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和
摘要 論述了蒙城縣當前小麥苗情監測點及大田苗情狀況、病蟲草情及土壤墑情,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下一步田管措施,以期為指導大田生產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著力當好政府參謀,助推蒙城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 小麥苗情;病蟲草情;土壤墑情;問題;田管措施;安徽蒙城;2016年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036-01
為及時準確掌握小麥生長情況,科學指導麥田管理,扎實推進小麥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實現糧食生產穩定增長,按照安徽省農技推廣總站苗情監測方案要求,蒙城縣于2016年12月22—23日組織糧油、植保、土肥等站對當前小麥苗情、病蟲情、土壤墑情等進行監測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監測點苗情
1.1 各品種苗情
1.1.1 煙農19。漆園土山:10月7日播種,主莖6.6葉,莖蘗數1 330.5萬個/hm2,單株莖蘗4.9個,次生根7.2條。辛集葛海:10月9日播種田塊,主莖6.6葉,莖蘗數1 134萬個/hm2,單株莖蘗3.7個,次生根5.4條。漆園唐集:10月10日播種田塊,主莖6.4葉,莖蘗數976.5萬個/hm2,單株莖蘗3.4個,次生根6.4條。
1.1.2 淮麥33。壇城張集:10月7日播種田塊,主莖6.4葉,莖蘗數1 210.5萬個/hm2,單株莖蘗4.2個,次生根6.3條。
1.1.3 淮麥28。許疃礦西:10月16日播種田塊,主莖5.5葉,莖蘗數946.5萬個/hm2,單株莖蘗3.6個,次生根3.5條。
1.1.4 濟科33。示范場:10月10日播種田塊,主莖6.4葉,莖蘗數1 164萬個/hm2,單株莖蘗3.9個,次生根5.4條。
1.1.5 華成3366。許疃土橋:10月12日播種田塊,主莖6.2葉,莖蘗數1 284萬個/hm2,單株莖蘗4.1個,次生根5.7條。
1.2 各點平均苗情
7點平均葉齡為6.3葉,莖蘗數1 147.5萬個/hm2,單株莖蘗4個,次生根5.7條。分別比上期(20161210)增加0.4葉、85.5萬個/hm2莖蘗、0.3個單株莖蘗、0.8條次生根,苗情逐步向好發展。
1.3 全縣苗情
全縣一類苗面積8.4萬hm2,占播種面積的84%,葉齡為6.0~7.0葉,單株莖蘗3.8~4.2個、群體975萬~1 350萬個/hm2,次生根6~9條;二類苗面積13 033.33 hm2,占播種面積的13%,葉齡為5.5~6.5葉,單株莖蘗3.4個、群體900萬~1 050萬個/hm2,次生根5~7條;三類苗面積300 hm2,占播種面積的0.3%,葉齡為3.5~5.0葉,群體675萬~900萬個/hm2,次生根3~5條;旺苗面積2 666.67 hm2,占播種面積的2.67%,主要是播量偏大引起的假旺苗,總莖蘗數在1 500萬個/hm2以上。
2 病蟲草發生情況
2.1 紋枯病
紋枯病平均病株率0.8%,最高的為1%。防治面積比例6.6%(6 666.67 hm2)。
2.2 蚜蟲
平均有蚜株率2.1%,最高3.5%;平均蚜量4.1頭/百株,最高8頭/百株。防治面積比例36.2%(36 666.67 hm2)。
2.3 麥蜘蛛
平均1 m行長有蟲51頭,最高141頭。防治面積36.2%(36 666.67 hm2)。
2.4 雜草
平均密度20.9株/m2,最高74株/m2。防治面積比例39.55%(4萬hm2)。
3 近期氣候因素對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
12月中旬以來平均氣溫4.9 ℃,較常年同期偏高1.3 ℃,極端最高氣溫13.2 ℃,出現在12月19日,極端最低氣溫 -5.3 ℃,出現在12月16日;此期降水量34.3 mm,較常年同期偏多28.9 mm;日照時數35.3 h,較常年同期平均值偏少13 h。當前蒙城縣小麥已進入越冬期,此期0~45 cm的土層適宜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的65%~75%。據土壤墑情監測結果顯示,各類土壤0~40 cm土層相對含水量均在85%左右,總體適宜。總之,本階段氣溫偏高,降水偏多,光照偏少,土壤墑情適宜,局部偏多,小麥生長相對緩慢。
4 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個別田塊小麥出現假旺苗現象
個別田塊由于播種早、播量大、群體密度過大,導致葉片披散,出現假旺苗現象;由于個體素質差,易誘發病害及遭受凍害,存在潛在倒伏危險。
4.2 麥田雜草總體發生較重
全縣仍有60%田塊未能做到冬前化除,尤其是南部鄉鎮未化除的比例較大。
5 下一步田管措施
5.1 酌情追施蠟肥
對地力較差、底肥施用不足有缺肥癥狀、播種偏晚群體不足及秸稈還田麥苗發黃的田塊,應利用越冬或返青期降雨雪的有利時機,追施尿素60~90 kg/hm2或高氮復混肥120~150 kg/hm2,促弱轉壯[1]。
5.2 及時預防凍害
在低溫天氣到來之前,對干旱麥田及時進行澆灌,保證墑情充足,減輕低溫危害程度;凍害發生后,及時追施速效氮肥或葉面噴施尿素和磷酸二氫鉀的混合液或美洲星、富萬鉀、黃腐酸肥等營養型葉面肥,促進小麥恢復生長[2]。
5.3 及早化學除草
對冬前未開展化除的或化除效果不好的麥田,應在春季及早開展化除工作。當日均溫度穩定在5 ℃以上時,選擇無風晴朗的天氣進行化除,在拔節前結束,嚴格按照推薦藥量使用,防止產生藥害。對豬殃殃、播娘蒿等闊葉雜草可選用5.8%麥喜懸浮劑150 g/hm2兌水450 kg/hm2噴霧;或用34%飛騰可濕性粉劑300~450 g/hm2兌水450 kg/hm2噴霧;或用5%雙氟磺草胺懸浮液150~225 mL/hm2+56%二甲四氯450 g/hm2兌水450 kg/hm2噴霧。對野燕麥、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可用15%炔草酯微乳劑600~750 mL/hm2或6.9%驃馬水乳劑600~750 mL/hm2兌水450 kg/hm2噴霧。
5.4 科學化學調控
當氣溫回升到日平均溫度5 ℃以上,于10:00—16:00噴施化學調節劑對旺苗和壯苗進行化控。用10%國光小麥矮豐600~750 g/hm2,或壯豐安750 mL/hm2,或5%烯效唑300~600 g/hm2,兌水450 kg/hm2,于小麥返青—起身期噴施[3]。
5.5 及時防治病蟲害
小麥返青至拔節期,做好以防治紋枯病為重點的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當紋枯病發病株率達到20%時,用20%井·蠟芽懸浮劑1 500 mL/hm2,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750 g/hm2兌水450~600 kg/hm2噴霧;蚜量達到500頭/百株的田塊,用24%抗蚜·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450 g/hm2,或20%啶蟲脒可濕性粉劑225 g/hm2,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50 g/hm2進行防治。麥蜘蛛達到1 m行長600頭時,用20%噠螨靈乳油450 mL/hm2,或40%氧化樂果900 mL/hm2,或48%毒死蜱600 mL/hm2,或1.8%阿維菌素乳油450 mL/hm2,兌水450 kg/hm2噴霧[4]。
6 參考文獻
[1] 彭敏.綠色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6(6):66-67.
[2] 陳衛星.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20):42-43.
[3] 李洪梅,白洪立,孟淑華,等.小麥超高產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2007(3):99-102.
[4] 趙君實,劉和平.山東小麥高產栽培體系與配套技術[J].山東農業科學,1996(2):5-10.