紋枯病與玉米螟等,這些病蟲害都易引發玉米的大面積倒伏,對玉米品質與產量造成嚴重影響。其中莖腐病、紋枯病可使莖稈組織變得軟弱甚至腐爛,玉米螟則會對玉米莖稈髓部組織進行侵蝕。因此,為了增強玉米的抗逆性,加強中后期病蟲害的防治尤為重要。
5.3.2 化控防倒。通過化學調控劑進行防倒,效果較為顯著,其主要原理是通過抑制玉米基部節間的過度伸長,使節間粗壯,增強其抗倒性,降低倒伏的概率[6]。具體可通過噴灑控旺促壯化控劑,使得玉米基部1~3個節間長度縮短,降低株高與穗位,從而增強其抗倒伏能力。通常情況下,可用玉米矮壯飽300 mL/hm2,或金得樂450 mL/hm2,或玉黃金300 mL/hm2,或玉得樂375 mL/hm2,兌水450 kg/hm2進行噴施,均可以實現防倒效果。在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倒時,應當嚴格根據藥劑的施用方法、施用劑量進行,以免造成藥害影響產量。
6 參考文獻
[1] 吳蘭云,徐茂林,周得寶,等.淮北地區夏玉米高產的適宜收獲期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7):103-107.
[2] 張玲,劉豐收,張弘,等.淮北地區玉米超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24(12):58-59.
[3] 沈學善,屈會娟,李金才,等.玉米秸稈還田和耕作方式對小麥養分積累與轉運的影響[J].西北植物學報,2012,32(1):143-149.
[4] 姚永明,陳玉琪,張啟祥,等.淮北夏玉米生育期氣候資源特點和增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氣象,2009,30(增刊2):205-209.
[5] 呂凱.高溫災害對皖北地區玉米的影響及防御對策[J].農業災害研究,2014,4(10):78-81.
[6] 李東安.淮北地區玉米倒伏成因及防御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10):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